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帶著比特幣騙局(比特幣又破4萬!一文帶你了解比特幣)
Catherine Wood說比特幣是股票之后人類第一種全新的資產,這些年關于加密貨幣是大宗商品,是虛擬商品,還是貨幣,還是類似股票的存在?眾說紛紜。
答案是加密貨幣同時具備不同的功能,并且不同加密貨幣的功能、定位和應用場景不同。
首先,加密貨幣有哪些劃分呢?
比特幣和以太坊單獨分類,其他的有老主流幣、平臺幣、價值幣、MeMe幣,其余的小幣種可能是潛在的價值幣,當成熟前可能被理解為山寨幣。
比特幣的定性為數字黃金,用于價值存儲。
為什么比特幣作為一項虛擬資產能媲美黃金?
首先,好的價值存儲應該滿足什么條件?
人們為了什么需要配置價值存儲資產呢?
為了對沖黑天鵝事件的風險,對沖戰爭、國家動蕩、銀行擠兌、股市關閉、政府沒收財產等極端事件等風險;另外在非洲、拉美的一些國家,在非動蕩情況都會出現一年內通貨膨脹幾千倍的情況,人們發了工資必須迅速去購物,不然第二天就會貶值。
那么怎樣的資產更能對沖風險呢?
首先這個資產需要具備全球共識,這樣才可以對沖主權國家級風險,比如中東戰亂后逃掉歐洲的中產階級一無所有,只有擁有全球共識的資產才能保住原來的一部分財富;過去,這種資產可以是黃金,可以是美元,也可以是勞力士表;
但是黃金和奢侈品有攜帶不便的問題,在緊急情況,人一切的實體資產都可能被沒收或者搶劫,美元的話由于許多國家有外匯管制,臨時是買不到足夠多的美元進行資產轉移的,而且20年美聯儲大放水后美元本身的信用也在降低;
人們需要一種資產用于價值存儲,這種資產具備全球共識,以保證你在全球任何國家都能套現;這種資產可以解決攜帶困難的問題,保證可以滿足緊急的需求。
人們需要一種可信任的便捷的資產,黃金因為歷史形成的共識,是可信任的,但是不是便捷的,數字貨幣是便捷的,但是作為一種“虛擬”的數據,憑什么人們能對此建立信任呢?
答案是區塊鏈的機制,通過去中心化的機制以及密碼學解決了信任的問題。
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賬本和分布式數據庫,也就是說把交易信息和交易數據讓所有節點都接收到,區塊是一個單位,意思是每隔一段時間,比如比特幣每隔10分鐘產生一個區塊,每個區塊里包含過去10分鐘的全部交易信息,并且這個區塊里還有之前所有區塊的哈希值的信息,哈希值是單向的,輸入一個數據只有唯一的哈希值,當數據發生絲毫篡改,哈希值都會改變,所以一個哈希值可以理解成這個數據身份證明。
每個區塊的信息是同時發送給所有節點的,所有節點都能收到信息,所以是公開透明的,所有節點收到的區塊的信息都包含了上一個區塊的信息,所以是不可篡改的,一個個區塊連起來,就是區塊鏈。
比特幣的產生是一個激勵,就是每個區塊需要人記賬和打包,獲得這個時間單位的記賬權的人也獲得比特幣獎勵,而要獲得這個區塊的記賬權,需要解開一個密碼學問題,這個問題是沒有技巧的,只能憑算力窮苦,也就是說長期看,解題的人占據全網算力的比例,就是獲得比特幣的比例,解題獲得比特幣俗稱挖礦,解題的過程被稱為工作量證明。
這種工作量證明是絕對公平的,并且礦工挖礦維持了比特幣網絡的安全,只有擁有51%的算力才能攻擊比特幣。
隨著比特幣幣價的增長,挖礦的收益越大,挖礦的人越多,攻擊比特幣需要的算力越大,成本越高。由于攻擊比特幣需要的算力太夸張,需要用到一個挪威的發電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就形成了一個自治的系統,比特幣擁有一億用戶,上百萬礦工,但是沒有一個中心化的組織來管理,這里的連接的關鍵是用比特幣作為獎勵,用挖礦作為分發機制。代幣以及挖礦機制是代幣經濟的核心,其他加密貨幣也是憑借這二者維持了一個又一個的項目的運轉。
目前比特幣擁有一億用戶,市值六千多億美元,手里的比特幣可以保證在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只要聯網就能套現;比特幣是點對點轉賬的,在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獲得高度的流動性;
比特幣是在鏈上的,不是實體資產,所以解決了攜帶問題,只要拿著密鑰,就可以在其他國家提現出自己的比特幣。
至于比特幣支付場景的問題,目前比特幣的閃電網絡技術正在發展,薩爾瓦多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后,兩萬居民使用比特幣一周一共僅需支付5美元的手續費,當閃電網絡越發成熟,比特幣的使用場景會越發廣泛,越能應用于小額支付場景。
比特幣能漲到多高?
