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價值投資的核心(高瓴李良:制造業需要的投資人,必須自帶價值創造能力)
12 月 21日,在于深圳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上,高瓴創始人合伙人李良分享了高瓴在其近年重點關注領域——制造業的投資布局,以及其深度共創式的投后服務模式。
李良介紹了高瓴2022年投資策略的變化。在投資節奏不變的前提下,今年高瓴表現出明顯的向早期走、以及進一步深耕制造業的趨勢,背后的原因就是“跟隨創新勢能的遷徙”。但另一方面,高瓴始終希望自己不只是“出現在創新發生之處”的投資人,而是能夠更深度地參與創新、加速創新發生的投資人。
在李良看來,對于制造業來說,如果投資機構能帶來的僅僅是錢,價值其實有限。制造業需要的社會資本,必須自帶價值創造能力——這里面不但需要投資人能提供更宏觀、超越式的產業視角,還需要投資機構能親身下場幫助企業解決從供應鏈資源挑戰、客戶拓展、人才引進、數字化升級等在內的種種具體問題。
這也是為什么高瓴一直強調要不斷打磨自己的投后工具、迭代自身能力,才能與企業家更好地同行。李良表示,在上述數字化升級、人才服務、精益管理、產業鏈資源鏈接等多個方向上,高瓴DVC(Deep Value Creation,深度價值創造,即高瓴的投后服務)均在積極踐行,努力成為企業家的共創伙伴。
以下為演講全文。
大家好!
我是高瓴李良,很高興能參加第22屆中國股權投資論壇,雖然因為出差無法來到現場,但通過視頻連線,一樣能感受到這次論壇為行業帶來的熱烈氣氛。
前面聽倪總《2022年股權投資白皮書》分享,中國股權市場今年依然投出了超過1萬個項目。在這樣備受疫情沖擊的一年,聽到這個數字,我感到非常鼓舞人心。這意味著這一年,發生了至少一萬次創新。疫情可能會讓交通、生產乃至生活暫時停擺,但是創新從來沒有停擺。
我們自己的體感也類似。今年高瓴在VC、PE的不同階段共投資了大約150個項目,基本保持著和過去幾年差不多的節奏。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感受到,即使在疫情下,創新的脈動仍在繼續;另一方面,我們也在沿著創新溯源,在階段和領域上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不斷尋找新的機會。
階段上,我們正在積極地走向更早期。我們在9月推出了Aseed+高瓴種子業務,希望找到產業細分領域中有洞察、有歷練的創業者,做他們的首輪投資人。今年我們投出了20多個種子及天使輪項目;作為單列的早期投資板塊,「高瓴種子」計劃在接下來3年里投資100個“種子”,而且我們還要用包括創新平臺、產學顧問、產業資源、融資服務等一系列產品來服務種子企業們,做大家創業征程中最早的同行者、最好的共創伙伴。
領域上,我們統計,今年我們在“制造”這個大命題下的投資占比最高,超過了40%。包括新能源車產業鏈、工業智能化、機器人、硬件、新材料等領域的研發、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我們都在深入布局。我們投資制造業,并非因為它是當下的“風口”。高瓴很早時就提出過“啞鈴理論”:啞鈴一端是科技創新在不同產業的廣泛滲透;啞鈴另一端,就是制造業等傳統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基于此,制造業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
那么,是什么在推動著我們的變與不變?還是創新。成立17年來,高瓴有幸參與了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生物科技、以及當下這場智能革命。我們會根據創新趨勢、產業和市場的發展變化,對投資算力不斷進行調配。因此對高瓴而言,投資階段、重點產業變化的背后,必定是我們找到了創新勢能遷移帶來的增長機會。
我以制造業為例,來分享我們是如何去識別創新變化的。
首先,從大背景來看,“雙碳”成為重大戰略方向,這對傳統產業發展路徑提出了約束,也為制造業升級帶來了巨大的、直接的機遇;
其次,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越來越多的產業場景中落地,直接推動了制造業升級的加速,如同過去10年數字技術締造了移動互聯網,我們相信它們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也會帶來巨大的化學反應;
第三是人才,即使只看增量,中國每年也有500萬工科大學生畢業,這讓我們擁有了寶貴的、持續的工程師供給。
我們認為,這是三股非常強大的驅動力,他們將為制造業的升級提供持續性動能。在這一判斷之上,我們再去以VCPE的專業角度來看產業增速、以及進一步考察細分行業里的技術迭代情況,比如原有技術是否進入突破期、是否有新技術路線突圍等等。
制造業里有無數的細分領域、場景和環節亟待升級。作為投資機構,我們當然希望能更充分地參與到這一產業變革浪潮中來,以股權投資的方式,實現技術-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幫助傳統制造業企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
但另一方面,我們在制造業里泡得越久,扎得越深,就越對行業心生敬畏。對于制造業來說,如果投資機構能帶來的僅僅是錢,其實價值是非常有限的。制造業不存在to VC模式,簡單的資金注入并不解決問題。制造業需要的社會資本,必須是自帶價值創造能力的資本——包括對行業格局、尤其長期趨勢的洞察,包括行業內甚至跨行業資源的對接匹配,等等。
在以模式創新為主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有時僅靠資金也能迅速做大規模、令奇跡發生;但在制造業里,一個傳統意義上的投資人,已經不再具備點石成金的魔力。這讓我們不斷自問:對于制造業來說,高瓴還能做些什么?
