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網絡電信詐騙宣傳(防范電信詐騙 新型電信網絡詐騙Top3排行榜)
2023-10-20
市中反詐中心梳理上半年來警情大數據發現,全區電信網絡詐騙案中,發案最多的3類電信網絡詐騙案件依次是刷單詐騙、投資詐騙、貸款詐騙、這3類案件發案占總體發案量的57.7%。
市中反詐民警提醒,刷單引流的投資和博彩詐騙手段迭代升級,此類詐騙中有70%是以刷單為名引誘受害人進行投資,實質為投資或博彩詐騙的,手段更隱蔽、欺騙性更強。新型電信網絡詐騙Top3排行榜Top1. 刷單詐騙Top2. 投資詐騙Top3. 貸款詐騙
隨著打擊防范力度的不斷加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呈現出新的變化特點:詐騙手段持續翻新。
犯罪分子從原先的“單一式”對話到“情景話術劇本”轉變,通過各類交友類網絡平臺、短視頻平臺引流。我區新出現刷單誘導博彩詐騙、P2P匯款為名詐騙、雙減后冒充學校開辦培訓班詐騙、以小微企業補貼為名詐騙、冒充虛擬幣平臺客服詐騙虛擬幣等新詐騙手段。詐騙過程周期長、環節多、跨平臺實施,如“殺豬盤”詐騙同時涉及婚戀交友、即時通訊等多個平臺,詐騙分子融合刷單、“殺豬盤”等多種手法,利用刷單返利與受害人多次接觸獲取信任,引導至博彩平臺實施連環詐騙。
Top1 刷單返利類詐騙
難防指數:?????最先說說在騙子圈最流行的刷單返利類詐騙,由于返利周期短、引流成功率高,它已逐步演變為當前變種最多、變化最快的詐騙類型,甚至被稱為新晉“詐騙之王”。此類騙術的邏輯很簡單,就是讓你往某個平臺投錢。就這?為什么還能騙到這么多人?在以往的此類詐騙案件中,騙子首先通常會用高傭金兼職、免費禮物為噱頭引流(最近更多的是以紅包群為餌),招募“刷單客”“點贊員”“推廣員”,很容易就能吸引到部分學生和寶媽群體。很多受害人都是先進入一個微信群,這些人在剛進群的時候大都能感覺到這個群“不太正常”,但因為好奇心他們會選擇先觀望。但怎么看著看著,就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呢?這種變化當然是騙子促成的,此時騙子會利用一種名為“公開承諾”的心理學技巧,這種技巧最早在傳銷組織中最為常見,隨著群主不斷暗示,所有群成員(托)都完成“公開承諾”并預先做出表率后,受害人也會堅定跟從。時機一成熟,騙子立馬誘導其下載刷單APP。接著,騙子開始運用登門檻效應,提出“墊資充值”的要求。這里必須重點給大家說說。“登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它是現在談判專家常用的專業技巧:在你提出一個請求之前,先提一個對方很容易接受的小請求,在此之后,你的這個真正想提的請求,被接受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登門檻效應為什么會起作用?因為它利用了人的一個“行為升級”的本能。這就像我們學化妝、玩游戲、談戀愛一樣,當投入了一些精力或金錢后,便會不知不覺的想要投入的更多。你一定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對不對?到這里,其實很多人并不會拒絕,因為最開始的墊款往往低于他們從騙子那里賺到的錢,這時候他們想的是:就算被騙走也沒關系,反正沒虧掉本金。隨后,騙子會以“充值越多、搶單越多、返利越多”為誘餌,騙取受害人在刷單APP中繼續墊資充值。最后就是騙子的“宰殺”時刻了。想提現?不可能的事。任務未完成、卡單、操作異常賬戶被凍結……騙子會以各種理由拒不支付本金和傭金,甚至巧妙利用人類“想賺”和“不想虧”的欲望,誘騙受害人加大投入,進而騙取更多資金。“都投了1000塊了,還在乎再投5000嗎?”“都投了6000塊了,拿不回來就太虧了!”登門檻效應就是這樣,進去容易出來難,很多損失慘重的受害人,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身陷圈套。
Top2 虛假投資理財類詐騙
難防指數:?????虛假投資理財類詐騙,雖然不一定是發案最高的詐騙方式,但往往是殺傷力最大的一種。受害人多為具有一定收入、資產的單身群體或熱衷投資、理財、炒股的人群。臭名昭著的“殺豬盤”,就屬于虛假投資理財類詐騙。2021年4月,據國家反詐中心披露,在所有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造成的損失中,“殺豬盤”類詐騙案件造成的損失,占了近50%。不同于其他騙局的“短平快”,投資理財類詐騙最大的特點就是放長線“養豬”,養得越久,殺得越狠。在此類騙局中,騙子會包裝成某個身份與受害人相遇。他們可能冒充“高富帥”“白富美”,通過社交軟件找到受害人,或通過婚戀交友平臺與其確定戀愛關系;也可能冒充“投資導師”“金融理財顧問”,引誘受害人加入“投資”群聊、聽取“投資專家”直播課、接受“股票大神”投資指導。待受害人充分信任對方后,再將其引至虛假博彩網站、虛假投資APP等實施詐騙。
Top3 虛假網絡貸款類詐騙
難防指數:?????這是一種讓人“雪上加雪”的殘酷騙術,它不一定能騙到你,但它對具有貸款需求或曾辦理貸款業務的資金短缺者具有極強的殺傷力。
這種騙術看起來可能并不高明:騙子通過網絡媒體、電話、短信、社交軟件等發布辦理貸款、信用卡、提額套現等廣告信息,打著“無抵押”“免征信”“無息低息”“快速放款”“免費提額套現”等幌子,吸引受害人的注意。絕大多數需要網貸的受害人,都希望盡可能快地得到放款,而騙子就抓住這種“急”的心理,以事先收取手續費、保證金、驗資、交稅等為由,或以檢驗還貸能力、調整利率、降息、提高征信等為借口,誘騙受害人轉賬匯款,甚至騙取受害人銀行賬戶和密碼等信息直接轉賬、消費。而此類騙術成功的關鍵在于,騙子會想方設法讓受害人持續處于應激狀態,使判斷力持續下降,也更容易被騙。應激狀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聽到一些很好或很壞的消息時,有些人就會出現腦子一片空白的情況。同理,資金緊張的受害人發現無息貸款時的“大喜”,和接下來貸款過程中頻頻受挫的“大悲”,都會使其陷入不淡定的應激狀態中,被“牽著鼻子走”也就不足為奇了。任他手段千變萬化,記牢一點:“不轉賬”!
來源:市中反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