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做區塊鏈的有哪些公司(區塊鏈:通往Web3.0的高速公路)

做區塊鏈的有哪些公司(區塊鏈:通往Web3.0的高速公路)

當人們還熱衷于說某某元年的時候,Web3.0的從業者們已經摒棄了這樣的提法,因為在這個將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新時代,變化是以月、以日計算的。

Web3.0、區塊鏈、NFT、元宇宙到底是什么?它們之間又是怎樣紛繁復雜的關系?我們希望通過這組深入淺出的報道能夠幫助公眾建立起對新世界的初步認知,轉換思維模式,并從中發現創建新事業的先機。

這是一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宏大愿景,未來是否美好不在于某位智者的預測,而來源于自我的認知與創造。

來,讓我們張開雙臂,擁抱Web3.0的美麗新世界。(陳冰)

Web3.0 美麗新世界

記者 | 陳 冰

Web3.0是什么?

等等,元宇宙和NFT還沒搞清楚,Web3.0和DAO又強勢來襲了?!

沒錯,它是2022年最火的賽道,無數機構與創業者涌入其中。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Web3.0,可以說它是——價值互聯網。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咨詢委員會主任鄔賀銓在一次演講中談到了自己對Web 3.0、元宇宙等熱門話題的理解。他表示,Web 3.0只是Web 2.0的演進版本,還承擔不了作為下一代互聯網的重任。元宇宙還是個小眾市場,前景還不夠清晰,也無法代表下一代互聯網。

另外一位工程院院士譚建榮,則在剛剛結束的世界5G大會前瞻論壇上發表了《元宇宙:從概念到產業關鍵技術與發現趨勢》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元宇宙將推動進入第三代互聯網,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再到元宇宙互聯網,元宇宙將推動互聯網進入Web3.0時代。

業內大咖都對Web3.0的未來發展產生了嚴重分歧,更別說我們普通人了。不過這也側面印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Web3.0太前沿了,它所代表的未來實在太過顛覆我們以往的認知,以至于我們可能根本無法接受它。

互聯網從50年代末開始有了發展雛形,差不多花了12年時間,直到1969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第一節點與斯坦福研究院第二節點的連通,互聯網才正式誕生。又過了12年,能夠為科學家提供互聯網服務(主要是電子郵件服務)的網絡才慢慢建立起來。

1982年,人們第一次提出了關于互聯網的定義—— Internet是通過使用傳輸控制協議(TCP)和網際協議(IP)連接起來的一組網絡。隨后,不同國家開始相繼接入Internet,并在高校間掀起一股接入浪潮。

又經過近十年的發展,Internet才開始引起商業界和新聞媒體的注意。1993年,電話撥號上網開始出現,基于互聯網的各種應用開始層出不窮。及至1994年,互聯網成立25周年的時候,它才真正和普通人的生活發生了關聯。

而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發展到今年也不過剛剛13年。盡管現在技術迭代的時間非常之快,常常有一日千里之感,但可以想見,以目前人類科技水平的發展來看,Web3.0真正來到我們的生活之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也許有人會說,Web2.0就挺好的呀,為啥要進入Web3.0呢?今天,我們就來試圖以最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一下,什么是Web3.0,為什么我們需要它,以及實現它的最核心技術——區塊鏈。

為什么需要Web3.0?

要解釋Web3.0是什么,首先需要從Web1.0入手。

Web1.0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那時互聯網剛剛開始普及,由于技術和硬件發展的限制,用戶只能通過網站接收信息。如果你是互聯網早期沖浪者,一定還記得風靡一時的搜狐、網易、新浪等門戶網站,你能做的僅僅是搜索和瀏覽,像評論和點贊這樣的交互,在web 1.0世界根本就不存在。

2021年2月27日,樹圖公鏈1.0在主線上網120天后召開發布會。

樹圖的辦公室可以無死角欣賞黃浦江美景。

Web 2.0時代就是我們當下所處的時代,在web 2.0時代,信息的傳播者由原先較為單一的商戶變成了所有人。信息的傳播渠道也由原來的瀏覽器網頁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平臺。這些平臺既發布信息,也有大量用戶自發創作的內容。信息的表現形式不僅有傳統的網頁上的圖文信息,還有更加豐富的音頻視頻,用戶與互聯網的關系不再局限于簡單被動閱讀,而是變成了雙向的。一方面用戶可以創建自己的內容,并通過在互聯網上發布內容獲得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平臺依托用戶創造的內容,吸引更為多元龐大的用戶群。

