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發達國家收入高(高收入的發達國家有哪些?)
根據世界銀行之前公布的標準,只要人均國民收入(GNI)大于12056美元的國家列為——高收入國家(經濟體)(high-income economies),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全球當時有81個國家和地區屬于高收入經濟體。
目前,世界上共有23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有195個,地區有38個。
下面數據根據IMF以及世界銀行的數據綜合,再列舉2019年人均GDP的數據如下:
一、歐洲(36個):占比全世界國家的15.4%。
1)北歐六國:挪威(75420美元)、瑞典(51610美元)、冰島(66945美元)、丹麥(59822美元)、芬蘭(48686美元);
2)大西洋沿岸低地三國:荷蘭(52448美元)、比利時(46117美元)、盧森堡(114705美元);
3)南歐四國:西班牙(29614美元)、葡萄牙(23145美元)、意大利(33190美元)和希臘(19583美元);
4)西中歐:英國(42300美元)、德國(46259美元)、法國(40494美元)3個大國;瑞士(81994美元)、奧地利(51321美元)
5)歐洲小國:列支敦士登(162910美元)、摩納哥(165999美元)、圣馬力諾(47844美元)、梵蒂岡(81000美元)等等。
其中包括島國塞浦路斯(27858美元),塞浦路斯地理位于亞洲,但仍然屬于歐洲文明范疇等。
二、北美(19個):占比達全世界國家的約8%
北美洲:美國(65281美元)、加拿大(46195美元)兩國,
其中也包括“自治性質”的波多黎各(32874美元)、百慕大(98028美元)、巴巴多斯(18148美元)、維京群島(32342美元)、等;
三、亞洲(15個):占比達到全世界國家的6.4%。
東亞:日本(40247美元)、韓國(31762美元)、中國香港(48756美元)、中國臺灣(25298美元)、中國澳門(84096美元),
東南亞:新加坡(65233美元)、文萊(31087美元),
中東波斯灣石油富國及西亞:巴林(23504美元)、科威特(32032美元)、卡塔爾(64782美元)、沙特(23140美元)、阿曼(15474美元)、阿聯酋(43103美元);
西亞發達國家:以色列(43641美元)
四、大洋洲(7個):占比達到全世界國家的3%。
澳大利亞(54907美元)、新西蘭(42084美元);
包括殖民地島嶼,比如美國屬地關島(35700美元)、法國屬地波利尼西亞群島(19399美元)等。
五、南美洲(3個):占比達全世界國家的1.2%。
阿根廷(10669美元)、智利(15598美元)、烏拉圭(17399美元)。
六、非洲(1個):占比達到全世界國家的0.4%。
塞舌爾群島(17402美元)。
全球總人口占比達85%的64億人口,其GDP總量卻只有全球的40%。由此可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具有比較大差距。
全球各國或地區人均GDP排行榜前10的國家之前的綜合排名如下,其中,不計算列支敦士登(162910美元)、摩納哥(165999美元)、圣馬力諾(47844美元)、梵蒂岡(81000美元)。
第一:盧森堡
盧森堡位于歐洲西北部,是一個內陸國,也是現今歐洲大陸僅存的大公國,國家特點是國土小、古堡多,擁有“袖珍王國”、“千堡之國”的稱譽。盧森堡人均GDP為114705美元。盧森堡憑借大型跨國公司,私人銀行等外來資金和附近國家人均利潤等因素讓其人均收入躍居世界第一。
第二:中國澳門
中國澳門,位于中國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岸。北與廣東省珠海市相接,西與珠海市的灣仔和橫琴相望,東與香港、深圳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臨中國南海。由澳門半島和氹(dàng)仔島、路環二島組成,陸地面積32.8平方公里,總人口67.96萬人,人均84096美元。
澳門產業主要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澳門的經濟規模不很大,但經濟外向依賴度很高,是中國的兩個國際貿易自由港之一,其貨物、資金、外匯、人員進出自由,也是區內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具有單獨關稅區地位。澳門與全球經濟聯系密切,更與歐盟及葡語國家有著傳統和特殊的關系。澳門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城之一。
第三:瑞士
瑞士,中歐國家,瑞士北鄰德國,西鄰法國,南鄰意大利,東鄰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瑞士全境大都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擁有“歐洲屋脊”之稱。人口850萬人,人均81994美元,瑞士是世界上最為穩定的經濟體之一。其政策的長期性、安全的金融體系和銀行的保密體制讓瑞士成為全球避稅投資者的安全避風港。瑞士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人均收入處在世界最高行列。瑞士同時擁有著很低的失業率和財政赤字。
