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數字研究院(業界建言大灣區建設 數字技術將起到基礎性作用)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歐雪 深圳報道
11月19日,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深圳市深港澳合作創新研究會、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論壇在深圳舉行。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進入向縱深推進階段,前海、橫琴、南沙、北部都會區等項目推進,灣區逐漸形成中間突破帶動兩翼發展的格局。
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程度、科技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企業發展迎來重大機遇。同時,處于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對于融入雙循環、推進數字化改革等,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面臨著不小挑戰。
深港合作仍需走在前頭
近年來,通過緊密合作與產業升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聯動性、韌性已逐漸增強。其中,深圳作為與香港合作最緊密的珠三角城市,深港合作的引擎作用尤為重要。
“大灣區的企業已經在智能制造方面遙遙領先,香港應與珠三角城市共同創造未來的數字供應鏈。”馮氏集團主席馮國經表示。
在創新合作方面,目前大灣區的專利技術多來自于區外,美國、北京等地,區域還缺乏自己的原創性核心城市。他建議,希望能夠善于利用香港的基礎科學研究優勢,將香港作為內地及大灣區新產品的持續市場和世界基地,即香港集中投入0到1的實驗室研發階段,同時也可以從事1到10的小批量試制生產階段,從功能和市場接受程度兩方面來完善產品。而珠三角各城市可以專注于10到10萬的較大的規模市場測試,產品反復迭代創新的階段,直到最終在珠三角或其它地區實現大規模的生產,并向全球推出。
馮國經表示,深圳是外銷港資企業的主要所在地,可以通過深港合作,充分發揮深圳熟悉國內市場和大環境、香港熟悉國外市場的雙重優勢,并用好香港的國際網絡,為為國內國際雙循環做出貢獻。
在貿易融資上,馮國經認為全球經濟就業的復蘇關鍵在于重整全球供應鏈和貿易,而貿易融資的角色最為關鍵。他建議,希望大灣區的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能夠充分利用香港的貿易融資功能,提升自己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能力,同時也推動香港升級為區域貿易融資中心,服務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而對于香港來說,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華潤集團原董事長傅育寧表示,北部新城都會區的建設是香港主動提出融入國家城市發展的一次嘗試和努力,它必將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產業鏈的發展。
目前,香港北部都會區仍處在規劃的階段,傅育寧建議,香港特區政府一方面需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積極加快部署香港北部都會區建設各項工作,打造國際創新中心的新硬件。另一方面,也需要出臺有關的政策,優化國際科創中心的新軟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全球科技創新要素向香港聚集,吸引國內的優秀人才。
將數字化與生態化相連
傳統灣區經濟的本質是以港口交通為基礎,以創新要素作為驅動,以全球分工協作為核心,而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將在灣區經濟的發展中起到基礎性和引領性的作用。
中國信通院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省數字經濟規模大概是5.9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了47.5%。此外,從企業數量來看,會上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現在有306家,港股上市公司有904家,獨角獸企業有30家,科創企業達到了28家。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總顧問楊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數字灣區方面有著規模領先、組織活躍、技術創新引領、人才競爭力強、貿易面臨新機遇、智慧城市承載數字服務等優勢。
跟世界上主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差距逐漸縮小,但在科技創新質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要素流動、公共服務一體化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
他建議,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共享,尤其是與民生關聯最緊密的教育和醫療資源;以數字技術推進建設跨界協調機制,通過三地數據跨境開放共享和安全管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金融、商貿、物流等數據跨境流動,利用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數字技術手段來促進無形創新要素的價值流動,形成開放有序的數據要素交易市場;以數字技術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廣數字經濟相關的技術、產品及其標準,利用數字經濟加速金融開放,利用數字技術進一步地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與協同發展。
科技部原副部長張來武也表示,首先,在從工業經濟社會向數字經濟社會轉型的歷史關頭,工業化思維面臨著挑戰或已經過時。其次,在外部不確定、后疫情時代以及科技數字化的技術日益變遷的時代,企業面臨著更深入的改革和新時代開放雙重挑戰。
基于以上企業面臨的難題,張來武認為,需將數字化與生態化相連,從工業化走向六次產業化。
他進一步表示,生態經濟與工業經濟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不同。第一,工業經濟的核心是產品和服務,生態經濟的核心是用戶價值,這是核心的不同。第二,在模式上,工業經濟以股權結構為主,生態經濟則以鏈群結構為主,鏈群結構比股權結構更直接、更有效、更靈活、更適應用戶價值的增值分享。第三,經營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鏈群結構圍繞用戶的體驗價值發展,在未來將是更重要的創業形式。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