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融創新合科技有限公司(融創新勢力 點亮新河南)
圖為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本報資料圖片
3月28日至29日,省委書記樓陽生在調研文旅文創、媒體融合時指出,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為主線、為方向,以創新為橋梁、為紐帶,融合好傳統和現代,結合好科技和創意,用新技術、新理念讓中國歷史、傳統文化“活起來”。當前,我省正在推進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文旅行業也在全方位重構重組、融合創新,在實踐中涌現出數字博物館、元宇宙文旅新項目、創意設計美學空間等文旅發展的新業態、新趨勢、新概念,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堅定文化自信。
數字賦能,“指尖”玩轉博物館
□本報記者 溫小娟
打開網頁,點擊“白玉線雕鷹”最新采集的三維文物圖像:“無限”放大,360度翻轉,每一處線刻、紋飾都盡收眼底,2800多年前的玉鷹瞬間“活”了起來。這是3月28日,平頂山博物館館長尚彬向記者展示的一幕。
“文物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是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尚彬說。當前,平頂山博物館正在籌建數字博物館,首期遴選了60件精品文物進行高清照片建模并制作視頻,為觀眾打造“指尖”上的博物館,將于今年國際博物館日全面推出。
數字技術的興起,為博物館陳列展覽、文物保護、文物文創帶來了無限可能。不久前,由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策劃舉辦的“金相玉式”專題展覽撤展后,河南博物院迅速推出“金相玉式”數字展廳,觀眾動動手指便可以隨時欣賞23家文博單位近300件金玉特種工藝精品文物的風采。
南陽市博物館館長王曉杰認為,借助數字化技術讓文物“活起來”,做好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是博物館當下重要的著力點。從長遠來看,數字博物館是真正“永不落幕的博物館”,會被更多身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年輕人所接受,而且它們所承載的豐富歷史信息能夠為博物館專業學者的研究提供幫助。
博物館文創數字藏品成了新風潮。自去年年底以來,河南博物院與支付寶合作,先后發布了婦好鸮尊、青玉虎形佩、人首蛇身玉飾、蓮鶴方壺、云紋銅禁等文創數字藏品,每次上線即被“秒光”。
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說,以文物元素為基礎開發的文創數字藏品是根據文物信息進行二次創作后,在網絡平臺進行銷售的一種新型藏品,消費者購買后可獲得依托區塊鏈技術賦予的唯一標識編碼,可以轉贈但不能交易,也由此真正實現讓“讓高冷文物飛入尋常百姓家”。
國家“十四五”規劃兩次提到“博物館數字化”,文物科技創新也首次被寫入國家規劃。在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布局中,每年將列支4000萬元,對博物館、大遺址等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博事業“火”起來。
擁抱元宇宙開啟新體驗
□本報記者 劉春香
“跳出龍門看龍門,一場《無上龍門》體驗下來,對龍門石窟有了更直觀和深刻的了解。”
連日來,龍門石窟古街上演的《無上龍門》全息天幕秀引得游客紛紛點贊。
劇情從鯉魚躍龍門的故事講起。一群群紅色鯉魚聚在龍門下,奮力跳躍。突然,出現一條金色巨龍,在游客身邊呼嘯而行。鏡頭向上,伊闕之戰鼓角齊鳴。接著,游客“置身”蓮花洞內,隨后又與盧舍那大佛貼面而過……游客盡享裸眼5D視覺盛宴。
12分鐘的影片將洛陽及龍門石窟的深厚歷史文化與數字化技術融為一體,引發了人們探究傳統文化的極大熱情。
像這樣讓游客身臨其境沉浸其中的文旅項目正在蓬勃發展,成為我省各文旅景區、文博場館煥新出彩的“流量”擔當。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真切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內涵。
在元宇宙概念大火的背景下,虛實結合的方式以及沉浸式體驗與我省文旅文創融合戰略方向不謀而合,沉浸式體驗項目建設風生水起。
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是國內沉浸式體驗的“開拓者”之一,通過對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及背后故事的挖掘,成功地將一幅名畫打造成名園。開封清明上河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爽表示,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文旅文創融合實踐,找到了讓文化常新、景區長紅的密碼。
游客排著長隊,在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21個劇場里,打開一個個劇情“盲盒”。忽而坐定式,忽而站立式,忽而行進式,不同的觀劇方式,讓體驗變得豐富多彩,游客在這里讀懂了河南,讀懂了中國。
“河南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尤其是洛陽,文旅資源豐富、文旅產業基礎較好,為開發文旅元宇宙產品提供更多空間和可能性。”風雅六合創始人尹澤森稱正與有關市縣深入對接,落地“元宇宙”沙盒文旅項目。
從元宇宙智慧旅游大會“虛擬人”參會的創意玩法,到虛擬數字人“劉伶”云臺山元宇宙世界奇幻旅程,再到打造《堡壘之夜》的沉浸式游戲音樂節,我省多個元宇宙新文旅場景近期亮相,為游客開啟了更多想象空間。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開發,未來,河南將有更多沉浸式體驗創新項目落地。
藝術創意,讓生活更有滋味
□本報記者 張體義
3月30日早晨,高峰期的鄭州地鐵一號線黃河南路站人來人往,不少游客被站臺里的鈞瓷浮雕吸引,細細觀賞起來。
對于鄭州市來說,地鐵站是嶄新的公共文化空間,經過多年努力,傳統文化、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現代文明等元素一一
嵌入到鄭州地鐵的基因里,藝術、創意與科技的融合,把這座城市厚重悠久的過去、蓄勢待發的現在和滿懷憧憬的未來,連接在了一起。
日前在網上舉辦的鄭州市雕塑壁畫院2012—2022地鐵壁畫展,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鄭州地鐵公共空間文化藝術長廊的關注。鄭州雕塑壁畫院原院長張松正說,藝術可以提升空間的品質,地鐵站點的藝術作品,不僅為鄭州地鐵的公共環境增添一抹亮色,還以此為依托弘揚了厚重的中原文化。
除了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傳統的鄉村、老舊的工業街區,也因創意設計發生蝶變,有了另一種滋味。
走進鄭州市中原區華山路的芝麻街1958雙創園,撲面而來的復古時尚工業風,讓人眼前一亮。法桐樹掩映著一幢幢紅磚墻老廠房建筑,超大采高液壓支架與沿街的音樂酒吧、咖啡廳相得益彰。科創的“高大上”、文藝范兒的“小清新”與工業風的“獨特銹跡”,在這里交相輝映,傳統工業街區晉身藝術網紅打卡地。
美麗鄉村信陽郝堂,街道、庭院、房屋等處處彰顯著創意、設計的力量;修武大南坡村,鄉土、風物、民俗,在畫家、攝影家、建筑雕塑藝術家手中重新煥發生機,文化、藝術的力量,融入鄉村的田壟和場院。
如果說郝堂村是豫南鄉村的代表,大南坡村則是河南北方農村新崛起的力量。省美協主席劉杰說,因地制宜,找準特色,美學引領、藝術點亮,花最少的錢出最好的效果。中原鄉村千千萬,做出自己的味道才是正理。
從單位辦公陳設到社區街道景觀,從村落到城鎮乃至于都市,藝術設計無處不在。張松正說,他們正在策劃在鄭州舉辦“大河上下低碳雕塑藝術展”,以此推動黃河文化雕塑園建設,講好黃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