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帝國主義讀后感(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讀書筆記(一))
圖1 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
作者簡介: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Edward Waefie Said,1935年11月1日~2003年9月24日),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文學與文化批評家,巴勒斯坦立國運動的活躍分子,是巴勒斯坦立國運動在國際上最代表性的知識分子。
薩義德出生于耶路撒冷的一個阿拉伯基督教家庭,家境富有,童年大多數時間在埃及開羅度過,從小接受西式教育。1953年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后又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后多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英語和比較文學教授,也曾執教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
他還是一名出色的鋼琴演奏家,樂評人,音樂造詣非常高。1999年,與猶太音樂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在德國魏瑪共同創立了“西東集工作坊”(取自歌德《西東集》),致力于讓年輕的以色列與阿拉伯音樂家超越種族藩籬共同工作成長。作者在本書(《文化與帝國主義》)第二章第四章節專門分析威爾第的歌劇《阿伊達》。
圖2 丹尼爾·巴倫博伊姆(左)與薩義德
代表作品:《文化與帝國主義》、《東方學》、《世界、文本、批評家》、《知識分子論》、《巴勒斯坦問題》。
圖3 薩義德著作
2003年9月24日,薩義德因白血病在紐約逝世。
本書中文翻譯:李琨(三聯版本)。我之所以知道并開始關注薩義德,源自于閱讀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讀書人》,該書第二部分標題即為“‘晚期風格’之思想——全面閱讀薩義德”。
“對世界的征服,如果你仔細看一看,就不覺得是什么光彩的事了。它首先意味著從那些與我們膚色不同,貨幣資金稍扁的人手中奪取土地。只有觀念能作為托詞,一種居于其后的觀念;不是什么感情上的表現,而是一種觀念;以及對這種觀念的無私的信念——你可以把它供奉起來,向它膜拜,為他犧牲.........
--------約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
約瑟夫·特奧多·康拉德(Joseph Conrad,1857一1924),英國作家,1857年12月3日生于波蘭,1886年加入英國籍。康拉德有二十余年的海上生涯,在此期間,他曾航行世界各地,積累了豐富的海上生活經驗。康拉德最擅長寫海洋冒險小說,有"海洋小說大師"之稱。主要代表作有《吉姆爺》、《黑暗的心》。薩義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一書中,多次評論康拉德及其文學思想,從文化和帝國主義思想角度深入解讀其代表作《黑暗的心》。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重疊的領土、交織的歷史
第一節 帝國、地理與文化
第二節 過去的形象,純與不純
第三節 《黑暗的心》的兩個視覺
第四節 經驗的差異
第五節 把帝國與世俗聯接起來
第二章 融合的觀念
第一節 敘述與社會空間
第二節 簡.奧斯汀與帝國
第三節 帝國的文化完整性
第四節 帝國在行動:威爾第《阿依達》
第五節 帝國主義的樂趣
第六節 受控制的土著
第七節 加繆與法國帝國
第八節 關于現代主義
第三章 抵抗與敵對
第一節 問題的兩個方面
第二節 抵抗文化的主題
第三節 葉芝與非殖民化
第四節 駛入的航程與反抗的出現
第五節 合作、獨立于解放
第四章 免受統治的未來
第一節 美國的崛起:爭奪公共空間
第二節 向正統與權威挑戰
第三節 運動和流動
前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