由于擁有發達的金融產業,服務業在瑞士經濟中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瑞士為許多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雀巢、諾華、羅氏、ABB及德科,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瑞士信貸集團、利樂包裝等。瑞士不僅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體之一,還是世界僅有的7個永久中立國之一。
第四:愛爾蘭
愛爾蘭是北美通向歐洲的通道,愛爾蘭自然環境保持得相當好,歷來素有“翡翠島國”之稱,全國綠樹成蔭,河流縱橫,草地遍布,因此,愛爾蘭又擁有“綠島”和“綠寶石”之稱。愛爾蘭的大學教育十分發達,首都柏林自中世紀起就被譽為大學城。人口數量4,81萬,人均GDP為78661美元。
愛爾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歷史上,愛爾蘭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近幾十年來,通過吸引海外投資,發展出口經濟,愛爾蘭完成了從傳統農牧業到科技服務業的跨越,產業結構順利轉型。信息科技、生物醫藥和金融服務等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出口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由于愛爾蘭的低稅率政策,根據資料的統計,超過1400家外國公司選擇在愛爾蘭設立分支機構。世界前5大軟件公司,前10大醫藥公司都在愛爾蘭投資。此外,世界15大醫療技術公司中的14家,前10大工業自動化公司中的8家和前25大金融服務公司中的20家也選擇在愛爾蘭落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蘋果、谷歌和Facebook這些美國互聯網巨頭都不約而同地把歐洲總部設在愛爾
第五:挪威
挪威,意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歐五國之一,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漫長曲折,沿海島嶼很多,被稱為“萬島之國”,領土與瑞典、芬蘭、俄羅斯接壤。
挪威是世界最發達的福利國家之一。人口529萬,2019年人均GDP達到75420美元,挪威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是歐洲十大經濟國之一。其人均GDP是北歐之首。挪威自90年代起,油氣產量超過英國,成為一個新興的油氣生產國。
第六:冰島
冰島,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匯處,北歐五國之一,國土面積為10.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為34萬,人均GDP 66945美元,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
盡管冰島屬于“冰的陸地”,但冰島卻是個典型的富國,擁有十分富裕的生活。冰島的富裕依靠漁業、水力和地熱三項資源。尤其是漁業生產是冰島經濟的支柱產業,冰島經濟收入百分之七八十靠出口漁產品。水力資源也是冰島的優勢之一。在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中,冰島排名第四。
第七:美國
美國位于北美洲,總面積是937.3萬平方公里,人口3.3億 ,是一個移民國家,人均65281美元。美國是世界上科技實力最強的國家,每年的科研經費投入位居世界第一,每年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世界第一。比如聞名遐邇的蘋果、高通、思科、波音、洛克馬丁公司等都是全球最頂尖的高科技公司。而美國的硅谷是當今電子工業和計算機產業的王國。美國擁有十分強大的金融業。全球大宗商品期貨的定價權幾乎都在美國,且美國曾擁有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場。美元作為世界性貨幣,疊加美國的金融行業每年也為其帶來巨額財富。
第八:新加坡
新加坡,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新加坡北與馬來西亞為鄰,南隔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除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人口564萬,人均GDP為65233美元。
新加坡擁有優良港口,戰略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新加坡氣候條件優越,被稱作“花園城市”,旅游業十分發達。作為全球著名的轉口港,是東南亞重要的商業、旅游城市及國際金融、交通中心之一。
第九:卡塔爾
卡塔爾,位于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國家,地處阿拉伯半島東部,該國絕大部分領土被波斯灣所圍繞,僅其南部疆域與沙特阿拉伯接壤,人口數量264萬,人均64782美元。石油及天然氣是卡塔爾重要的經濟支柱。
卡塔爾是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生產國和出口國。另外,卡塔爾還將發展非石油、天然氣工業作為實現國民收入多元化和擺脫對石油依賴的主要途徑,開始注重吸引外資和技術,鼓勵發展農業,并且免費向農民提供種子、化肥和農業機械,卡塔爾號召國民植樹造林,擴大耕地面積,其人類發展指數非常高,國民極為富裕。
第十丹麥
