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2020年8月股價腰斬(特斯拉減產,美國車企缺錢,2023年的電動車迎面撞上新低谷了?)
你好,我是王煜全,這里是王煜全要聞評論。
前幾天一直在和大家聊人工智能產業的未來,有不少科技特訓營的老朋友都希望我談談電動車產業,今天我就在要聞評論里做些分析。
12月5日,路透社和彭博社接連報道:特斯拉上海工廠12月計劃減產20%,引發了不少的討論,許多媒體和投資人都開始擔心需求放緩的問題。
沒過多久特斯拉官方辟謠,表示沒有減產計劃,需求仍舊強勁,不少人因此又覺得沒有問題了。
這種聽風就是雨的分析肯定不靠譜,那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呢?
先說我的結論,中美電動車產業2023年都不容樂觀,明年大概率會出現一輪小低谷。
先說中國市場,中國形成了完整的電動車產業生態,產業競爭也從電動化、也就是替代燃油車,向智能化,也就是電動車之間相互競爭轉化。
但受疫情影響,電動車企業間的價格戰即將打響,原來中國電動車頭部企業大都主打高端車,這些車型數量較少、量產規模不大的的電動車頭部企業壓力都會不小,甚至有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的可能。
做出這個判斷的原因挺復雜,簡單說就是受經濟形勢下滑影響,電動車市場需求面臨放緩,汽車市場的競爭會再度加劇。
這時候肯定有人迫不及待的要拿銷量數據說事。
如果我們只看大面上的數據,今年電動車的銷量肯定還是不錯的。比如,中國市場再次實現了超高速擴張,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都顯示,2022年1-10月中國電車的銷量翻倍增長,看起來確實是一片繁榮。
然而最新的數據其實已經發出了放緩的信號。
首先,是銷量放緩。10月整個汽車乘用車銷量環比下降4.3%,沒有了自2013年以來“金九銀十”必漲的市場熱度,電動車銷量也結束了4個月的成倍增長。這背后的原因比較復雜就不多分析了。
其次,就是庫存積壓的問題。銷量放緩的影響不只是賣得少了,更關鍵的問題是電動車要放在車企手里,不但占地,還會增加很多維護成本。
最近我注意到《電動汽車觀察家》做了個粗略測算,統計了多個口徑的數據,10月份中國新能源車庫存最多可能已經有118萬輛,遠超過去三年的規模。
每年九、十月份作為銷售旺季,庫存積壓本來是挺正常的,但今年庫存積壓大幅增長顯然不是一個好的征兆。
最后,電動車市場競爭向中低端下沉的趨勢越發明顯,電動車價格戰會越發激烈。
2021年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還集中在價格20萬以上的中高端車型,金九銀十的市場銷量前十,6款車型價格都在20萬以上;2022年已經反了過來,銷量前十中6款車型價格都在20萬以下,整體上也是這個價格區間成為了市場主力。
比亞迪靠著快速、全面轉型電動車的戰略,成功搶下了10萬到30萬的這片市場,秦、宋、漢三款車型分別成為各自區間的銷量冠軍,很好的吃到了這輪紅利,但明年這個市場還會這么好過嗎?
隨著需求放緩露出苗頭,庫存積壓變得明顯,大多數電動車企業為了保住市場份額,自然就要降價,比亞迪的日子不會好過。
降價的車企自身也會面臨資金壓力,日子會更難過,像蔚小理,原本的高端車銷量有限,整體車型又較少,就更有壓力了,砸錢推新的低端車型,還是忍痛降價都是艱難的選擇。
美國市場相對更復雜,從市場的角度,雖然有通貨膨脹壓力,汽車銷量停滯,但因為原油價格上漲,電動車替代傳統燃油車將會加速。
而從企業的角度,通用、福特等大企業向電動車的轉型在加速,很多傳統品牌都推出了電動車,是特斯拉市場份額下降的主因。但從長期看,傳統大企業的包袱仍然過重,對電動車的理解有待革命,而電動車創業企業缺位、電動車產業生態發育不良,會使特斯拉穩占霸主地位。
美國的電動車初創企業的壓力比中國大得多,中國電動車企業好歹都已經實現量產,美國這邊大多是靠著快速融資進入市場的。原本指望借助充足的資金解決量產問題,結果2022年美聯儲加息,引發了一輪資本退潮,Rivian、Canoo這些電動車企業剛好卡在燒錢量產的門檻上。
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分析,7家美國知名的電動車初創公司,除了Rivian的現金還夠支撐2年,其他車企都只夠1年不到,如果不能再融資,要么倒閉,要么只能等著被迫賣給其他大企業。
說到這還是要強調一下,我對電動車產業的未來依舊充滿信心,但我們也必須面對現實,冷靜看待產業格局的短期變化。
明年的電動車產業還會繼續發展,只是產業內不會像今年看起來這樣風和日麗,這就需要電動車管理者、從業者做好準備,提前做好戰略規劃,隨時調整戰術措施。
今晚的科技特訓營,我會開始每年一度的10大產業趨勢分析系列,系統梳理明年的產業發展趨勢,如果你也感興趣,歡迎關注全球?口微信號,報名加入!
王煜全要聞評論,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