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公司是做什么的(元宇宙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扎克伯格會折戟元宇宙?)
2022年11月9日,扎克伯格宣布Meta將裁員1.1萬人,約為團隊規模的13%,這是該公司歷史上首次大規模裁員,一時間這條新聞刷爆科技圈。Meta這個公司是啥?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Facebook,也就是臉書公司。元宇宙的英文是Metaverse,2021年10月28日,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公司名將改為Meta,以彰顯其進軍元宇宙產業的決心。
扎克伯格宣布Meta將裁員1.1萬人
元宇宙的英文Metavers是由兩個單詞拼接而成的,前面是meta,后面是verse。verse就不用說了,就是英文的“宇宙”,那么meta是什么意思?這原本是個希臘語詞匯,在英語中則作為一個略帶抽象的前綴性詞語。比如physics是物理學,而metaphysics則表示“形而上學”。為什么是“形而上學”呢?因為后人在整理亞里士多德著作時,把他有關現實世界的相關研究稱為physics,而有關規律和概念方面的研究則稱為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學之外”。所以,meta作為英文前綴,首先有“在某某之后”或“超出某某”之意。
而meta的另一個含義則是“元”,這就不太好理解了,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可以理解為“獨立的”。那么“元宇宙”就可以理解為“獨立的宇宙”。
平行宇宙是否存在還是個謎
在物理學領域,科學家始終在研究所謂“平行宇宙”是否存在,也就是說完全獨立于我們現在的宇宙之外的一個宇宙。那里可能有和我們一樣的世界,也可能有你有我,但他們可能會作出和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的選擇,從而書寫那個宇宙的故事。他們的宇宙和我們的宇宙永無交集,也就是說那是“另一個世界”。
“平行宇宙”是否存在,那是科學領域關心的事情,但是“平行宇宙”足以讓普通人產生無限遐想。即便科學家找不到“平行宇宙”,我們自己是否可以創造一個平行宇宙呢?我們現在所在的宇宙,是由物理世界組成的,花花草草都是實實在在的物質。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在現實宇宙之外,再創造一個甚至很多個虛擬的宇宙呢?那么我們就稱現實宇宙為verse,稱那些虛擬宇宙為mateverse。
VR頭盔可以帶你走入另一個世界
看到這里,也許你會說,嗨,說了半天不就是VR嗎,虛擬現實技術,大家都知道,商場里到處都是,帶個頭盔就可以看到3D立體的世界,在里面打怪升級。你說的沒錯,VR是元宇宙的一種實現方式,但VR并不等于元宇宙。如果說,元宇宙是一個大集合,那么VR只是這個大集合中的其中一份子。或者說,VR是在當前技術條件下,元宇宙的一種實現方式。除了VR之外,元宇宙還有很多種實現方式。
接下來,我用非專業的通俗方式,來給元宇宙的實現方式分分類。
從夢境,到現實
這是不需要購買任何裝置就能實現的元宇宙。因為,你每天晚上睡覺做的每一個夢,其實都是元宇宙。這些夢與現實世界不會發生任何交集,但是做夢的時候,你的體驗又是那么真實。
