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比特幣交易被凍結(斷電封堵交易打擊支付 陸續清退比特幣“礦場”)

比特幣交易被凍結(斷電封堵交易打擊支付 陸續清退比特幣“礦場”)

日前,國家發改委召開11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將以產業式集中式“挖礦”、國有單位涉及“挖礦”和比特幣“挖礦”為重點開展全面整治。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金融委、央行等多部門密集表態,明確包括比特幣在內的虛擬貨幣不具有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其相關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活動存在法律風險。

全面整治 產業式集中式“挖礦”、國有單位涉及“挖礦”

孟瑋表示,虛擬貨幣“挖礦”行為存在極其嚴重的危害。虛擬貨幣“挖礦”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對產業發展、科技進步不具有積極的帶動作用,加之虛擬貨幣生產、交易環節衍生的風險越發突出,其盲目無序發展對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節能減排帶來嚴重不利影響。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推動節能減排、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孟瑋提到,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組織召開虛擬貨幣“挖礦”治理專題視頻會議,通報虛擬貨幣“挖礦”監測和整治情況,要求各省區市切實負起屬地責任,建制度、抓監測,對本地區虛擬貨幣“挖礦”活動進行清理整治,嚴查嚴處國有單位機房涉及的“挖礦”活動。

孟瑋表示,下一步將以產業式集中式“挖礦”、國有單位涉及“挖礦”和比特幣“挖礦”為重點開展全面整治。對執行居民電價的單位,若發現參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將研究對其加征懲罰性電價,形成持續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高壓態勢。

十部門發文 叫停比特幣“挖礦” 列為淘汰類產業

9月3日,國家發改委聯合中宣部、網信辦、國家能源局等10部門印發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整治虛擬貨幣“挖礦”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全面梳理排查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加強虛擬貨幣“挖礦”活動上下游全產業鏈監管,嚴禁新增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加快存量項目有序退出。

《通知》將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列為淘汰類產業,增補列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淘汰類”,禁止新增項目投資。還嚴禁對新建虛擬貨幣“挖礦”項目提供財稅金融支持,嚴禁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等以財稅、金融等任何形式支持新建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對政府主導的產業園區,不允許引入新的虛擬貨幣“挖礦項目”。

對于現存的虛擬貨幣“挖礦”項目,《通知》要求加快存量項目有序退出,對現存的虛擬貨幣“挖礦”項目依法查處違法違規供電行為、實行差別電價、不允許參與電力市場、停止一切財稅支持、停止提供金融服務、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規定限期淘汰。

央行出手 打擊交易與支付 炒作熱度明顯下降

“我們再次提醒廣大人民群眾,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不是法定貨幣,沒有實際的價值支撐。”在2021年8月“金融知識普及月金融知識進萬家 爭做理性投資者 爭做金融好網民”活動媒體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副局長尹優平表示,虛擬貨幣相關交易純屬投資炒作,人民大眾要增強風險意識,自覺遠離,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

尹優平介紹,針對虛擬貨幣交易操作可能出現反彈的勢頭,央行在今年會同有關部門在檢測境外交易所和境內交易商,封堵打擊交易網站、App和企業渠道,加強政策宣傳等方面開展積極的應對工作,虛擬貨幣交易炒作的熱度明顯下降。

早在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出手,禁止部分大行和支付機構為虛擬貨幣相關活動提供賬戶開立、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產品或服務。當天,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近日人民銀行有關部門就銀行和支付機構為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提供服務問題,約談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和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部分銀行和支付機構。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最新的政策傳導和最為直接的管控方式之一。由此,國內對比特幣的打擊覆蓋了挖礦、交易與支付的閉環。

動態

停產整頓、集體斷電 各地出手整治“挖礦”

國內有超70%的比特幣“礦場“,聚集于電力充沛、電費相對較低的地區,例如水電豐富的云南、四川、貴州,以及火電豐富的新疆、內蒙古。南都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份開始,在國務院的要求下,內蒙古、青海、四川等地相繼發文要求清退比特幣“礦場”。

5月25日,內蒙古發改委公布《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堅決打擊懲戒虛擬貨幣“挖礦”行為八項措施(征求意見稿)》,要求全面清退虛擬貨幣“挖礦”企業。

6月9日,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公布《關于全面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的通知》,要求嚴禁各地區立項、批復各類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對現有的各類虛擬貨幣“挖礦”項目全面關停,還要求堅決查處糾正以大數據、超算中心等名義立項但從事虛擬貨幣“挖礦”的項目主體、制止向虛擬貨幣“挖礦”行為提供場地、電力支持。

同一天,新疆昌吉州發改委發布《關于立即對虛擬貨幣挖礦行為企業進行停產整頓的通知》。通知要求,從事虛擬“挖礦”的企業須于6月9日14時前全部停產整頓,并將企業停產整頓情況報至昌吉州發改委。

6月22日,一條“四川比特幣礦場集體斷電”的消息,成為當天熱搜。根據四川省有關部門通知要求,6月20日,四川所有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礦機被集體斷電。據推算,這次關機的負荷大概在800萬千瓦,導致比特幣全網算力驟降36%。

