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數字化永生技術(建筑遺產如何“永生”?上海探索建筑數字化“深層閱讀”)
“上海第七屆鄔達克建筑遺產文化月閉幕式暨NFT-建筑遺產‘永生’探討論壇”現場 上海鄔達克紀念館供圖
中新網上海12月27日電 (高志苗 樊中華)武康大樓、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今日人們津津樂道的諸多"老上海"建筑都出自鄔達克之手,100多年前,這位來自斯洛伐克的“新上海人”在上海設計了100多幢單體建筑,成為上海“建筑可閱讀”的代表,也成為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典范,鄔達克紀念館館長劉素華告訴中新網記者。
自2018年開始,上海推動“建筑可閱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方世忠日前介紹,“建筑可閱讀”已經從最初“掃碼閱讀”的1.0版,“建筑開放”的2.0版,進入目前正在推動的“數字轉型”的3.0版。
“上海第七屆鄔達克建筑遺產文化月閉幕式暨NFT-建筑遺產‘永生’探討論壇”現場 上海鄔達克紀念館供圖
“數字轉型”3.0版如何助力“閱讀”建筑?“上海第七屆鄔達克建筑遺產文化月閉幕式暨NFT-建筑遺產‘永生’探討論壇”26日在上海召開給出了關于建筑遺產“永生”的思考。
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執行委員胡捷表示,信息時代可以更好地保護和繼承城市建筑遺產。第一步是在虛擬空間里復制這些建筑,第二步是賦予它們第二次生命。
中國一級注冊建筑師、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助理廖方也表示,數字技術可以推動城市建筑遺產保護開發。數字孿生技術已廣泛運用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領域,有效推動了城市建筑遺產保護開發。
作為建筑遺產保護的踐行者,在劉素華看來,豐富的文物歷史建筑遺存,是上海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城市文化讀本。“人們接觸信息的手段與傳播方式越來越豐富的背景下,我們一直在探索歷史文化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與穿越時空的活化與呈現’。”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元宇宙、NFT(非同質化通證)無疑是2021年的“熱詞”,胡捷解釋,人們將2008年后虛擬空間的新紀元稱為元宇宙,元宇宙為保護城市建筑遺產提供了的全新空間。
“我們不僅可以在元宇宙內復制城市建筑遺產,還可圍繞這些建筑及其外延作品,展開相關的文化創造和經濟交易,形成虛擬空間的文明群落。在元宇宙中,建筑遺產因虛擬城市的繁榮得到永生,鄔達克等風云人物的創新精神則因虛擬文明的綻放得以延續。”胡捷說。
廖方也表示,在傳統的物質空間之外,數字技術正在創造出新的數字空間。城市建筑遺產將在未來數字空間中“幻化永生”。
具體來講,通過內容價值的資產化實現城市建筑遺產增值,如NFT等分布式共識技術為內容確權提供技術底座;運用區塊鏈技術,一座優秀歷史建筑今日的測繪者,可以把測繪資料上鏈,并成為數字資產進行流轉。數字空間中將催生新的沉浸方式,推動建筑學的學科拓展。
劉素華認為,鑄造在區塊鏈上的非同質化數字藏品NFT,因為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具有不可拆分和唯一性,并能確權擁有者權益。因此通過建筑遺產文化要素呈現鑄就的NFT,可以關聯起社會屬性的城市文化遺產與每個人的直接關系,這種關聯可以成為建筑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社會“共情”力量。
元宇宙原生數字商品NFT技術服務平臺星圖比特創始人張炯直言,在建筑遺產傳承方面,未來互聯網技術將會有大量的體現,無論是建筑遺產或者說其他文化領域,都會在NFT方向去做相應的傳承和發展。(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