在電影《盜夢空間》里提到過,如果你在夢中死去,你將醒來,但如果你只是在夢中中槍,你會感受到如同現實世界一樣的疼痛。這是因為,我們所有的感官其實都是大腦給出的信號,即便我們是大腿中槍,雖然你疼痛的是腿部,但其實也是大腦發出了讓你腿部疼痛的信號。那么,如果采用某種方式,在大腿還沒有中槍的時候,就讓大腦發出讓大腿如中槍般疼痛的信號,你所體驗到的就和真的中了槍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不需要“物理中槍”,只需要“虛擬中槍”,我們就在物理宇宙之外,創造了一個虛擬宇宙。
電影《盜夢空間》
電影《盜夢空間》
但《盜夢空間》的科幻之處在于,他可以人工造夢,并且將人帶入夢境。我們現在的技術還無法做到這些,但你每天半夜睡覺時,奇妙的人體機制就會啟動大腦的某個區域,將你帶入一個虛擬宇宙中,讓你在沒有醒來之前,體驗完全真實的體驗感。這就是我們的生物本能帶給我們的“元宇宙”。
從非沉浸式,到沉浸式
上面提到的做夢,其實就是沉浸式的元宇宙體驗。但我們不能只依靠做夢,而且做什么夢往往不能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我們想要有目的地進入某個元宇宙,那就只能人造了。
龍與地下城TRPG
脫離科技手段,其實我們已經有很多非沉浸式的元宇宙。比如,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歐美地區非常火爆的TRPG,即“桌上角色扮演游戲”,其中最有名的是“龍與地下城”系列。一群人,圍在桌前,地下城主(DM)講述故事,每名玩家扮演故事中的一個角色,通過紙筆畫地圖、通過模型小人打怪升級。這種古老的游戲,就是后來火遍電腦游戲領域的RPG游戲的前身,以及現在幾乎所有網絡游戲的始祖。
當你玩這個游戲時,隨著DM的講述,你就會跟隨他進入這個游戲的故事世界中,你不再是現實中那個你,而是故事中的那個角色。現實中你可能是男的,在那個世界中,你可能是女的。在現實中你可能孤獨自閉,在那個世界中,你可能自由奔放。
劇本殺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想到,這是否與如今非常火爆的“劇本殺”某種神似。是的,劇本殺中的DM就是借用了TRPG中的DM的概念,作為劇本殺的故事講述人。而劇本殺也是某種典型的元宇宙實現方式,但無論是劇本殺還是TRPG,都是“非沉浸式”的。因為你攤開雙手,你還是你,你只能在現實世界中,靠自己腦海中冥想另一個世界。
沉浸式密室逃脫
于是,現在市面上就有了“沉浸式體驗館”。這類機構很多都是從“密室逃脫”發展而來,簡單來說,密室逃脫強調解謎而淡化劇情,而沉浸式體驗館則在保留密室逃脫解謎互動的基礎上,更強調“沉浸式的劇情體驗”。玩家進入后,會穿上道具服,會化妝,會遇到各種真人扮演的NPC。走入這個場館,仿佛穿越時空,進入另一個年代,而走出這個場館,仿佛一下子回到現實。通過這種全方位地體驗,就可以彌補玩家只能“腦補”的缺憾,讓玩家真正感受到這個虛擬宇宙的樣子。
長沙超級文和友
其實不僅僅應用在線下游戲領域,在餐飲服務領域也有類似的例子,例如長沙的超級文和友,之所以受到追捧,就是因為它在一個空間內實景打造出了九十年代中國街景。進入文和友,猶如穿越到那個年代,而從某個小門出口走出進入商場,則一下子仿佛回到現實。
從局部體驗,到整體體驗
“沉浸式體驗館”即便再怎么沉浸,也無法還原出一個真實的宇宙。看看你穿的粗糙的戲服,拿的粗糙的道具,還有演技不怎么太好的NPC,就知道了。受限于資金、場地、能力,再怎么高級的“沉浸式體驗館”,也只能給你局部的體驗。你始終都知道,自己是在被安排演一場戲,是自己要求自己沉浸進去,哪里是真實的,哪里是虛擬的,你還是分得清的。
如何才能打造一個完全真實地體驗場景呢?從這里開始,就是本文最開始說的Meta這個公司的關注領域了,也是現在“元宇宙”領域受到追捧的起點。