最近,金融歷史學家塞巴斯蒂安·馬拉比提出了一個疑問:投資人到底是參與或者塑造了創新,還是僅僅出現在了創新已經發生的地方?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們認為它可以部分解答為什么我們要發起Aseed+高瓴種子計劃——并且是以共創模式推進。
以一家我們首輪投資的材料領域早期公司為例,他們做的是一種非常細分市場的創新材料研發,要找準不同材料的本質、并預測發展潛力相當難。我們在和企業不斷學習、領會了這一行業的關鍵問題后,快速幫企業對接了一批海內外的客戶資源,最終在這些潛在客戶中,找到了這一材料能夠落地的合適場景。
這是一個小小的“共創”案例。毫無疑問,在制造業里我們面對的,都是經驗豐富、有歷練的創業者甚至創業老兵,但我們仍然希望,憑借高瓴過去17年投資形成的企業生態,以及我們長期打造、不斷升級的投后服務體系——高瓴DVC(Deep Value Creation,深度價值創造),能夠為企業們在需要的時候,提供方便、易用的資源池和工具箱。
比如數字化轉型服務,這是我們支持制造業升級的第一個重要武器。傳統制造業缺乏連貫的數據流和信息流,而在先進制造中,數據是最重要的資產。我們通過數字化服務來幫助企業打通不同生產環節中的數據、從而及時洞察問題,加速生產的優化和迭代。比如今年,我們就幫我們收購的飛利浦家電做了一個案例,高瓴DVC數字化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用戶需求和產品痛點,為飛利浦原有產品的升級提供了關鍵性解決方案,幫助他們打造了一款爆品級的空氣炸鍋,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都取得了非常可觀的銷量。
這里可以多介紹一句,高瓴希望做制造業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連接器。國內制造業供應鏈本身有很大的創新優勢,比如不斷試錯、快速迭代的工程能力,我們希望通過投資和投后賦能,把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優勢進一步放大、并能夠走向更多的市場。
針對制造業的人才服務,是高瓴DVC團隊的另一項工作重點。我們和很多創始人都達成了共識:制造業要升級,開拓性地吸納和激勵高端人才、跨界人才是關鍵。比如互聯網企業軟件人才、國際企業技術人才,不但要把他們“引誘”進制造業,還要通過創新的股權架構方案等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我們定制了專門服務于制造業的全鏈條產品,包括人才支持、組織發展支持和生態構建。舉個例子,我們投資的一家托盤生產制造企業就曾委托我們找高端調度人才,最后在高瓴DVC人才團隊幫助下,匹配到了此前在互聯網公司做智能物流的算法專家,兩者對調度精準性的把握是非常接近的。
再比如我們的精益管理服務。它能夠幫助制造業解決“由量到質的升級”這一關鍵問題的核心工具。精益是一整套完整的方法論,本質是為企業打造內生能力,提升其“反脆弱性”。而高瓴DVC有專業背景的精益團隊,可以通過與企業家共創的方式,授人以漁,幫助企業減少浪費、小步迭代,持續性地改善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效能。
除此之外,高瓴DVC的服務還包括幫助企業制定財務戰略、幫助大家更高效地使用資金、開拓新領域下游客戶、幫企業發現未來能產生化學反應的戰略資源等,這些都散落在我們和企業的日常相處中。一位做上游材料的企業家跟我說,他數了下高瓴給他拉的微信群,發現通過我們對接的客戶就超過30家。而我們的一位年輕投資人,今年在陪我們投的機器人企業考察海外市場過程中,不但幫企業成功找到了新的戰略方向,還和企業家一起經歷了新冠確診,建立了“出生入死”的革命友情。
我們一直說,高瓴的角色就是企業家的“陪練”:我們永遠坐在你的副駕駛上,需要打氣的時候打氣,需要看路的時候幫忙看路,需要工具的時候我們的工具包永遠敞開。我們希望自己不只是“出現在創新發生之處”的投資人,而是能夠更深度地參與創新、加速創新發生的投資人,以這樣的方式,去和創業者企業家們同行,去為產業和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