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技術(數字人民幣的預付資金監管,關鍵點是智能合約嗎?)
移動支付網消息:數字人民幣試點至今,已經在批發零售、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下稱“數研所”)10月12日在人民銀行網站刊發了題為《扎實開展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工作》的文章指出,截至2022年8月31日,15個省(市)的試點地區累計交易筆數3.6億筆、金額1000.4億元,支持數字人民幣的商戶門店數量超過560萬個。
文章稱,作為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數字人民幣在建立支撐智能合約應用的生態方面有信任優勢、互通優勢和后發優勢,有利于提升交易透明度和資金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降低結算和合規成本。目前,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已經在政府補貼、零售營銷、預付資金管理等領域成功應用。
基于智能合約的預付資金監管案例
2022年5月6日,福田區政府聯合深圳建行舉辦全國首個數字人民幣教培機構預付式平臺發布暨簽約儀式,深圳建行與首批合作教育培訓機構簽署數字人民幣合作協議。據移動支付網了解,這是全國首個數字人民幣預付式消費平臺,其核心是通過智能合約等技術解決預付式消費資金監管問題。
5月25日,由海南工行和神州方圓合作打造的海南自貿港首例數字人民幣預付資金監管系統上線。該項目同樣通過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技術優勢,以解決預付式消費中的資金安全問題。
11月18日,基于區塊鏈和數字人民幣的預付式消費監管和服務平臺發布暨龍華區預付式消費試點啟動會在海口舉行,標志著基于數字人民幣的預付式消費在海南正式落地。
7月30日,在2022年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成果發布會上,北京商務中心區信鏈科技有限公司、交通銀行北京三元支行、朝陽區厚海培訓學校三方共同簽署了《朝陽區預付費資金存管服務協議》。其共同推進的“數字人民幣資金存管模式”正式落地,成為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賦能教育培訓領域預付資金管理的北京首個成功案例。
8月下旬,中國銀行四川省分行在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及成都市金融局的指導下,聯合成都市龍泉驛區教育局與成都天府通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數字人民幣試點為契機推出“龍泉教培”智能合約預付資金管理產品,打造了校外培訓機構辦學經費全額全流程監管平臺。
11月11日,由深圳市光明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市光明區辰奧文化體育旅游有限公司三方簽約,其合作打造的光明區體育消費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平臺是區塊鏈技術在文體旅消費領域的創新實踐,通過智能合約等技術對預付式消費資金進行智能監管,提升線上線下文體消費智慧化服務水平。
總體而言,這幾項數字人民幣預付資金監管案例都充分利用了“智能合約”的優勢,在區塊鏈底層技術的保障下,通過智能合約約束預付資金的流向,以達到監管的目的。
具體而言,消費者通過上述入駐相關平臺或系統的商戶進行預付充值繳費后,預付充值的資金不會第一時間全額到賬商戶,而是通過智能合約“凍結”在監管平臺之中。待到消費者在該商戶產生實際的消費之后,根據實際的消費情況扣除預付資金額度并將資金釋放核銷給商戶。對于商戶停止經營等情況造成的無法履約,消費者申請預付費退款時,平臺可實現未核銷金額的快速原路退款,有效防范商戶收款后違約“跑路”風險。
由于預付費行業長期以來存在著商戶卷款跑路的現象,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技術與其有著天然的適配性,通過“一課一銷,未用退費”的核銷方式充分保證消費者的權益。
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需要建立生態
數字人民幣的可編程性可以通過智能合約來實現,使數字人民幣能在確保安全與合規的前提下,根據交易雙方商定的條件、規則進行自動支付交易,促進業務模式創新。
對于數字人民幣而言,數字人民幣的可編程性的確是其最大優勢,未來智能合約的發展空間也非常大。不過“智能合約”僅僅是加載于數字人民幣之上的一項技術之一,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對于數字人民幣整個生態而言并不應該成為焦點。