想想現在爆火的短視頻平臺就更加容易理解Web2.0的運行模式。你不僅可以接受資訊、發表自己的觀點,還可以自行發布自己創作的內容賺取收益,而且平臺還會根據你的使用習慣,精準而個性化地推送給你相關內容。

那么,問題就來啦。大量的通信信息和商業活動慢慢地都集中到了少數科技巨頭旗下的封閉平臺上,平臺依靠用戶的創作賺取了絕大部分收益(少量分發給了內容創作者),而且平臺幾乎擁有任意處置的權利,包括但不限于限制你的流量、刪除你的視頻,甚至刪除你的賬號。總而言之,Web2.0的特點就是高度中心化。用戶創造內容,平臺擁有這些內容。還可以控制這些內容以什么樣的方式展示給其他用戶,獲得收益之后,平臺去重新分配利益,而且想怎么改規則就怎么改規則,作為普通用戶,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這么看來,是不是覺得這個游戲規則應該改一改了?

具體來說,在Web1.0和Web2.0時代用戶雖然可以免費使用服務,且在早期引流時還會得到優惠券和消費紅包類的福利,但用戶數據會被互聯網平臺占有甚至壟斷,用戶作為生態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無法從中獲益。發展到現在,Web2.0已經呈現出了傳播端過剩、渠道過載、用戶注意力短缺、無法滿足使用的價值需求等問題。

可以說,承載著人們對于Web2.0中種種問題的不滿而誕生了Web 3.0這一概念。與其說 Web3.0是即將到來的下一代互聯網,倒不如說它是人們理想形態的互聯網。因此也可以把web 3.0理解為去除了當下Web2.0所有缺點的美麗新世界。

到了Web3.0時代,用戶將享有真正的數據自主權。彼時,個人信息將成為用戶自主掌控的數據資產。在Web3.0時代,我們不再需要設置各種賬號和密碼,不用擔心忘記各個平臺規則不一的密碼,更不用回答為了找回密碼而設置的靈魂之問:“你的初中同桌叫什么?”“你的初戀叫什么”……你既不需要記住各個平臺的賬戶名和密碼,也不需要擔心賬戶名和密碼被泄露的問題,而是通過私鑰或助記詞管理統一的區塊鏈賬戶,作為與Web3.0交互的數字身份。

處于Web2.0時代的你一定經歷過大數據推薦、大數據殺熟或者數據監聽。比如上午看過的機票多點了幾次,在下午回來看時就發現價格暴漲;經常吃的外賣越吃越貴;在逛電商平臺時推薦的都是你平時搜索過的,甚至是和朋友聊天時聊過的東西。

在Web 2.0世界里,平臺似乎對你無所不知,對你的喜好,你的消費水平,甚至你的感情狀況都一清二楚。這是平臺基于對用戶數據的長期積累和分析實現的。平臺可以通過你的數據獲得更多收益,例如像特定的用戶群投放特定的廣告,從而獲得廣告收益。在這個過程中,你既被窺探了隱私,又無法從中獲取任何提成。

而在Web3.0時代,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據確權與授權將改善數據歸頭部平臺私藏的情況。用戶掌握個人數據的使用權和所有權,個人隱私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網站或平臺對用戶數據的獲取必須要獲得用戶的許可,一切不再以平臺為中心,而是以用戶為中心,形成去中心化的格局。

在Web3.0的時代,我們只需要一個DID,也就是錢包地址,就可以在這個世界暢行無阻。我們個人的所有鏈上信息、經歷都可以得到數字認證,可以跨越任意平臺,用戶可以在數據產生、訪問、流轉和交易中真正獲益,使自己的數據不再是互聯網平臺的免費資源。傳統的賺錢方式是工作賺錢,未來可能是人的任何一種鏈上行為都可能產生經濟收益。

賺錢最終還是來源于“創造了價值”,只是這種價值的形式跟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工作不一樣。本質上,Web3.0 使創造者可以更方便地從他們創造的知識、數據、信息獲得收益,玩游戲賺錢,學習賺錢,創造賺錢……每一個人既是元宇宙的消費者,也是生產者。