當下最簡單的真實體驗場景實現方式,就是前面講到的VR(虛擬現實)。當你帶上VR頭盔,你所看到的是一個近似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可能是花草叢生的童話王國,也可能是尸橫遍野的喪尸國度。
AR技術讓貞子真的從電視里“爬出來”
另外,在VR的基礎上,現在還有一種叫做AR的技術,叫做“增強現實”。如果VR創造的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AR則是在現實世界基礎上進行“改造升級”。比如,當你帶上頭盔,你看到的還是你家的客廳,一切如常。但是,長發貞子卻從你家的客廳里爬出來,一步步地逼近你,你就在你家的走廊上四處奔逃,而貞子則在后面窮追不舍。
無論是VR還是AR,之所以能夠讓人體驗到如同夢境一般的真實感,依然還是利用了人腦的生化機制,即你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你的大腦給你的信號。所以,明明你看到的只是頭盔中的兩個小屏幕,但它卻讓你的大腦受到了如同現實般的刺激,把你帶入一個虛擬的世界。
借助頭盔、可穿戴設備的沉浸式虛擬體驗
然而,VR或AR都只給了你視覺和聽覺刺激,但人體的感官還有觸覺、嗅覺等。于是,在頭盔的基礎上,可以再給玩家穿上智能穿戴設備。比如,一套帶有傳感器的服裝,和一把激光槍。這套服裝能讓你清晰地感受到炎熱的沙漠、冰冷的北極,甚至中槍后的疼痛。而手中這把激光槍,則可以對著頭盔所構筑出的你腦海中的那群怪物,猛烈開火。
到這里,元宇宙借助VR、AR、可穿戴設備等技術,從局部體驗,走向了整體體驗。這也是當下元宇宙最熱門的領域,是資本追逐的寵兒。
從個體體驗,到群體體驗
三體
在《三體》第一部小說中,主人公汪淼就是穿戴著上面說的這樣一套設備,進入了一個名為“三體”的虛擬世界,身臨其境的感受了三體世界氣候的變幻無常。與上面所說的不同點在于,《三體》中的那個元宇宙游戲,所有的NPC都是真實的玩家。這就與現在的很多網絡游戲很類似了,不同的玩家可以匯聚在一起進行互動。例如,在《王者榮耀》中,不同的玩家可以一起組隊游戲,你所看到的是后羿、雅典娜、姜子牙,而他們在真實世界中可能是老師、醫生、公務員。只不過,你可能永遠不會和他們的真實世界發生交集,卻可以在同一個虛擬世界中并肩作戰。
如果有一天,《王者榮耀》在你腦中變成了現實
假設一下,把《王者榮耀》搬到VR中,再加上各種可穿戴設備,那么你就不再僅僅對著小小的手機屏幕,而是在一個無限真實的環境中,身穿鎧甲,手持神器,與隊友并肩奔跑于怪物巢穴迷宮暗道。你會以第一視角,看到巨大的怪獸奔襲而來,你會感受到隊友在你身邊呼喊救助,你會親手拿到隊友遞送過來的補給藥品。但這一切,在現實中什么都沒有發生,一切都是VR頭盔和穿戴設備給予你大腦的刺激信號,只不過這一次,你的信號與別人的信號連接在了一起。元宇宙從個體體驗,走向了群體體驗。
茅侃侃
早在2004年,當時21歲的茅侃侃碰上一個國企老板,茅侃侃當時提出一個想法:把游戲場景搬到線下,模仿其后臺數據運行,采用實景,由玩家實際扮演。兩個人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MaJoy項目,整體投資預計3億。Majoy先從當時流行的CS開始入手,將局域網中的設計游戲搬到線下的真實場景中,場景則選擇了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園高達36000平米的場地。
但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Major失敗了,而各個公園里興起了“真人CS”,而茅侃侃也在反復經歷創業失敗后,2018年燒炭自殺,年僅35歲。
真人CS
