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健康(衛生健康信息化十年:“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縱深發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2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余冰玥)今天上午,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衛生健康信息化工作進展與成效。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衛生健康領域不斷加強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規范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向縱深發展,持續優化創新、改善服務。
發布會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余冰玥/攝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介紹,在我國衛生健康信息化工作中,制度規范的頂層設計基本形成,互聯互通的平臺基礎逐步夯實,便民服務應用成效不斷凸顯。我國在十八大以來全面推進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10項服務30條措施,深化便民惠民“五個一”服務行動。全國各級醫院普遍開展互聯網健康咨詢、分時段預約就診、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優化改造就醫流程,看病就醫“三長一短”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作為我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整合多方資源,構建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級巡視員宋晨陽介紹,寧夏從實體醫療機構出發,建成覆蓋全區40家二級以上實體醫療機構的互聯網醫院一體化應用平臺;同時,發揮第三方互聯網醫院在流量管理、數據運營、服務優化等方面的優勢,滿足患者多樣化需求。為規范監管,寧夏建成互聯網醫院監管平臺,已監管第三方及實體醫療機構互聯網醫院182家,初步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監管。同時在銀川市成立了全國首家“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出臺個人數據隱私保護、藥事管理服務等自律公約。
當前,互聯網、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醫療行業日趨融合。毛群安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已在全國31個省開展5G+醫療健康創新試點項目987項,上海、浙江、安徽等15個省開展醫學人工智能應用和社會治理實驗,北京、山東、海南等12個省開展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
安徽應用智醫助理系統,提供常見病輔助診療、醫囑和門診病歷質控等功能,3年來已覆蓋全省169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1.7萬個村衛生室,提供輔助診療2.8億余次,基層高血壓控制率達到69.3%;上海應用精準預約和智能預問診系統,三級醫院平均候診排隊時間低于30分鐘,初步實現“候診即就診”;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山東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等應用康復訓練機器人,幫助癱瘓患者改善或恢復四肢運動功能,1年來治療患者3萬余例……新技術在提升基層醫生服務能力、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等多個層面服務人民健康。
在推進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如何兼顧信息化與適老化?毛群安指出,在“互聯網+醫療健康”“五個一”服務便民惠民行動中,首先要堅持傳統服務方式和創新服務方式“兩條腿”走路。既要實現線上服務便捷化,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更要注重線下服務人性化,合理保留傳統服務窗口。除此之外,要暢通家人、親友或者家庭簽約醫生為老年患者代為辦理一些信息化服務的渠道,進一步優化網上預約掛號、網上問診等相關技術與服務流程,提供語音咨詢引導服務等,增強老年人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責任編輯:姜蕾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