如果說Web1.0為“可讀”(read)時代,Web2.0為“可讀+可寫”(read+write)時代,那么Web3.0將是“可讀+可寫+擁有”(read+write+own)的全新時代。Web1.0是過去,解決用戶瀏覽內容的問題,Web2.0是現在,解決用戶創造內容的問題,Web3.0是未來,將解決用戶信息安全和內容所有權的問題。Web3.0不僅是智能互聯網,而且是立體全息的價值互聯網。

當然,眼下對Web3.0美麗新世界的描述都帶有某種烏托邦的性質,它的發展與人們的愿景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也讓它遭遇了許多來自現實世界的質疑和批判。不過,任何以顛覆者的姿態出現的新生事物,總會遭到舊勢力的頑強抵抗。它究竟會走向何方,且讓時間來給出答案。

誰是幕后推手?

Web3.0的核心技術是區塊鏈公鏈技術。作為元宇宙和Web3.0的底層技術,只有掌握了區塊鏈技術才能實現Web3.0。

區塊鏈和比特幣并非新興概念。早在2008年10月31日,一個網名叫Satoshi Nakamoto的使用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本聰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文中描述了一個基于P2P網絡、加密、區塊鏈等技術的點對點的電子現金支付系統。這是比特幣以及區塊鏈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2009年1月3日,在位于芬蘭赫爾辛基的服務器上,中本聰生成了序號為0的第一個比特幣區塊,也就是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同時在互聯網上線了比特幣網絡,將比特幣落地實現為一個實際運行的區塊鏈系統。

2009年1月9日序號為1的區塊生成,并與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第一條鏈。這標志著區塊鏈正式誕生。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區塊鏈理解為一串包含交易信息的數據塊按照時間順序有序連接組成的鏈表結構。區塊鏈以點對點網絡為基礎,在區塊鏈網絡中每個節點都會處理交易,并以工作量為證明進行投票。投票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共識”。在共識達成之后便會更新分布式,每個節點都會維護自己的賬本記錄。每個節點的數據都是獨立記錄和存儲的,共識的制定也源于節點的工作量證明。在區塊鏈網絡中,不存在任何“中央機構”去限制節點的正常操作。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稱區塊鏈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如果有惡意節點篡改已上鏈的數據,那么需要同時控制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來提供工作量證明。而這對于一個節點眾多且分布廣泛的區塊鏈網絡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如何證明我借給你100元錢?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在我借給你100元錢時,有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監督。長者見證了這個過程,而長者的可信度是很高的,于是大家都相信我借給了你100元錢。

另一種方法是長者不一定一直都在,于是我找了100個普通人見證這個過程。這100個人雖然可信度存疑,但是如果你想賴掉這100元錢,至少要讓其中的大部分人改變想法,而這會付出相當大的成本。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區塊鏈結構帶來的獨特特性——去中心化和信息不可篡改(安全性)。

不管怎么說,從區塊鏈1.0時代誕生的比特幣,到目前世界范圍內使用最廣泛的公鏈——以太坊,區塊鏈技術已經進入2.0時代。比特幣更像是一種合法性尚未實現的貨幣替代系統;而以太坊則是一個具有生態性的、可大規模應用的智能合約平臺,實現從數字現金到數字資產管理的轉變。

Web3.0作為一個新興概念,想要實現初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投入。從這個角度講,資本是個好東西!

自從有Web3.0這個賽道以來,2021年是資本出手最為闊綽的一年。根據Galaxy Digital 2021年12月報告,截至2021年年底,風險投資公司對加密行業和Web3.0相關企業的投資規模高達330億美元,該年投資規模超過了往年對此領域投資規模的總和。其中,在2021年第四季度,加密、區塊鏈領域的企業的平均估值為7000萬美元。與其他傳統風險投資領域的2900萬美元相比,高出了141%。過高的估值除了顯示區塊鏈、加密、Web3.0行業更受風險投資的追捧和企業青睞,也意味著在區塊鏈、加密、Web3.0 行業投資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

樹圖員工慶祝樹圖公有鏈主網第三階段 (Tethys) 上線。

對于web 3.0領域的資金規模來說,目前Web3.0領域并不缺乏資本,甚至呈現出了資本間互相“搶地盤”的狀況。根據The Block Research發布的《2022年數字資產展望》報告,加密和區塊鏈領域在2021年通過1703筆投資總共得到了251億美元,這比從2015年—2020年六年的總和還多,其中比較活躍的資本除了專注于加密領域的新興資本,也不乏一些在Web 2.0時代就已經聲名顯赫的資本巨艦,如紅杉資本。