當時茅侃侃想到的,其實就是制造一個具有群體體驗感的元宇宙。只不過,當時虛擬現實技術和寬帶網絡都不發達,在那個年代,茅侃侃能想到的只能使用物理手段來解決,也就是用verse來實現。但這就發生了上文有關沉浸式與非沉浸式討論的部分,無論是技術、能力、資金等,都決定了用verse來重新構建一個宇宙,即便投入大量資金,體驗感也是較差的。如果茅侃侃泉下有知,看到如今用虛擬現實和可穿戴設備,讓玩家在一間幾平米的屋子里就可以與全世界玩家共同遨游于無限接近真實的世界,會作何感想。
從片段體驗,到終身體驗
截止上面所說的一切,用如今的技術都已經或多或少實現了,只是體驗感的好與壞而已。但從這里開始,就有點科幻和腦洞大開了。
上面說的,無論是原始的TRPG,還是沉浸式體驗館,還是VR頭盔,還是全方位的群體體驗,歸根到底都可以視為一場“游戲”。游戲則意味著,它脫離于現實,與你的生命無關。它有始有終,如同一場旅行,你知道從哪里開始,也知道到哪里就該結束。
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永遠在元宇宙中生活呢?這意味著,我們的肉體活在真實世界中,但我們的某個精神的“分身”卻活在某個虛擬世界中,并且無始無終。
舉例來說,我們日常上班需要乘坐交通工具到公司,然后坐在工位上,大家一起辦公,一起開會。但如果一旦因疫情被封閉,大家只好各自居家辦公,那如何交流呢?在現如今,這根本不成問題,各種視頻會議、直播演講、文件互傳,雖然人和人不在一起,但基本不妨礙任何交流。其實,這已經是某種元宇宙,也就是上文說的“局部體驗”。
微信視頻會議早已普及
如果把這種局部體驗改為整體體驗呢?假設我們通過VR和可穿戴設備,進入一個虛擬世界中,這個世界也有道路,有交通工具,有辦公樓,你可以“乘坐”交通工具,“走入”大樓,“坐在”辦公桌前,“看到”你的同事來來往往。這時領導“叫”你去開會,你“來到”會議室,看到同事們都已經“就坐”,然后你開始“講述”你的方案,同事們“提出”自己的建議……然而,在現實世界中,這一切都沒有發生,但這一切的信息卻都已經被所有人知曉。
更進一步的,如果這不是一場游戲,而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你的公司已經把租賃的辦公室退掉了,你每天就在元宇宙中上班摸魚,下班打卡。你和你的同事在元宇宙中是好朋友,一起工作,一起團建,一起喝酒聚會,但其實在現實中你們誰也沒見過誰。這會是一種什么體驗呢?顯而易見的,喜歡運動裝的你,再也不必為了工作而購置一套西裝了,在元宇宙中,你永遠是那個儀表堂堂穿戴得體的有志青年。
Com2us公司的元宇宙辦公
Com2us公司的元宇宙辦公
Com2us公司的元宇宙辦公
這看上去挺科幻是吧,但已經有公司在這樣做了。開發了《魔靈召喚》等網絡游戲的韓國Com2us公司宣布,2500名員工將全體在元宇宙中上班。他們構筑的這個元宇宙叫做Com2Verse,將現實世界搬到網絡世界,將社會、文化、經濟等現實世界系統搬入虛擬世界,形成一個可以實現日常生活的虛擬空間。雖然實現效果和眼睛看到的真實世界還有差距,但至少,人類邁出了一小步。
沒錯,這也是Mate公司主攻的領域之一,他們希望為更多企業提供這種服務,扎克伯格走在了時代前列,但是究竟是先驅還是先烈,還要拭目以待。
從穿戴式,到腦機接口,再到意識提取
電影《黑客帝國》想必很多人都看過,在電影中,Matrix就是人工智能所構筑出來的一個虛擬世界。所有人類都“活在”這個虛擬世界中而不自知,他們從出生到死亡,有著一生的記憶,一切如同真實生活一樣。但實際上,他們的一生都在一個罐子里,腦袋后面有一個插座,插著一條線纜。線纜不斷與他的大腦交互,讓大腦感受到“生活的一切”,相當于這個人的一生都在做夢,從來都不曾醒來,那么夢境對于他來說,究竟是虛擬的,還是現實的?