缺陷

數量難以滿足市場交易需要

比特幣的程序設置了最高數量限制,成為它可以“保值增值”的理由,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注定它難以發揮“貨幣”的功能和作用。貨幣的主要功能是交易媒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需要的貨幣數量必然越來越多。假如經濟總量越來越大而貨幣數量不變,結果必然是貨幣越來越貴,物價逐漸走低,出現通貨緊縮現象。通貨緊縮的危害比通貨膨脹還大,長期的通貨緊縮可以直接導致國家財政的破產。比特幣的數量設置的最高限額,就更不可能滿足現實世界的需求了。從該意義上來說,比特幣不如黃金。

大量消耗能源

這與人類綠色發展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比特幣又被稱為“骯臟的貨幣”。劍橋大學的比特幣電力消耗指數的最新計算表明,比特幣挖礦每年消耗約133.68太瓦時的用電量。與2020年全球各國消耗用電量相比,這一數值位于瑞典(131.8太瓦時)和馬來西亞(147.21太瓦)之間。隨著比特幣數量越來越接近于其理論上的最高限額,產生新的一枚比特幣的能耗還將出現幾何級數增長。產生單位比特幣的能耗逐漸上升是比特幣保值增值的“靈魂”,也成為比特幣罪惡的淵藪,因為它不符合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觀。

價格劇烈波動不穩定

貨幣被市場認可的前提是穩定,而比特幣自產生以來,其價格一直在劇烈地波動,動輒一天波動10%甚至30%,導致比特幣淪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投機產品。

coinbase

比特幣“挖礦”有多耗能?

根據相關研究報告,中國比特幣產能占到了全球50%左右,來自中國的比特幣“礦工”主導著這個行業。比特幣“挖礦”活動高耗能、高排放。國際能源署(IEA)數據顯示,2019年比特幣“挖礦”消耗50至70兆瓦時,大致相當于如瑞士般體量國家的消耗量。今年4月6日,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刊登了題為“比特幣的運營可持續性與碳排放政策評估”的研究論文。文中指出,在沒有任何政策干預的情況下,中國比特幣區塊鏈的年能耗將在2024年達到峰值296.59太瓦時,產生1.305億公噸碳排放。這個數值超過了捷克、卡塔爾等國全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揭秘

最近,江西省政協原黨組成員、副主席肖毅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雙開”。在通報中,一則表述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濫用職權引進和支持企業從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的虛擬貨幣‘挖礦’活動。”因虛擬貨幣“挖礦”而落馬,還是頭一回。

損公肥私的地下“礦場”

所謂“挖礦”,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計算機節點,為區塊鏈網絡開展數學運算、生產虛擬貨幣。

2017年末,時任撫州市委書記的肖毅去了趟德國。據當地媒體報道,他跟世界上最大的區塊鏈技術企業之一慕尼黑GM基金會等機構進行了公務會談。不久后,撫州市高新區與GM基金會等就“建設超算產業中心”簽署協議,以不低于16.9億美元的總投資,分兩期安裝50余萬臺服務器。

按當時的說法,該超算中心可為大數據處理、宏觀經濟分析“提供高性能計算服務”。聽上去很美。4年后,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的民事裁定書披露,這座超算中心的功能,實際上是“用高性能計算賺取虛擬貨幣”,屬于“國家不予鼓勵的高耗能產業”。原來,數字建設是幌子,悶聲“挖礦”才是真。

有媒體報道,肖毅連受賄收的都是比特幣,相當“時髦”。很多虛擬貨幣本就具有匿名性、不可篡改、服務器設在海外等特征,早就被各路不法分子視為繞開政府監管的利器。腐敗分子用這種方式處理大額受賄金錢,相當隱蔽。

落馬“老虎”通報中罕見虛擬貨幣“挖礦”等字眼,但在現實中,損公肥私的地下“礦場”并不少見。

例如,江蘇有關部門監測發現,該省參與“挖礦”的互聯網IP地址數量超4500個,其中歸屬黨政機關、高校、企業的IP地址占比21%,不少是被入侵利用進行“挖礦”的;浙江的專項行動排查結果顯示,77家單位的184個IP地址利用公共資源“挖礦”。

碳排放量巨大的“挖礦”

發改委對虛擬貨幣作出了明確定性:虛擬貨幣系特定的虛擬商品,不由貨幣當局發行,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不是真正的貨幣,“不應且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圍繞虛擬貨幣進行的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參與虛擬貨幣投資交易活動存在法律風險。

“非法金融活動”,定性相當明確。在分析人士看來,這至少出于兩方面考量:

一是防范金融風險。對投資者個人而言,虛擬資產價格的漲跌幅度和速度與傳統資產差異極大,投資者很容易在幣圈遭遇集中拋盤、連環爆倉乃至規模性詐騙。個體風險加劇會同步帶來社會不穩定。

虛擬貨幣的去中心化、跨境流通,為不法分子洗錢提供了很大便利。據區塊鏈安全機構調查,2020年,中國未受監管的跨境流動虛擬貨幣價值達175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51%,給中國反洗錢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二是降低能耗。“挖礦”活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巨大。有關機構測算,在全球比特幣算力分布中,中國占比超60%,居全球首位。這些算力都是用電堆起來的。江蘇省通信管理局網站公告顯示,該省“礦池”耗能為26萬度/天;內蒙古清理關停了45個“挖礦”項目,預計每年可節省電量65.8億千瓦時。

A08-11版統籌:劉耀寧 綜合新華社 人民日報 南方+ 21世紀經濟報道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