丹麥,擁有兩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北部與瑞典和挪威相望,南部與德國接壤,人口573萬,人均GDP59,795美元,丹麥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
丹麥是發達的西方工業國家,海岸線廣闊,捕魚業十分發達,是世界十大漁業國之一,也是歐盟最大的漁業國,其農牧漁業及食品加工業發達,擁有歐洲乳酪市場之稱。
丹麥的醫藥工業是支柱產業之一,許多藥品的質量和技術聞名于世。值得一提的是,人造胰島素和酶制劑等產量和質量居世界前列。風力發電、垃圾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及熱電聯產技術世界聞名,擁有全球最大海運集團馬士基公司,名牌音響制造商鉑傲、玩具商樂高等企業。
按照聯合國之前公布人類發展指數(綜合收入、生產率、教育水平等綜合計算),該指數只要大于0.8,就屬于發達經濟體。按照這一標準,全球有58個國家屬于發達國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樣也有一個“先進經濟體”的提法,其中其規則,全球總共有47個國家被列為發達經濟體(歐洲33個,亞洲8個,每周4個,大洋洲2個)。
下面將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世界概況》發達經濟體調查機構等大型國際機構發布的發達國家名單中,共計有31個,分別是:
1)亞洲(4個):以色列、新加坡、韓國和日本。
2)歐洲(23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丹麥、瑞典、芬蘭、挪威、捷克、斯洛伐克、馬耳他、冰島、斯洛文尼亞、奧地利、愛爾蘭、塞浦路斯(地理上為亞洲國家,但確屬于歐洲文化,同時也是歐盟成員國,屬于歐洲國家)。
3)北美洲(2個):美國和加拿大。
4)大洋洲(2個):澳大利亞、新西蘭
以上發達國家的人均GDP相對都比較高,而且幾乎在2萬美元或者以上,當然有一些國家稍微勉強能夠達到。除此之外,仍有幾個經濟發達的微型國家并沒有計入發達國家行列,而只能算作是小型經濟體,比如歐洲袖珍國家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士登、梵蒂岡和圣馬力諾,這些小國家事實上人均GDP都不低,尤其是摩納哥,人均GDP超過10萬美元以上,由于國家太小,各種指數計算不全,因此,通常不計入真正意義的發達國家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人均GDP高,也未必就能夠成為真正意義的發達國家,如中東及東南亞的科威特、卡塔爾、阿聯酋和文萊等國,人均GDP有的基本上都和發達國家比肩,有的甚至高于很多發達國家。但事實上不能夠算做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其中還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工業也必須處于發達狀態,而這些國家是基本上依靠石油暴富,但工業相對很落后,因此,充其量只能算作資源富國。
世界上若成為發達國家需有大致三個標準:
1)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GDP經濟總量及人均GDP都比較高的國家,并且產業結構先進,其工農業、第三產業發達,經濟上基本上處于后工業化時代。比如日本及美國德國等,不但科技發達、醫療衛生教育發達、工農業同樣發達,不但擁有很高的經濟總量,在人均GDP上也非常高,綜合實力十分突出。
2)國民經濟國際化程度高,對外貿易出口先進的商品,在世界貿易份額中占相當比例的市場份額,尤其是金融市場和商業機構呈現高度國際化。
3)國家具有較好的經濟運行機制,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并且有很強的經濟調控能力等。
從上面不難看出,不管何種標準劃分,處于西歐和北美的國家,幾乎都是發達國家;亞洲的日本韓國,以色列、海灣產油的富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也位列其中,其他地區的國家大豆都是欠發達國家。
實際上,如果達到發達國家標準具有很大的難度,世界上畢竟也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國家才達到。假如要達到美國、瑞士、北歐如此5萬美元人均GDP,對于很多國家而言屬于難上加難,畢竟考察的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平均水平、綜合實力。
所謂的發達國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發達國家,往往是指那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發達國家的普遍特征是必須具有較高的人類發展指數、具有很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具有很高的工業化水準和生活品質。
2)發展中國家,往往指經濟、技術、人民生活水平程度相對較低的國家,是與發達國家相對而言。發展中國家是與發達國家相對的經濟上比較落后的國家。
3)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判斷依據是根據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比如按1995年世界銀行的標準,通常是指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765美元及其以下的國家,這樣的國家當時有49個,其中29個是世貿組織成員。
為何發達國家絕大多數都在歐洲?
