元宇宙概念前景(技術仍處孵化培育階段,概念降溫后,虛擬數字人還能火多久? 探訪元宇宙)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葛愛峰 見習記者 齊萌 深圳報道
隨著元宇宙的火爆以及相關技術不斷進步,虛擬人的運用場景廣泛,市場規模不斷擴張。
據量子位智庫發布的《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預測,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其中,身份型虛擬數字人(多用于社交、娛樂)將占據主導地位,約1750億,服務型虛擬數字人(以功能性為主,替代真人服務)總規模超過950億。
9月17日,在由深圳市委宣傳部、市委網信辦等部門聯合主辦的2022年深圳市網絡安全宣傳周主題展上,三位元宇宙虛擬人“小月”“元笙笙”及“倉寶”作為網絡安全知識普及的“宣傳大使”,便圍繞著“元宇宙知識和網絡安全知識”進行了演說。
對此,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元宇宙產業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共同主席于佳寧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虛擬數字人的智能程度依賴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目前數字人還處于較為初步的發展階段,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會使得未來出現更加智能的數字人,也可以將數字人的應用在更多場景進一步擴展,實現大規模落地。”
同時,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專家委員郭濤則建議:“未來,虛擬數字人相關企業應積極拓展和豐富應用場景,持續提升核心技術迭代能能力,相關行業協會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虛擬數字人的技術標準、使用標準、數據安全和版權保護等,明確監管責任,引導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相關技術仍處于孵化培育階段
據天風證券公開研報顯示,虛擬人、數字人、虛擬數字人的目標是通過計算機圖形學技術創造出與人類形象接近的數字化形象,并賦予其特定的人物身份設定,在視覺上拉近和人的心理距離,為人類帶來更加真實的情感互動。
對于不要求必須具備交流互動能力時,數字人、虛擬人、虛擬數字人這三者概念可以認為是等同的。但在嚴格意義上,虛擬人的身份是虛構的,現實世界中不存在的。數字人強調角色存在于數字世界,虛擬數字人強調虛擬身份和數字化制作特性。
在技術層面,百度智能云互娛行業解決方案總監張彬公開表示,虛擬數字人已經走到了3.0時代。在1.0時代,虛擬數字人以洛天依為代表,官方初始形象+Vocaloid語音合成;2.0時代,虛擬數字人是2D/3D模型+實時動作捕捉+聲優配音,綜藝節目《2060》中的諸多數字人都是類似模式搭建而成;3.0時代,虛擬數字人顯然更加聰明,不僅有唇動表情預測,說話的內容既可以通過TTS的方式由文字驅動,也可以交給AI,用NLP技術解決,其交互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然而,郭濤和于佳寧均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目前,虛擬數字人技術發展不成熟,還處于孵化培育階段。
“引領數字人行業發展的多模態融合交互技術、AI深度的場景理解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還尚在摸索中,技術不成熟影響虛擬數字人行業的快速落地應用和商業化變現的步伐。”郭濤表示。
“此外,虛擬數字人技術發展還面臨數據安全、信息安全風險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安全挑戰。”于佳寧進一步指出。
教育部全國大學生就業指導委委員、國務院國資委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宋嘉則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虛擬數字人帶來最大改變之一是人機交互模式。然而,現在以鍵盤、語音等人機交互,對于交流信息來講都是不完整的,只是整個交流信息的一部分,同時也受到這種交互方式的限制。”
雖然虛擬數字人技術仍有待發展,但目前已不斷向前推進,其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基礎層、中游平臺層、下游應用層。
