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健康科技(聚焦數字健康丨數字化加速賦能,如何打造醫療健康產業轉型新高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數字醫療將是下一個萬億美元產業。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數據,全球數字醫療市場規模為230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5858億)。其中,以美國為代表的北美地區約占全球近40%的市場,中國被視為最有潛力的市場之一。到2020年,數字醫療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年均增長率在17.7%左右。
眼下,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也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別是隨著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數字技術在醫療健康、公共衛生、臨床科研及醫院管理等方面創造出巨大的價值。憑借在醫療服務體量、基礎科研實力、醫療數據累積等方面的優勢,毫無疑問,上海正成為醫療健康領域數字化轉型的全國標桿。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在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期間舉行的“數字化醫療創新論壇”上表示,隨著時代發展,人民對醫療的需求發生改變,醫療行業必將融入更多5G、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和個體化。“目前,我國數字化醫療建設蓬勃發展,但仍與民眾對高水平醫療的追求存在一定差距。”
由于人們對數字化醫療的認知程度不夠,數字醫療加之實時過程中的技術限制,妨礙了其在我國的推行程度。為此,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產醫深度融合發展和生物醫藥領域數字化轉型已成大趨勢。
聚焦數字醫療發展
不同于傳統的數字健康概念,數字療法是基于高等級的循證醫學證據,通過AI賦能的軟件程序驅動產生效果的全新模式,以為特定疾病患者提供專業治療或干預措施為目的。其使用場景“更聚焦”,醫療屬性“更專業”,監管力度“更嚴格”。
從疾病領域分布角度看,在絕大多數疾病領域,都已有數字療法的嘗試和探索,其中也涌現出一些熱門的研究方向,例如精神障礙、行為和認知障礙、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等,并已出現了一些行業領先的數字療法公司及產品。
生物醫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也是上海“集中精銳力量、加快發展突破”三大先導產業之一,目前上海市正全力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對于醫藥行業而言,數字療法的出現帶來了新的變量和機遇。當下,正值國內醫藥行業面臨產品競爭激烈、準入降價壓力、多元渠道分流等多重挑戰,業務轉型成為企業管理者的核心議題。數字療法的出現給傳統醫藥生態帶來新變量,意味著更豐富的治療手段、更多元的診療路徑、及更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如何利用數字療法提升現有業務競爭力 并挖掘全新增長點是藥企需要思考的重要話題。
羅氏制藥中國醫學與個體化醫療副總裁李濱表示,隨著醫學進步很多疾病變得越來越精準,越來越細化。以肺癌為例,在醫學不斷發展之下,人類對肺癌的認知從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逐漸拓展到鱗癌、非鱗癌領域,肺癌的診斷也因為基因診斷技術的發展,不斷拓展到多也突變亞型。如此,也促進了整個醫藥研發,正基于靶點的發現,新型治療藥物不斷出現,臨床治療水平不斷提升,給患者帶來了更多獲益。
“現在上海信息化做得非常好,我們有很好的真實世界數據,有健康智能設備數據,還有影像圖譜等一系列數據可以為現階段患者治療提供更好的選擇信息。”李濱說,科學進步使得醫療數據日漸豐富,每位患者的數據越來越異質性、多元化,全球醫療保健數據量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約為10500艾字節的水平。同時,僅在2020年,全球就注冊了61311項新的臨床試驗。
龐大的醫療數據也讓臨床診療決策變得更具挑戰性,醫生每天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對其臨床角色會帶來怎樣的挑戰?臨床如何才能做出更加精準的決策?這也要求行業需要新的方法將這些復雜的數據轉化為可采取行動的洞見。
“在醫藥行業發展的過程中,AI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而當下的中國也已經成為AI在醫療領域進行研究最多的國家之一。”李濱說。
數字醫療加速產業賦能
隨著計算機算力增強、人工智能技術精進、以及更多前沿技術的應用,數字醫療主題下的多個細分賽道都是資本關注熱點,包括AI藥物研發、AI輔助診斷、醫療機器人等。
以AI藥物研發領域為例,有證券機構醫藥行業分析師指出,未來十年,中國將成為全球醫藥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國將在藥物的原發性創新上成為引領者和推動者。藥物研發是人工智能最重要和最大的應用場景之一,人工智能則是藥物研發最重大的技術紅利之一。
近兩年來,Al作為新藥研發的引擎,在全球各大藥廠和生物科技公司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據皮斯托亞聯盟(Pistoia Alliance)2019年的一項調研顯示,約有70%的生命科學研究人員都在使用Al來加速或者幫助他們進行新藥研究。