赫赫有名的紅杉資本對Web3.0的布局并不算早,但其影響力不容小覷。甚至很多人開始認真思考“什么是Web3.0”“什么是DAO”這兩個問題,就是從紅杉資本的推特賬戶改簡介開始的。

2021年12月8日,紅山資本將其官方推特賬戶的簡介從“幫助有冒險精神的人創建偉大的公司”改為“從想法到落地,我們幫助富有冒險精神的人來打造偉大的DAO”。其中,“buidl”(意思是持續建設)的拼寫借用了Web3.0圈內的說法“hodl”,意思是拿住別賣。一時間,“紅杉資本改簡介”“紅杉資本入局Web3.0”的言論滿天飛,實實在在地吸引了一大批從未聽說過Web3.0的傳統互聯網人,讓他們把目光都聚焦到相關的區塊鏈加密領域,紅杉資本的這一舉動無意間成為了讓Web3.0進入公眾討論領域的重要推手。

雖然紅杉資本很快又把推特賬戶的簡介改回去了,但是在Web3.0領域的布局卻是實打實的。僅在2021年這一年之內,在紅山資本公開披露的投資金額中,最多的91筆投資中,與區塊鏈相關的投資就有10筆。2022年剛開始,紅杉印度又領投了Web3.0基礎設施、Layer2龍頭項目Polygon。

樹圖區塊鏈橫空出世

人們對Web3.0寄予了許多期待,其中打破Web2.0的壟斷格局是這些期待中最為宏偉的終極目標,尤其是打破平臺型企業的壟斷。其實,與其說壟斷是Web2.0的弊端,不如說它本質上是中心化的弊端。而此類情況在以“去中心化”為精神內核的Web3.0世界中是完全不會發生的。

在Web3.0的應用里,我們常常可以聽到“生態”這個詞語,一條區塊鏈發展的好壞與其鏈上生態繁榮與否有著很密切的關系。通常判斷繁榮程度的標準就是應用的豐富性和易用性。不同于Web 2.0世界中少數巨頭各自搶占地盤,在Web3.0的世界里,公鏈通常會鼓勵生態項目多元發展,營造公平和公開的競爭環境。跨鏈工具的出現和成熟,讓各條公鏈愈發處于和諧共處合作共進的狀態。

作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中新型研發機構的“探索者”之一,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團隊緊緊抓住計算機中心化系統向去中心化系統迭代的歷史機遇,開始研發Conflux區塊鏈底層“開源”系統公鏈。樹圖使用“中國原創”區塊鏈底層操作系統,不僅成為了性能全球最為領先的完全去中心化區塊鏈底層公鏈系統,同時打破由歐美國家在計算機底層技術代碼的壟斷,成為世界公認的第三代公有鏈。

2020年10月29日,“Conflux樹圖區塊鏈公鏈系統1.0”上線,在不犧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前提下,突破了區塊鏈公鏈在交易吞吐量(TPS)和確認時間(Confirmation Latency)的系統性能瓶頸,達到每秒可處理3000筆以上交易,23秒即可確認交易,是第一代公鏈“比特幣”系統的428倍,第二代公鏈“以太坊”系統的75倍,將現有計算機硬件物理性能用到了極致。“Conflux樹圖區塊鏈公鏈系統1.0”實現了性能領跑全球,動態節點數量穩居世界前三,令世界矚目。

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CTO伍鳴指出,長期以來,區塊鏈系統的性能一直是制約其發展和普及的瓶頸,特別是公有鏈,由于性能的限制,用戶之間必須互相競價,價高者才能把自己的交易記錄到區塊鏈上。這樣的使用體驗就像我們剛剛能用手機上網的時候,又貴又慢,高昂的費用將很多潛在用戶擋在門外,也扼殺了無數潛在的區塊鏈應用。

目前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公鏈是比特幣系統和以太坊系統。比特幣每秒最多能處理7筆交易,每筆交易(不算排隊等待上鏈的時間)上鏈以后還需要大約1小時才能確認;以太坊每秒能處理30—40筆交易,交易確認時間是10分鐘。作為對比,我們日常用的Visa支付系統實際吞吐量是每秒處理1500至3000筆交易,確認時間大約10秒鐘。