天風證券公開研報顯示,在基礎層方面,虛擬數字人需要基礎軟硬件為其提供支撐,硬件包括顯示設備、光學器件、傳感器、芯片等,基礎軟件包括建模軟件、驅動軟件,渲染引擎。總體來看,處于基礎層的廠商已經深耕行業多年,已經形成了較為深厚的技術壁壘。
在平臺方面,軟硬件系統、生產技術服務平臺、AI能力平臺,為虛擬數字人的制作及開發提供技術能力。平臺層匯聚的企業較多,騰訊、百度、搜狗、魔琺科技、相芯科技均有提供相應數字人技術服務平臺。
在應用層方面,虛擬數字人技術結合實際應用場景領域,切入各類,形成行業應用解決方案,賦能行業領域,包括影視、傳媒、游戲、金融、文旅等行業。
需警惕概念降溫后的運營壓力
談及目前虛擬數字人商業變現能力,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認為,虛擬數字人對于互聯網企業有巨大的利潤空間,“數字虛擬人的優勢包括沒有感情波動,不需要薪資,同時加上創造虛擬人的成本在下降。”
于佳寧也認為:“以虛擬主播、虛擬偶像為代表的身份型虛擬人的商業模式已經相對成熟。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虛擬偶像核心市場規模為34.6億元,預計2021年將達到62.2億元;2020年虛擬偶像帶動周邊市場規模為645.6億元,預計2021年為1074.9億元。服務型數字人單體產生經濟效益并不高,但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助力。”
然而,郭濤以及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卻認為,目前的虛擬數字人變現情況顯然并不盡如人意。“目前,虛擬數字人產業上游技術端頗為薄弱,成熟的應用場景還比較少,企業面臨著成本高和變現難等問題。”郭濤表示。
據千際投行公開研報顯示,目前虛擬數字人主流商業模式分為虛擬人+影視、虛擬人+傳媒、虛擬人+游戲、虛擬人+金融、虛擬人+文旅。
研報表示,近年來中國影視數字人特效取得快速發展,部分特效大片獲得市場認可,2019年中國影視票房收入超過640億級別,連續多年增長8%左右,其中特效電影約占10%。國家對于影視特效的發展十分重視,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扶持政策,以數字替身為代表的虛擬數字人+影視類的產品應用正在展現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傳媒行業,虛擬主播很好地滿足了媒體傳播領域對內容生成方面的業務需求,成為了融媒體時代的傳媒利器。
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9年,全國有3.9億人在關注虛擬偶像,其中最大的二次元活動社區B站,虛擬主播占直播營收40%;在傳統媒體領域,以虛擬主持人為代表的數字人應用也開始進入公眾視野,2019年《人民日報》首位虛擬主播“果果”面世,2021年北京衛視發布了依據主持人春妮開發的數字人主播“時間小妮”。
在游戲市場,據Newzoo發布的報告顯示,與數字人相關度較大的RPG手游在2020年達到了185億美元,在2020年全球手游總收入的占比超過了20%成為最大的手游品類。千際投行公開研報表示,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對于精品的需求越來越高,虛擬數字人技術在游戲領域將得以發展。
而在金融方面,千際投行研報表示,虛擬數字人能夠有效助力金融機構實現“降本增效”,各大金融巨頭爭相布局“數字員工”,運用金融科技實現“降本增效”應對市場競爭成為金融行業發展共識,以科技為核心的競爭導向,帶來了金融機構信息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
此外,數字文旅產業表現突出,以虛擬講解員為代表的虛擬字人應用或為其貢獻蓬勃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數現象級IP外,大部分虛擬數字人自身并不生產價值,它需要結合特定產業在價值鏈模型中提升效率找到價值錨點,否則當概念降溫后將面臨運營壓力。”米團智能總經理、執行董事范志聰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于佳寧也認為,“未來諸如虛擬主播、偶像類數字人勢必會多如牛毛,觀眾也會有審美疲勞的時刻,這就需要這類身份型虛擬數字人再次升級,依據企業自身業務進行改良,為娛樂、電商、教育、文旅等多領域提供創新解決方案,更好地觸達市場。”
對于虛擬數字人未來發展,于佳寧表示:“在未來的元宇宙中,虛擬數字人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是否具有‘思維’和可交互的能力。同時,發展智能經濟新范式,將數字人與智能合約相結合,人與數字人、數字人與機器人都可以輕易實現自動化的交易和協作,共同完善元宇宙中的智能經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