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綠色金融(金融區塊鏈“聯盟鏈”模式受認可 瞄準ESG尋求降成本如何落地)
區塊鏈的發展模式中,聯盟鏈獲得自監管至機構的廣泛認可。
近日,微眾銀行宣布推出“微眾區塊鏈”品牌,提出構筑ESG可信基礎設施的目標。其基礎仍是聯盟鏈。
業內人士認為,聯盟鏈比較適合有特定需求的金融場景,如中介成本過高、運行效率低下。
微眾銀行7年前開始探索區塊鏈。“聯盟鏈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馬智濤表示,比如聯盟鏈的啟動成本非常高。“我們希望在微眾區塊鏈框架下,是否可以把啟動成本降到最低。”
構筑ESG可信基礎設施
“微眾區塊鏈將致力于踐行ESG理念,構筑ESG可信基礎設施。”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表示。他說,當前,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區塊鏈技術作為傳遞信任的機器,將為產業數字化提速,為可持續發展助力。
區塊鏈構筑可信基礎設施的背后,仍是聯盟鏈。區塊鏈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聯盟鏈成為業內重點發展區塊鏈的路徑選擇。三者區別的關鍵在于適用場景。公有鏈是非許可鏈,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公有鏈并且無監管地進行數據發布、交易等。聯盟鏈則是許可鏈,有一定的許可和監管機制,由多個機構共同參與管理,能更規范、合法地運作,可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
業內人士認為,三者之中,聯盟鏈比較適合有特定需求的金融場景,如中介成本過高、運行效率低下或無中介機構提供服務的業務場景等,其能提升業務數據的可信化程度,降低信任成本,實現參與主體對等化,同時便于監控監管,增強信任和風控能力。因此,聯盟鏈是目前國內外銀行業應用的主要形式。
微眾銀行從2015年開始布局區塊鏈,2017年其牽頭研發的區塊鏈底層平臺FISCO BCOS全面開源。“我們回過頭去看,確實只有聯盟鏈這一條路。”馬智濤回顧區塊鏈發展歷程時表示。該行發布數據顯示,微眾區塊鏈與多方共建的開源聯盟鏈生態圈已匯聚超過3000家機構與企業、7萬多名個人成員,支持了金融、醫療、司法、農業、制造業等多個行業的數百個區塊鏈應用落地,社區收集到的產業數字化標桿應用超過200個。
“聯盟鏈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我們現在這個時點總結經驗,也是這樣的洞察。”馬智濤表示。他舉例稱,聯盟鏈的啟動成本非常高。“我們希望在微眾區塊鏈框架下,是否可以把啟動成本降到最低。”
特別是,微眾區塊鏈定位瞄準ESG應用場景,ESG對于成本方面的考慮會更加敏感。“每一個ESG應用單獨去購買一堆云生產資源,在上面放一群工作人員,花很多的時間去搭建的聯盟鏈底層,我自己覺得這個有點劃不來的。其實這也阻礙了區塊鏈的應用,特別是ESG這類應用的落地效率。”希望在微眾區塊鏈框架下面,能夠促進更多應用落地,讓開發者聚焦在應用層面的開發,而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解決一些其他人已經解決的問題。
對于具體如何構筑ESG可信基礎設施,微眾銀行分布式商業科技發展部副總經理、微眾銀行區塊鏈負責人范瑞彬表示,實現微眾區塊鏈新使命的布局規劃為“兩個基礎+兩個推動”:以開源技術和開源生態的堅實基礎,推動ESG應用以及人才培育。范瑞彬表示,微眾區塊鏈將集中攻關隱私計算、可信治理、分布式數字身份等關鍵技術能力,研發ESG應用框架并對生態開源,以更快捷、更高效的方式促進ESG相關業務落地。通過開源生態,微眾區塊鏈也將連接更多力量共推ESG產業應用的發展,并著力培育區塊鏈+ESG的復合型人才,預期覆蓋超10萬人次。
需要長期的戰略定力
“過去單純追求效率以及投資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全球現在更追求的是均衡的發展。”馬智濤表示,企業在ESG領域的投入資源也要比過去適度增加,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發展趨勢。
他表示,包括粵澳健康碼跨境互認、粵澳跨境數據驗證等應用,對于微眾來講,“哪怕現在沒有馬上獲得商業收益,但是能夠在中長期帶來商業價值。”
今年3月,微眾區塊鏈作為區塊鏈開源技術支持方助力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上線。其實現的首個功能是澳門居民資信信息的跨境驗證。澳門居民得以用手機就可以申請澳門資產證明相關資料,全程僅需5分鐘。
馬智濤認為,在新的市場機遇下,金融科技的使命正在從單純的提升效率轉向促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其中在ESG產業應用中,仍普遍存在信任傳遞的挑戰,區塊鏈可以有效解決其中的可信數據與隱私保護、可信協作與激勵機制、可信治理等問題。
截至2021年12月,網信辦共發布6個批次的《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清單》,其中備案主體為銀行業相關機構的有23家,共57項備案信息。從備案主體上看,23家備案主體包含央行、銀聯、中銀協、3家國有大行、5家股份制銀行、2家城商行、3家民營銀行、1家互聯網銀行、5家金融科技子公司。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將推動智能合約、共識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統等區塊鏈技術創新,以聯盟鏈為重點發展區塊鏈服務平臺和金融科技、供應鏈管理、政務服務等領域應用方案,完善監管機制。”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