在《黑客帝國》中,人類實際上都被儲存在罐子里,腦后插著線纜
大腦中感知的卻是另一個“真實世界”
這就引出了一個比VR和可穿戴設備更前沿的技術,即“腦機接口”。某種程度上來說,無論是人腦還是電腦,其實都是電信號驅動的某種“運算機器”,只不過信號的格式不同而已。假如通過某種機制,將格式不同的信號相互轉換,彼此能夠識別,不就能夠實現人腦和電腦之間的交互了嗎?電腦可以把它的運算結果直接輸入你的大腦,而你的大腦所想的事情可以直接傳輸到電腦。鼠標、鍵盤、顯示器這些“低效”的工具再也不需要了,大腦和電腦之間實現了意識的連接,人成了電腦的一部分,電腦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在《黑客帝國》,女主需要學習直升飛機駕駛技術,于是程序員拿來了一個U盤,里面有直升機駕駛程序,直接拷貝到女主的大腦中,女主瞬間就學會了。男主需要學習武術,于是程序員拿來另一個U盤,一瞬間的功夫,跆拳道、空手道、柔道、詠春拳、太極拳等所有武術男主就都學會了。女主和男主在Matrix中無所不會,但拔掉插頭后,在現實世界中,他們依然還只是普通人。
腦機接口
隨著腦機接口的發展,未來也許會出現一些更科幻的場景。
第一,人可能具有多重身份。換一個世界進入,你將變成另一個人,在那個世界中扮演你的角色。人不再有“遺憾”,因為任何遺憾都可以“換一個世界”來實現。
第二,學校教育不再需要了,知識和經驗都可以以“數據”的方式進行傳輸,原本十幾年才能掌握的知識,將以光速拷貝到大腦中。這將使科技發展再一次以指數級大爆炸。
第三,人類的生育將達到最低點,因為現實中的伴侶總會有各種缺陷,人們可以到元宇宙中去尋找“完美情人”,并“結婚生子”,甚至在不同的宇宙中有不同的情人,并達到與現實中完全相同的性愛體驗。
虛擬伴侶可能會導致人類出生率新低
第四,雖然新生兒越來越少,但人類某種程度上卻可以實現“永生”。肉體雖然會老去,但意識已經數據化,那么將人的全部思想、意識、記憶提取出來保存,然后“購買”一具新的軀體(假設生物技術已經可以克隆出肉身),再以腦機接口將“思想意識數據”傳輸到新的軀體中,那么這個人就還是原本那個活生生的你。這時候,笛卡爾的那句“我思故我在”,也真正實現了。
從TRPG,到劇本殺,到密室逃脫,再到沉浸式體驗館;從網絡游戲,到VR,到AR,再到可穿戴設備;從微信語音,到視頻會議,再到元宇宙辦公;從睡覺做夢,到腦機接口,再到意識永生,所有的一切都是“元宇宙”的研究范疇。看到這里,你知道為什么我說VR頭盔算是元宇宙的一部分,但VR頭盔不能與元宇宙了吧。
扎克伯格之所以把Facebook改為Mate,是因為Facebook本來是一個國外主流社交平臺。玩過QQ空間的人都知道,QQ空間通過文字、圖片、虛擬形象的方式來展現,也就是說這是某種元宇宙的“局部體驗”。扎克伯格具有超前的思維,他認為應該進一步的將社交體驗全面化,從而構筑擬真的虛擬世界,那么Facebook也就自然而然的變成Mateverse了。
創新者總是值得尊敬的
既然如此先進,為什么扎克伯格的Mate公司還會裁員13%呢?正是因為任何元宇宙項目,都是從AR之后開始進行投資,就不免都會涉及到不僅僅是“先進”,而是“科幻”。這時候,項目的不確定性就會因技術的不完備而大大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燒錢無底洞。但沒有先烈,哪有幸福生活,第一批創新者總是值得尊敬的,即便他們失敗了。
但扎克伯格還沒有失敗,就像當初備受嘲笑的馬斯克的SpaceX公司。
致敬探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