首先,歐洲大陸很早以前就進行了包括“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宗教改革”等在內的現代思想解放運動,為歐洲的經濟之發展掃平了思想上的障礙。
所謂歐洲的文藝復興: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早在14-16世紀時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及古羅馬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淹沒,一直到14世紀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尤其在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重要的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重要的是,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11世紀后,隨著城市的興起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往對現實生活的悲觀絕望態度,開始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而這些生活傾向是和天主教的觀念相反的。
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意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現象。當時,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極其虛偽的禁欲主義,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們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因此,文藝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文藝復興起源于歐洲,也讓歐洲科技在全世界迅速領先,在全球其他國家還在使用大刀、弓箭時代,而歐洲殖民者卻已經“鳥槍換炮”擁有了槍炮。尤其是歐洲進入蒸汽機時代后,其輪船運輸力更強、效率更高,殖民者可以把兵力源源不斷運往世界各地。比如英國把軍隊從南非調到廣州,甚至比清朝的陸軍從內陸調到廣州的速度還要快。
歐洲殖民者憑借先進的技術、領先的武器裝備,在全世界展開掠奪。盡管歐洲國家現如今已不可能再去掠奪資源,但仍然掌握現代化的技術優勢,比如德國、法國、瑞士、英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響當當的高科技大國、科技強國,并且在汽車、精密設備、機械、生物醫藥、材料等眾多領域處于全球領先水平。
比如英國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國、科技強國;德國是首屈一指的科技強國、工業強國等;再比如發達國家荷蘭盡管國土面積很狹小,但它卻是世界上最大的洋蔥和土豆出口國,世界第二大蔬菜出口國,荷蘭的農業人口只有全世界的0.02%,耕地僅有0.07%,但荷蘭的農產品出口額卻據占全球9%,全球1/3的蔬菜種子都是荷蘭出口的。
荷蘭的ASML光刻機聞名于世,不但價格十分昂貴,而且處于全球壟斷地位。當然,完全依靠掠奪只能維持一時強勢,如果科技跟不上,仍然會坐吃山空、走向衰敗的。
而歐洲的啟蒙運動,一般指發生在17-18世紀的一場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后的又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蒙運動以法國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這次運動有力批判了封建專制主義,宗教愚昧及特權主義,宣傳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此時期的啟蒙運動,幾乎覆蓋了各個知識領域,比如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教育學等等。啟蒙運動同時為美國獨立戰爭與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導致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興起,并且與音樂史上的巴洛克時期、藝術史上的新古典主義時期處于同一時期。
再就是歐洲的宗教改革,始于歐洲16世紀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運動,一般指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出臺為止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該運動奠定了新教基礎,同時也瓦解了天主教會所主導的政教體系。該運動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縛,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和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奠定基礎。在宗教改革期間,重要的代表人物包括: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約翰·衛斯理等。
值得一提的是,宗教改革運動通常被認為是現代世界的開始。伴隨文藝復興運動,科學革命及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宗教改革運動改變了西方世界的認知。
宗教改革運動最明顯的后果,是導致西方基督宗教的分裂以及各分裂教派間長期的誤解和敵意。如果從積極方面來看,宗教改革對教會生活進行了必要的凈化,對教義給予了必要的澄清。
由于宗教信仰變得更加個人化,更加私人化。宗教文化,從根本上得到改變。世俗文化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宗教改革真正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改變了政教合一的局面。
自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以來,各個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教會對所謂異端一直采取敵對、鎮壓的政策。新教的路德宗和歸正宗對所謂異端也都不予寬容。