“所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的使用體驗距離廣泛賦能各行各業還有很遠的距離。 Conflux樹圖公有鏈系統1.0版本,實現了每秒處理超過3000筆交易的吞吐量,并將交易確認時間壓縮到30秒以內,使用體驗已經接近傳統的中心化系統,足以承載大規模的區塊鏈應用。”伍鳴表示。

時隔一年,2022年2月,樹圖研究院又發布了領跑全球的“Conflux樹圖區塊鏈公鏈系統2.0”,擁有了更強的安全性、兼容性和適用性,為中國及世界數字經濟發展及各種形態的“元宇宙”“Web3.0”提供安全堅實的數字底座。

截至目前,樹圖公有鏈上的賬戶數已經超過2000萬個,系統智能合約部署數量近12000個,日處理交易達30萬—50萬筆。用戶遍布中國、日本、北美、歐洲、東南亞等各個國家和地區。涌現出70多個Web3.0相關的生態企業,合作品牌/IP超過260個,發布符合標準的數字證書/藏品發行總量超過460萬。生態企業服務的客戶包括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環球時報、西安博物院、敦煌美術院、南京市博物總館、清華大學、航天探維、淘寶、風語筑、LVHM Global、麥當勞、聯合利華、奈雪的茶、奧利奧、安慕希、來伊份、王老吉、美的、嬌韻詩、樂華娛樂、愛奇藝、開心麻花、哇唧唧哇、華策集團、歡娛影視、湖南衛視、秦時明月、周杰倫、方文山、吳宣儀……

過去一年,來自不同領域的企業都在尋求與樹圖的合作,這條世界第三代公有鏈迎來了應用爆發期。2022年1月,全球公有鏈在民生領域的“第一單”開啟應用——由上海市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聯手推出“房屋租賃服務平臺”,約3000套公租房信息將陸續“上鏈”。由于區塊鏈過程透明、不可篡改的特性,這個公租房網絡平臺的房源信息不會被房產中介扭曲,讓房東和租客從中受益。

可以預見的未來是,樹圖區塊鏈系統底層技術將大范圍支撐“元宇宙”與“Web3.0”產業,橫向、縱向釋放VR、AR、游戲、人工智能等相關數字信息產業產能,助力數字治理轉型、數字經濟的集約式跨越增長。

縱觀這兩年區塊鏈的發展,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出現了引以為傲的公鏈項目,像Solona、Polygon、Avax、Tezos這些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而國內的樹圖區塊鏈因為誕生在上海,同時也被稱為“上海鏈”。業內人士指出,樹圖鏈在整體技術上已經相當的成熟,整個生態也比較完善,突破了公有鏈性能瓶頸的樹圖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區塊鏈科技領域的最核心問題。這一技術突破,推動了需要與區塊鏈系統高頻交互的應用,可以使用更安全的且共識統一的公有鏈技術。避免因聯盟鏈技術共識協議的不同,容易形成“鏈孤島”的技術陷阱。更為重要的是,讓中國在國際公有鏈競爭中獲得優勢,搶占制定公有鏈技術規則的一席之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樹圖憑借區塊鏈公鏈底層技術的突破,全球區塊鏈技術領跑的地位,獲得IEEE標準委員會的認可,主導IEEE P3217標準的制定——技術的世界,同樣只有領先者才有資格參與規則和標準的制定。

IEEE P3217 國際區塊鏈系統應用接口規范標準的制定,將定義和規范區塊鏈系統的區塊鏈層和應用層之間的交互接口,將應用層開發者從底層共識系統的細節中解放出來,只需專注于業務邏輯而不必熟悉各個區塊鏈系統的差異,從而大幅提升跨平臺開發、部署、運行和維護區塊鏈應用的效率,對整個區塊鏈行業的格局和長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記者 陳冰)

鏈接:Web3.0涉及哪些技術?

Web3.0技術方向包含了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創新和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即用戶共識社區)網絡組織模式創新。

此外,Web3.0還需要包括沉浸式AR/VR終端、腦機接口、觸覺手套、觸覺緊身衣等先進設備,以及虛擬化身(Avatar)、動作捕捉、手勢識別、空間感知、數字孿生等相關技術。

具體來講,元宇宙是上層建筑,Web3.0是基礎設施。Web3.0是技術發展方向的未來,元宇宙是應用場景和生活方式的未來,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一體兩面的依存關系。在元宇宙中,AR/VR解決元宇宙前端的技術需要,而Web3.0在后端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