基于不同的策略,AI算法賦能藥物研發的不同領域,其中包括了靶點發現,老藥新用,化合物篩選,分子設計以及優化,蛋白相互作用,晶型預測,劑型設計,ADMET預測,臨床前實驗結果預測,臨床試驗設計輔助,患者招募、分組等多個藥物研發領域。
賽諾菲近日宣布與英矽智能達成戰略合作協議,總潛在價值達12億美元。根據協議英矽智能將獲得總額達2150萬美元的預付款和靶點發現費用,額外的研發和商業里程碑付款,及中位數到低位數不等的分階段特許權使用費。這是國內少有的AI制藥公司和跨國藥企達成戰略合作,以往更多是國外相關企業拿下大額訂單。
“生物醫藥創新無疑是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道路,賽諾菲與英矽智能的戰略合作主要聚焦在將利用英矽智能人工智能驅動的Pharma.AI藥物發現平臺,推進基于不超過6個創新靶點的候選藥物研發。而這6個創新靶點也是圍繞賽諾菲的腫瘤、免疫和炎癥三大核心領域的業務管線布局。”賽諾菲大中華區總裁施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傳統的新藥研發面臨著研發周期長,研發費用高,研發失敗率高,投資回報率低等眾多痛點。AI制藥作為新藥研發的一種新的突破,為新藥研發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新藥研發的強大動力。AI制藥不僅能夠提高流程效率,而且能夠提高藥物療效和安全性的預測準確性,進而通過經濟高效的模式提高藥物研發管線的成功率,降低成本,縮短開發周期。
美國藥品研究和制造商協會(PhRMA)的一項研究表明,進入臨床試驗的藥物中只有約12%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而TechEmergence一份報告稱AI技術能夠將臨床新藥研發的成功率從12%提高到約14%,這幾個百分點的提高將為生物制藥業節省數十億美元的研發經費。此外,據報道,AI技術在化合物合成和篩選方面比傳統手段可節約40%-50%的時間,每年為藥企節約260億美元的化合物篩選成本:在臨床研究階段,可節約50%-60%的時間,每年可節約280億美元的臨床試驗費用。
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
在數據、算法、算力三方面的不斷發展之下,使得AI大規模進入藥品研發領域成為現實。不僅如此,數字技術在近兩年也充分地滲透到了醫療的眾多環節,形成較大規模的場景應用,包括遠程問診、在線支付購藥、在線心理咨詢、發熱門診地圖發布等,數字醫療以其“線上化” 和“云端化”的特質打破了線下聚集和地域空間的限制,成為城市管理的“第二戰場”。
CIC灼識咨詢合伙人王文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在醫療供應保障中,數字化技術可以覆蓋線上問診、處方開藥、在線醫保支付、藥品調度等流程,實現就醫用藥服務的閉環。數字醫療的生態鏈貫穿了患者遠程就醫診斷、支付取藥、診后管理甚至院外健康管理的全流程,目前數字化技術已較為成熟,與互聯網醫療結合的應用已能初步覆蓋前兩個流程,但患者建檔跟蹤等診后管理服務及院外健康管理服務則仍有待落地。
“加速實現數字化醫療,首先需要加強群眾對醫療服務行業的認知,宣傳推廣數字化醫療,普及分級診療等,助力數字化醫療的滲透;其次,需要結合數字化技術改善醫療資源分布失衡的情況,使各類患者均能獲得數字醫療的普惠;再者,國家需要制定支持性政策鼓勵數字醫療相關產業的發展,包括鼓勵發展互聯網醫療、打通國家醫保支付等,另一方面還需加強監管,確保診療質量、患者信息安全等,切實有效地推進數字化醫療的落地應用。”王文華說。
《上海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為主攻方向。張江科學城作為上海重點的科創中心承載區,也在借助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做好進一步的發展。
在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期間,張江宣布與火石創造聯合發布張江科學城產業大腦,跑出“數字化轉型”加速度。火石創造董事長金霞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反復,各地發展均面臨大的挑戰,如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水平已是重中之重。而發揮產業數字化及大數據的優勢,幫助各地建設產業大腦,實現產業數據共享交換一體化、數據服務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下的方向。
“數據資源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統一的數字底座是一體化大數據體系在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開展應用的關鍵基礎設施。”金霞介紹,從產業發展和企業成長的痛點難點問題出發,張江科學城產業大腦基于數據基礎平臺,圍繞集團產業治理和企業應用兩側構建平臺核心應用場景,整合張江域內資源,形成區域協同;基于數據智能,引領資源要素配置變革,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布局,招引培育優質企業,從而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張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以生物醫藥為例,通過張江科學城產業大腦,基于全球數據、產業研究建立研判模型,精準定位產業鏈各環節的瓶頸,同時可以幫助企業了解所處賽道和上下游動態,為企業投資選址、市場開拓、生產經營、發展策略調整提供支撐,助力張江搶占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競爭的主動權。同時,實施精準服務,對全球的供應鏈等資源要素進行鏈接及精準匹配,解決企業原材料、生產研發設備等難題,加速數字化轉型與創新轉化。”金霞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