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幣平臺詐騙(順藤摸瓜,打準“炒幣”詐騙“七寸”)
評論員觀察
近日,記者從國家網信辦獲悉,隨著虛擬貨幣的興起,與之相關的投機、炒作、詐騙等活動愈演愈烈,一些網民受投資虛擬貨幣可獲高額回報等虛假宣傳迷惑,盲目參與到相關交易活動中,給自身財產帶來較大損失。今年以來,國家網信辦高度重視網民舉報線索,多舉措、出重拳清理處置一批宣傳炒作虛擬貨幣的違法違規信息、賬號和網站。(8月9日新華網)
關于虛擬貨幣交易炒作帶來的風險,我國相關部門早有預警,且監管力度日益趨嚴,不僅多次出臺相關文件、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更是叫停各類代幣發行融資、開展專項整治。去年,央行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防范和處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通知》,進一步壓縮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非法金融活動及相關違法犯罪活動空間。目前,我國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首次代幣發行(ICO)交易平臺已基本肅清,全方位整治“炒幣”格局初成。
然而,面對監管部門的三令五申,仍有一小部分執迷不悟之徒躲在暗處觀望、蟄伏。他們或將“挖礦”設備轉移海外后“繼續作業”,或將交易平臺的服務器放置境外后“遙控交易”,以此逃避監管、繞過風控。其中,為他們“搭橋引線”的,正是那些潛藏在大小網站平臺里,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的旗號、誘導網民進行“虛擬資產”投資的“虛擬貨幣營銷號”。
這些“十有九騙”的營銷號,不僅影響了虛擬貨幣炒作活動的高壓打擊態勢,而且容易讓炒作虛擬貨幣的“虛火”又生,讓相關違法犯罪活動“死灰復燃”。此次國家網信辦重拳出擊,正是為了切斷“幣圈”的利益鏈條、堵住監管漏洞,不讓任何投機炒作行為有可乘之機。
整治“炒幣”亂象,除了“圍追堵截”,還不妨“順藤摸瓜”。清理處置相關的營銷號,雖能形成有效震懾,卻難以傷其七寸。那些躲在隱蔽角落的非法交易平臺,仍在“野蠻生長”。對此,正如專家建議,對轉移至場外、地下的隱形交易,一方面要加強跨境監管合作,加大國際協作打擊力度,進一步提高賬戶識別和追蹤能力。另一方面,有效落實實名制,加強穿透式監管,對于重點機構及重點人員展開常態化排查。此外,相關平臺也應進一步加大對誘導虛擬貨幣投資等信息內容和賬號自查自糾力度。不妨設置異常風險交易預警機制,提高對炒作交易等違法行為的甄別能力,讓違法犯罪活動無所遁形。
眼下,數字藏品隱隱有成為“虛擬貨幣”炒作替代品的趨勢,監管亟須跟上。對于廣大投資者而言,需謹記,無論是虛擬貨幣,還是數字藏品,任何誘導你進行交易投資的行為,都可能是擊鼓傳花的詐騙游戲,你想要的說不定是鏡中花水中月,虧的卻是真金白銀。
(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