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討論這個問題,對應三個模型
用戶數量,大資金,庫存。
從用戶數量的角度討論比特幣的價格前景可以采取梅特卡夫定律,梅特卡夫定律是關于網絡效應的價值的,一個網絡的價值與該網絡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公式為網絡的價值V=K×N2;(K為價值系數,N為用戶數量。)
比特幣這十幾年價格的不斷增長的前提是用戶數的不斷提升,從最早期的少數極客到現在的一億用戶,用戶量的增長支撐著比特幣的價值。
那么,接下來用戶量的增長還有潛力嗎?
首先,全球有17億人沒有銀行賬戶,對于這些人來說使用比特幣比去幾百里外的銀行網點方便得多;
全球有幾十個國家處于動蕩或者劇烈通貨膨脹中,中產階級有用比特幣進行價值儲存的需求;
年輕人對新事物開放,激勵于加密經濟的迅猛發展,也會投身其中。
這些是比特幣用戶數的長期增長基礎。
比特幣價格上漲的第二個角度,大資金,Catherine Wood也給出了模型,即當標普500的公司每家公司將10%的資金用于購買比特幣時,比特幣價格將漲到40萬美元。機構將6.55%的資金配置比特幣時,比特幣將漲到50萬美元。
那么,大資金會不會涌入比特幣呢,購買比特幣的邏輯在哪兒呢?
角度有四,一,價格自我實現的預言,二,比特幣是非負債資產,三,比特幣已經是生息資產,四,小國有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需求
價格是自我實現的預言,當所有大公司知道我們都買比特幣可以把比特幣炒到幾十萬美元,這時候類似囚徒困境的邏輯,我不知道別人買不買,但是別人買了,我不買,比特幣價格漲上來,就是失去了一大機會,而如果我順應這趨勢,買了,最后實現這預言對公司的利潤以及股價也是有利的;而且大公司會交叉持股,董事會股東可能同時是多家董事會的股東,當部分公司被趨勢影響時,會順帶影響其他公司,當足夠數量的大公司參與進去后,會有個加速期。
比特幣是非負債資產,負債資產指的是法幣、股票、債券等央行放水出來信用資產,非負債資產是黃金、大宗商品、比特幣等不依賴信用擴張等實物資產;在美聯儲大放水和通貨膨脹周期的時代,大公司和機構有購入非負債資產對沖法幣貶值的需求。
比特幣已經是生息資產,過去比特幣是非生息資產,比特幣持有者要想從比特幣中套現收益必須賣掉比特幣,目前DeFi和流動性挖礦的出現,可以使用戶質押代幣獲得利息收益,流動性挖礦可以獲得年化10%-400%的收益,徹底改變了比特幣的邏輯。
歐洲許多國家是負利率,債券收益很低,流動性挖礦的出現可以逐漸吸引到機構資金進入,并且改變其對比特幣不創造價值的看法。
小國有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需求,目前薩爾瓦多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個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
為什么這些小國需要比特幣呢,原因有兩方面,
1, 小國通貨膨脹嚴重,日常生活中嚴重依賴美元,但是大量使用美元需要付出高額的國際電匯費,并且美元加息時小國資本大量回流美國造成經濟危機,所以使用比特幣可以節省國際電匯費、便捷居民使用以及減緩依賴美元的風險,國際電匯一筆需要幾十美元,而且需要幾天時間之久,比特幣可以迅速全球到賬,而且使用閃電網絡技術手續費極其便宜;
2, 利用監管優勢吸引國際熱錢。愛爾蘭在08年經濟危機前常年經濟增速在10%以上,因為愛爾蘭是歐洲稅率最低的國家,互聯網巨頭都將歐洲總部部署到愛爾蘭用于避稅。類似80年代鄧小平說中央沒有錢,只有政策。廣東利用政策優勢和地域發展起來。對小國來說,用沒有成本的政策吸引國際熱錢,做區塊鏈時代的愛爾蘭是何樂而不為的事。而且當第一批小國吃螃蟹后,后面的會陸續跟風。目前拉美有七個國家在討論跟隨薩爾瓦多將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了。
第三個角度,庫存的角度,有個加密貨幣意見領袖Plan B提出了一個比特幣估值模型S2F(Stock-to-Flow)庫存流量模型,庫存指的是現有儲量的大小,流量指的是年產量,這個模型量化了一個商品稀缺性、增量與價格的關系過去多年,比特幣價格高度擬合S2F模型。按照S2F模型,比特幣2022年最高可達到28.8萬美元。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