況且,“智能合約”作為一種機制性技術,具有自動履行、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特點,相對于傳統的合同,智能合約缺乏相應的靈活性,難以修改或修改成本較高。
而對于數字人民幣的預付應用而言,“智能合約”的確能帶來資金監管上的優勢,但是智能合約需要生態體系建設,一方面需要運營機構與各方合作搭建合規的系統平臺,另一方面需要大量商戶資源加入其中,推動其運轉。
9月2日,數研所所長穆長春在2022中國國際金融年度論壇上曾表示,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既要滿足智能合約本身的“一致性、可觀測性、可驗證性、隱私性、自強制性”特征,也要發揮數字人民幣體系的業務技術優勢,更好支撐數字經濟發展。
而他認為,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智能合約的技術運行條件已經不再是障礙,智能合約是否能廣泛應用,更多地取決于能否建立起可信的、開放的生態體系。
另外,在許多行業人士看來,目前智能合約的立法和監管體系尚不完善。在立法層面,智能合約的法律定位和操作規則目前還沒有專門性的法律制度予以規范,其執行過程的各個環節也未能形成完善的監管體系,如簡單套用現有的民商事法律規范,則有可能無法發揮其自動執行等特性,從根本上削弱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吸引力。
也因此,穆長春也表示,數研所將和市場機構一起加快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生態的建設,發揮產業各方合力,完善相關業務規范和標準體系,并建立合規性審核機制,與相關部門研究司法銜接安排。
預付資金監管的關鍵在于“統一”“互通”
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技術的確能帶來資金監管上的優勢,也可以降低經濟活動的履約成本,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數字經濟深化發展。
但就數字人民幣的預付應用而言,技術僅僅只是基礎,其關鍵在于如何落地,如何讓商戶更易接受,讓消費者更方便使用。
從上述數字人民幣的智能合約資金監管案例可以看出,目前智能合約資金監管更多應用在預付行業,包括教培、文體旅等。但是隨著相關應用越來越多,未來是否會出現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競爭和兼容,如何解決不同平臺之間的互通問題,又該如何保證消費者統一的使用體驗?
對此,穆長春曾表示,作為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數字人民幣在建立支撐智能合約應用的生態方面有較大的優勢。其中“互通優勢”就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個是智能合約系統和外部系統的互通,第二個是運行環境的互通。智能合約服務不同行業、不同場景的經濟活動,只有實現運行環境的互通,才能保證合約模板的通用性,實現一次開發、跨機構多次復用。
那么目前已試行的相關案例其智能合約的框架是否在合規范圍內,是否具有合法性和一致性呢?未來又應該如何保證消費者統一的使用體驗呢?
據移動支付網了解,上述的“龍泉教培”智能合約項目,是在數研所最新發布的智能合約框架下,實現購買預付卡、生成智能合約、預付卡核銷、退卡、查詢等功能。至于其它項目是否遵循數研所的智能合約框架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為保證未來平臺的互通性和合規性,統一的智能合約框架模版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年9月,數研所在2022第二屆中國(北京)數字金融論壇上發布了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預付資金管理產品—“元管家”。“元管家”在數字人民幣的錢包上部署智能合約,在預付消費服務場景提供防范商戶挪用資金、保障用戶權益的解決方案。
采用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進行預付資金管理的情況下,運營機構根據商戶的業務模式,比如預付資金對應的商品或服務內容、預付資金結算模式、違約條款等,選擇合約模板并在可信環境中部署。
當消費者實際完成消費后,商戶發起智能合約的執行請求,智能合約檢查是否符合約定的執行條件,符合條件的,才能將預付資金劃撥至商戶。消費者能在數字人民幣App看到每筆資金動賬明細,商戶也能通過運營機構的服務渠道,看到預付資金的實時狀態,便于開展經營安排。
因此,“元管家”的發布是監管在智能合約預付資金管理上的一次積極嘗試,也是保證未來消費者統一體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