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業者有哪些特點(我們對“新職業”的認知中,存在哪些誤區?)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2019年至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先后四次發布了56個新職業信息。
其中,讓人印象比較深的有,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到來應運而生數字化管理師、互聯網營銷師、在線學習服務師等;也有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健康照護師、老年健康評估師等。
新職業技能的培訓也迫在眉睫。今年4月,人社部制定了《提升全民數字技能工作方案》,要求各地面向新技能新職業,重點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能培訓,開發數字技能類新職業,數字技能類職業的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
為此,7 月13 日,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巴巴釘釘,推出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3.0版正式上線。該平臺是人社部和釘釘共同打造的專注于新職業數字資源培訓的線上服務平臺,立足培育新型技能人才,促進各行各業完成數字化轉型。
新職業應具備哪些要素?
數字經濟時代,我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在被重塑。這些改變的背后,是由無數個新崗位支撐之下發展的結果。其中,一些新的崗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產業發展的完善,已經逐步進化成為了一種職業。
那么,在眾多涌現出的新崗位中,可以被稱之為“新職業”的,應該具備哪些要素?
在7月14日與人社部聯合上線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3.0版本后,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釘釘總裁葉軍接受鈦媒體獨家采訪時表示,新職業并非是靜態的,而是伴隨著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產生和發展的。
葉軍注意到,有些“新職業”是傳統職業做出新花樣,比如會計這份職業已經存在上千年,目前釘釘上衍生出了數字化會計師這樣的“新職業”,以適應財會行業在數字時代的發展。
還有一些“新職業”,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完全新冒出來的,比如數字化管理師、低代碼開發師、直播間的互聯網營銷師等等。
在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3.0版上線當天的圓桌論壇上,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企業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范巍認為,以歷史性的視角來看,整個社會發展,本身就是舊職業不斷消亡,新職業不斷產生的過程,而職業的演進過程中,其實是專業化的演進,我們稱之為“專業社會化”。
專業社會化推動了職業社會化。作為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新職業必須要其誕生背后的助推力發生了根本變化,比如說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
在首經貿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看來,新職業出現,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力量推動。
首先,這與人口結構的變化相關。比如說,當前普遍向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以及人口結構老齡化的趨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與康復醫療、養老相關的崗位誕生。
其次,是制造業的升級。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會向先進制造業和智能制造業轉變,這與以往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同。隨著制造業技術含量會越來越高,與之相匹配的崗位也會越來越多出現。
此外,數字技術進步也是催生新職業出現的重要原因。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職業與數字技術產生關聯。
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新出現的職業,都可以稱之為“新職業”。
在范巍看來,當前我們對于新職業的看法,也普遍存在一些誤區。不是傳統職業加上數字化或者智能就可以稱之為新職業。新職業一定要體現出來很明顯的變化,這其中不僅包括其對知識和技能與以往的職業要求不同,還必須有新的場景、新的從業人員,以及新的載體。
另一個關于新職業具有爭議的話題則是,職業和以及職業背后的歸置,應該采取什么方法對職業進行評價。是采取準入類的資格,還是水平評價類的職業資格,還是技能能力的職業資格,亦或是行業自律的評價,這些都是新職業的認定中,需要解決的難題。
新職業學習門檻正在降低
中國數字經濟呈持續快速增長勢頭,已成為經濟增長重要引擎。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數字經濟藍皮書:中國數字經濟前沿(2021)》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超過19萬億元,占GDP比重約為18.8%。1993至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平均增速為16.3%。
數字化企業的構成核心要素是數字化的人才。自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上線一年以來,釘釘做了幾組用戶調研,數據顯示,學習新職業用戶呈現如下特征:
1、學習新職業的原因:學習新技能、益于職業發展、擴寬就業渠道成為用戶學習新職業的主要原因。
2、新職業學習排名前十省份:浙江省、廣東省、山東省、河南省、江蘇省、河北省、北京、陜西省、甘肅省、湖北省。
3、用戶學習排名前十新職業:數字化管理師、在線學習服務師、城市管理網格員、信息安全測試員、互聯網營銷師、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社群健康助理員、網約配送員、健康照護師。
4、學習新職業用戶年齡分布:20歲以下占比5.46%,20-30歲用戶占比23.71%,30-40歲占比40.7%,40-50歲占比22%,50歲以上占比8.14%。
在涌現的眾多新職業中,葉軍告訴鈦媒體,基于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下的數字化管理師和低代碼開發師讓他印象最為深刻。
他發現,現在很多數字化管理師,都是大專及以下學歷,而他們的薪酬也已經超過了當地的平均薪酬值。
姜章是眾多數字化管理師中的一員,也是谷綠農品的CEO。在姜章看來,數字化沒有年齡障礙,最難的是突破固有思維。
面對傳統農業手工作業效率低、不成規模的問題,姜章在釘釘上建立種植駕駛倉,制定種植標準,讓農民變成“新工人”。通過數字化改造,永安稻香小鎮2020年雙11全天銷售額已經超過2019年全年,成為天貓糧食類目單品第一名。
目前,谷綠農品培養了8000多名農業數字化管理師,服務了全國31個縣,賦能287個種植生產供應鏈企業,助力超10萬人增收,帶動35個農業產業帶發展。
葉軍告訴鈦媒體,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上有很多如同姜章這樣的“新職業”從業者,自去年6月8日學習平臺在釘釘首次上線以來,學習人數已經達到了809萬,學習人次達到2757萬。
在3.0版本上,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可以支持各地培訓機構在線開班,并提供培訓監管數據等功能,這為全民數字技能提升提供了可行的平臺級解決方案。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能的學習更應該是低門檻的、面向大眾的和普惠的。”葉軍說。
張成剛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不應該把云計算和大數據等,看作是特別高端的數字技能,應該讓數字化技能走向大眾化,在更短的時間內,更大的范圍之中,加快數字化技能的推廣和滲透。(本文首發鈦媒體,采訪、撰文|李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