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誰建的(我在南京的大學創立元宇宙系,學生們很支持,企業家紛紛找來求合作)
“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最近,潘志庚頻繁往返南京、杭州、蘇州昆山以及成都、長沙等地,這是他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
今年9月23日以后,潘志庚儼然成了元宇宙代言人。這一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南信大”)發布的一份文件引發外界關注:該校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信息工程系更名為元宇宙工程系。一時間,正面、負面的聲音都出現在了網絡上,有人為該校敢于第一個吃螃蟹點贊,因為人才、技術才能支撐概念變為現實,也有人覺得將一個有著25年歷史的信息工程系改頭換面,是追逐時髦、不切實際、沽名釣譽。
潘志庚正是直接推動元宇宙工程系誕生的“操盤手”,他是南信大人工智能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院長。根據計劃,未來南信大將依托元宇宙工程系的設置,打造元宇宙教學、研究,產教融合,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新高地。在采訪中,潘志庚否認,更名元宇宙工程系是心血來潮。他說,早在1992年,他便開始了元宇宙關鍵技術的相關研究。如今,他還擔任著浙江省計算機學會元宇宙專委會主任、元宇宙國際期刊《Metaverse》主編。今年10月10日,潘志庚入選斯坦福大學發布的2022年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成就榜。潘志庚透露,目前他正牽頭籌備江蘇省人工智能學會元宇宙專委會,預計2023年春正式成立,此外還計劃與剛剛設立元宇宙科技專業的香港理工大學聯合培養元宇宙碩博研究生和博士后,目前已簽訂初步合作協議。幾個月來,潘志庚成為“元宇宙名人”后,幾乎平均1到2天就要做一次線上或線下元宇宙相關報告,或聚焦技術、產業前沿,或為社會公眾提供科普,取得更多公眾的理解與支持。元宇宙系的背后,不少新事正在發生。
更名水到渠成
為什么非要將信息工程系更名為元宇宙工程系?“從去年起,元宇宙概念就特別熱,具有極高的社會關注度,這確實是一個原因。”對于這一點,潘志庚并不諱言。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標志性事件就是臉書(Facebook)變“臉”,更名Meta,此為Metaverse(即元宇宙)的縮寫,自此元宇宙的社會關注度一躍而起,產業界新增了不少投資,地方出臺了不少政策,在社會上催生了各類需求包括人才培養需求,這也正是信息工程系更名的起點。但更名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2021年5月,潘志庚剛到南信大工作時,就有開展元宇宙方面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想法,今年上半年開展了論證,同時,學校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今年8月,潘志庚牽頭組織元宇宙產教融合研討會和元宇宙高峰論壇,活動中,企業、投資機構等均表達了對于元宇宙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活動吸引了不少感興趣的學生參與,這些都促使潘志庚在暑假后便提出更名方案。
據潘志庚了解,學生對于更名也比較支持。一方面,更名后會增加人機交互、虛擬現實、區塊鏈、腦機接口等元宇宙相關選修課,可以拓展知識面;另一方面也更好迎合了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潘志庚擔任該院院長的一年多里,學院已新招近20位教師,他們的研究方向均與虛擬現實、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領域相關。“更名不是目的,而是因為元宇宙工程系更具交叉性和綜合性,更能滿足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潘志庚解釋,現在公認的元宇宙六大核心技術有個形象的稱呼,叫作“大螞蟻(BIG ANT)”,其中,B是指區塊鏈技術(Blockchain),I是交互技術(Interactivity),G是電子游戲技術(Game),A是人工智能(AI),N是網絡及運算技術(Network),T是物聯網技術(Internet of Things)。戴上元宇宙的“帽子”,是很多大學的共同選擇。在國外,今年7月,日本的東京大學就宣布開設元宇宙課程,隨后創立“元宇宙工學部”。東大的舉動也給了潘志庚一些啟發。9月23日,元宇宙工學部開講儀式在元宇宙中再現的東大安田講堂舉行,來賓和學員以網絡虛擬形象出席。在國內,今年4月16日,清華大學成立元宇宙文化實驗室;4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國內高校中首家元宇宙研究中心;4月27日,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成立元宇宙校區,隨后中國傳媒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紛紛建設了元宇宙校園。