由于受人文主義的影響,新教更加重視人的個性與現實生活,并著力宣傳民主思想。在文藝復興后,宗教改革進一步沖擊了神學對科學和自由思想的禁錮及限制,尤其讓文學、藝術、科學、哲學、教育等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次是歐洲的工業革命,這一點十分重要。因此,歐洲發達國家眾多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且最具有邏輯性的解釋就是:歐美國家在世界上最早開始了工業革命。
人類經歷了三次重要的工業革命,這三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地和策源地都發生在歐美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地在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在美國及歐洲,第三次工業革命則在美國率先出現。
工業革命的本質其實是科技革命,新科技不斷涌現使得生產力出現了大幅度的提高,帶動了科學、教育、文化、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
簡單地觀察,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實際上就是工業革命的爆發地國家(比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要么就是這些國家的相臨近的國家(比如西班牙、意大利、冰島等)。
值得一提的是,蒸汽革命及電氣革命的發展,改革了歐洲原有的生產方式,極大解放了歐洲生產力,讓歐洲經濟進一步騰飛。
工業革命的發展為歐洲國家帶來了新鮮的血液及強大的動力。且歐洲在14-16世紀,經歷了歷史性的大變革,最先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并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累積,造就了歐洲的科技飛速發展,特別是科技發展了幾百年,因此,才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因此,歐洲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及促進了歐洲國家的經濟發展。
再次是歐洲人擁有的冒險精神,在很大程度上為歐洲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刺激作用。歐洲人勇于冒險開拓精神,讓歐洲率先開辟了新航線,并發現美洲新大陸,開啟了全球化的時代,使得整個世界都成為了歐洲的原材料市場及銷售市場。
世界上一共擁有大約32個發達國家,其中,歐洲就占到了24個,發達國家數量比例遠大于全球其他幾大洲。導致歐洲擁有這么多發達國家的主要現實原因:歐洲國土面積比較小,人口不多,資源也相對匱乏,天然地迫使歐洲人想方設法去研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商品,在夾縫中求生存。而相當于亞洲國家,由于大環境更適合人類生存,再加上人口眾多,只能趨向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僅靠低端制造業,很難成為發達國家。
從目前情況看,比如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荷蘭、比利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其人均GDP都超過3萬美元,但排名靠前的都是歐洲幾個彈丸小國,排中第一的是盧森堡,人均GDP`超過10萬美元,排名第二的瑞士8.2萬美元,人均GDP遠超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
而比如阿聯酋、沙特等中東國家,盡管人均GDP也非常高,但他們還仍然處于發展中國家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中東國家還有其他工業等關鍵性的指標,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及實力。實際上,只有各項指標都達到了,才能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除人均GDP硬指標外,歐洲發達國家還有哪些標準呢?
首先,必須擁有強大的高端制造業,比如盧森堡的第一大企業是阿塞洛爾·米塔爾鋼鐵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鋼鐵集團,根據統計,阿塞洛爾米塔爾鋼鐵集團一個企業的鋼鐵產量就占據了全世界鋼鐵產量的8%,年銷售額一度接近800億美元。
再比如發達的荷蘭工業。荷蘭ASML始終是光刻機領域的世界第一霸主,光刻機是制造芯片所必須擁有的關鍵性設備,全球掌握該技術的國家至少目前尚未出現,那么,全球各國向荷蘭ASML購買價格高昂的光刻機,往往需要1億美元/臺左右。即便如此,能不能買到給還要看荷蘭人的臉色。
其次,尤其在能源板塊,很多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大都來自丹麥的維斯塔斯的技術轉讓,另外還需要購買丹麥的風機,因為很多國家國內還做不到量產供求。特別在農業方面,根據統計,丹麥人,一個人養一萬頭豬,一個10萬頭豬的農場僅僅就需10個農業工人,生產力十分先進。在農業種植科技方面更不必說了,幾乎全都機構化、工業化、現代化。值得一提的是,丹麥還有全世界最大的海運馬士基,羅哈羅德制藥等企業。
再者,特別是在諾貝爾獎方面,日本盡管已十分努力了,甚至于18年奪取了18枚諾貝爾獎,但美國仍然是全球獲得諾獎最多的國家,占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強大優勢,而其余的幾乎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獎都被歐洲國家奪走。特別是在二戰之前,歐洲已經是世界科技的中心了。
歐洲國家國土面積相對狹小,人口不多,資源的匱乏,氣候條件也不不突出,正是這些劣勢迫使歐洲國家天然地逆勢而動,去追求生產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產品的沖動。而亞洲、美洲、非洲等國家,相對缺乏這種天然的憂患意識。
而最近幾十年來,歐洲各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已相對緩慢,即使實施了負利率政策,也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已經過了工業化起飛的階段,獲得了大量的工業積累、經驗積累、技術積累,相信在未來世界經濟的格局中,中國最有希望下一輪的“工業革命”中獲得領先地位,但需要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