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互聯網的下一站(互聯網簡史:從阿帕網到元宇宙)
2022年10月29日是互聯網誕生53周年紀念日。當今互聯網50億用戶中的絕大多數人上網時間還不到10年,但互聯網早在1969年10月29日就開始使用。當時,兩臺連接到阿帕網(ARPANET)的計算機交換了互聯網傳輸的第一條信息。
互聯網革命
ARPANET
從誕生之日起,盡管互聯網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熱潮開始時,它才被大多數人所關注。雖然互聯網最初被營銷為電子商務的媒介,但事后看來,社交媒體和移動性已成為其最大的驅動力。
而這種規模的范式轉變通常需要三件事來實現:首先是以不同方式發揮作用的新技術,其次是思考和推動變革所需的創業活動,然后是資本投資。
回顧21世紀初,互聯網革命使所有這些驅動因素就位:
盡管互聯網最初是基于固定網絡的,但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從終端用戶的角度來看,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無線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和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等關鍵技術的引入,使互聯網無線化、移動化和零接觸。
互聯網熱潮的成功之處在于,它不僅讓互聯網為人所知,還吸引了創業人才進入這個新興市場。在這些新企業家中,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SpaceX創始人)和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亞馬遜創始人),他們的經歷至今仍被稱頌。
或許同樣重要的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早期互聯網革命也為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本·霍洛維茨(Ben Horowitz)這樣的人鋪平了道路。他們最初在網景(Netscape)公司以互聯網瀏覽器起家,但最終建立了風險投資公司,這些公司在推動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移動互聯網革命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快進到2022年,社交媒體、流媒體、在線廣告、協作工具和其他各種基于軟件即服務(SaaS)的產品等創新服務已經給世界帶來了變革。這些創新大多利用了亞馬遜等公司在過去15年里大力發展的公共云服務。
有趣的是,推動互聯網革命的網絡基礎設施自21世紀初以來一直沒有改變。盡管對帶寬的需求不斷增加,要求電信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繼續投資于擴大容量,但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現有的運營模式或商業模式并沒有改變。
進入元宇宙
在Facebook更名為Meta之后,關于互聯網的第三次迭代——元宇宙(Metaverse),人們有諸多討論。盡管關于這一話題的討論一直被炒作和最近的懷疑論所包圍,但人們的共識似乎是,元宇宙很可能會在虛擬領域的工作和娛樂中發揮作用。
不過,在互聯網3.0的創新成為可能之前,世界需要一個新的邊緣云基礎設施來驅動元宇宙。這種新的基礎設施將包括網絡邊緣的分散計算節點;用于自動化和為用戶創造智能服務的人工智能(AI);以及元宇宙內部無縫連接所需的下一代網絡技術。
在許多方面,我們將看到未來的發展就像大型機和個人電腦(PC)的情況一樣。
公共云的核心是基于與大型機非常相似的集中計算模型;同時,邊緣云與個人電腦非常相似,因為它們將計算能力帶到了非常接近終端用戶的地方。
雖然個人電腦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經開啟,并最終發展為我們今天都隨身攜帶的移動電腦,但個人電腦從未真正取代大型機。相反,PC計算模型的靈活性和成本優勢使全新的用例成為可能,而這是大型機無法滿足的。
正如比爾·蓋茨曾經說過的,我們總是高估未來兩年將要發生的變化,而低估未來十年將要發生的變化。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邊緣基礎設施和元宇宙。
來源:Circle ID,作者:Juha Holkkola
編譯:項陽
投稿或合作,請聯系:eduinfo@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