12月9日,潘志庚在朋友圈轉發了一條“元宇宙潘報”(注:潘志庚在朋友圈轉發的元宇宙相關新聞的統一“欄目”)——安徽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成立元宇宙工程系。推動該系成立的,是安徽大學副校長、未來學院院長兼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孫長銀,他于今年初從東南大學調任安徽大學。安徽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是“雙一流”專業,設立元宇宙工程系的學科基礎更為扎實,未來可能越來越多的學校會緊跟時代需求,更名或者新設元宇宙相關專業。元宇宙工程系成立后,潘志庚感受到的最大變化就是尋求合作的企業明顯增多,同時在談的就有近20家。借助這些資源,潘志庚正著手成立元宇宙工程系產教融合指導委員會,目前已有十多名專家作為候選人,其中大部分來自企業,他們對培養方案、教材編寫等提供指導,同時學院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
雖然,目前元宇宙工程系未來的招生規模還未最終確定,但潘志庚和相關各方正積極推動早日從高校自主成立的元宇宙工程系變成教育部認可的元宇宙工程專業。
全國一批高校有此專業設置、教學投入持續加大、學校重視程度更高,才能進一步推動元宇宙產業發展。
潘志庚在2022長沙數字體育文創博覽會發言。受訪者 提供
長達30年的研究
潘志庚說,自己與元宇宙有著莫名的緣分:1965年虛擬現實技術正式起源,當年他出生,這一解釋或許有自我調侃意味;而另一種解釋更顯說服力,1992年,當時在浙江大學讀博的潘志庚便已開始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同年,元宇宙概念在科幻小說《雪崩》中被正式提出,至今他已開展了長達30年的元宇宙相關研究。1993年起,博士畢業后的潘志庚先后在浙江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三所高校任職,他三個階段的研究重點均與元宇宙相關,分別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機交互/虛擬人、元宇宙。2000年前后,潘志庚與幾個學生一起在杭州開辦了一家圖形公司,開發了數款應用產品。其中一款家庭裝修應用頗有特色,甚至可以模擬光照等因素。當時也曾在市場上試水。杭州綠城提出“房地產+電商”的發展思路,投資了100多萬元,與潘志庚合作開發完善該裝修軟件,為相關供應商的裝修產品提供產品展示平臺,如有客戶下訂單,廠商為平臺提供返點,但因為投資單位資金鏈出現問題而沒有發展壯大。如今,類似功能在二手房平臺已成標配,據潘志庚所知,后來杭州有一批創業人員打造類似的裝修平臺,用戶可以購買別人的設計方案,平臺從交易中抽點,“有點元宇宙的味道了”。近些年,潘志庚在虛擬現實方面最為人熟知的嘗試,還要數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
2003年,杭州計劃籌建京杭大運河博物館,當時潘志庚在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他的團隊與杭州當地公司共同開發《清明上河圖》動畫原型系統。當時中國美院的畫家根據《清明上河圖》臨摹了一幅畫,之后潘志庚團隊將畫中的人、車、船等靜態畫面動態化,真正做到“栩栩如生”,遺憾的是,其完整展示需要50—60米長的環形屏幕,最終未能在該博物館落地。
后來,上海世博局相關負責人慕名而來,中國國家館內的那幅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正是基于當時潘志庚團隊的創意與技術,至今仍是上海中華藝術宮游覽的必打卡點。
潘志庚還記得,當時將這一技術介紹到日本、英國、法國,相關專家都覺得很震撼,多年后,他看到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也在使用類似技術。潘志庚的元宇宙技術“試水”并未停止。圍繞智能性,潘志庚團隊還曾與銀泰百貨合作開發了虛擬商場和導購員,即基于不同購買力、用戶偏好等,對客群進行分類,進行智能化導購、推薦,比如一位顧客幾天內在一款商品旁轉了又轉,就可以提供一個折扣給顧客。此外,潘志庚還憑借元宇宙關鍵技術——虛擬人的三維建模,獲得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理想國”會分期兌現
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千個元宇宙的模樣。在潘志庚心中,元宇宙就像一個“理想國”,技術成熟的過程可能需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其完全實現會很漫長。元宇宙沒有“終極版本”,但會分期兌現。在潘志庚看來,“元宇宙+”可能率先在游戲、醫療、教育、會展等行業實現,最終才會形成完整的元宇宙。
比如在游戲行業,2010年12月15日,杭州落下當年冬天的首場大雪,與此同時,尚在限號測試的在線游戲《倩女幽魂》中的數字杭州一夜間覆上了銀裝素裹,12年前的這次虛擬與現實的“破次元”同步,讓玩家們興奮不已。再以醫療為例,如今的在線就醫可以判斷一般的頭痛腦熱,在潘志庚的設想中,元宇宙醫院的虛擬醫生可以根據患者面部表情、氣味以及“遠程搭脈”等望聞問切的手段,進行診斷。就像真實的醫生一樣,其實現需要將現實中醫生的知識復制給虛擬人,并由虛擬人完成類腦計算,這就涉及了“腦機接口”或更先進的技術。近一兩年,不少地方都提出了積極發展元宇宙產業。前段時間,潘志庚到江蘇昆山考察調研,當地領導在交流中提到的一點,讓他頗為贊同:昆山的智能制造基礎較好,可以先在元宇宙硬件方面尋求突破,實現以硬帶軟。此外,潘志庚覺得,當地除了昆曲等文旅產業與元宇宙天然契合外,志在打造“元宇宙第一縣”的昆山,可以專注于人才培養,解決企業來了怎么辦的問題。潘志庚提醒,“元宇宙”在國際上并沒有在國內那么熱,除了資本炒作、疫情后尋找新增長點等共性問題外,國內還存在各地政府“一窩蜂”涌入元宇宙的趨勢,重視發展固然是好事,但要避免直接參與市場,而是做好管理與服務。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孔令君 題圖來源:受訪者 提供
題圖:潘志庚在2022西部元宇宙大會發言。
來源:作者:任俊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