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3年我國將基本實現(坐望云起:2023年經濟展望)
郭士英/文
即將過去的2022年是一個波詭云譎的宏觀大年,經濟變化與和市場波動也隨之跌宕起伏。既有疫情的反復沖擊和輿情的深度干擾,也有各國努力穩增長的種種應對;既有四十年罕見的國際大通脹,又有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凌厲收縮;既有意外的俄烏沖突,還有隨之而來的能源緊張和糧食安全問題以及花樣百出的國際制裁與反制裁;既有中美關系的重大博弈,也有各主要國家的政治更迭和內外部矛盾悄然升級;既有中國房地產數據的全面大幅下行,又有美元美債的驚濤駭浪;既有令人不安的極端氣候變化對既有預期的擾動,也有對高波動率金融市場的種種揣測……
2023年即將到來,未來的挑戰和必要的研判都需要系統總結與前瞻。好在很多宏觀線索不會因跨年而中斷,相反,根據已知諸多系統因素的持續發展和發酵,我們可以追蹤研究并力圖把脈明年的政策變化、經濟走勢與市場波動。
一、全球經濟:低迷、分化與轉機
從2022年的情況來看,全球經濟增速因受多重負面沖擊而整體處于下降態勢。國際組織一直在不斷調低明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值。世界銀行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1年的5.7%下滑至2.9%,同時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會繼續降低,部分國家和地區可能走向衰退邊緣,全球GDP增長率最差情況可能只有0.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放緩至2.7%,IMF同時指出:預計明年約占全球產出三分之一以上的國家經濟會出現收縮,而近期經濟數據也顯示這一可能性正在上升之中。另外,全球經濟增長還有25%的可能將低于2%;增長將低于1%的可能性為10%-15%。這應該是本世紀以來的最低預測值。
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公司則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2%,低于IMF的增長預期,主要發達國家將“處于或接近衰退”而新興經濟體將“溫和復蘇”。其中美國長短期國債收益率倒掛所指示的衰退信號比較確定,但綜合分析認為明年美國可能只是輕度衰退。不少學術機構和商業組織甚至預測明年將有更多國家正式跨入衰退期,一旦處理不好或疊加其他意外變化,那么不排除全球經濟在消費的持續收縮帶動下于明年后期或2024年滑入大蕭條的潛在風險。這些籠罩在年底的國際主流預期值得我們高度重視,除非今后有非常有力的宏觀支持條件出現,不要輕易懷疑明年世界經濟發展態勢的灰色收縮總基調。
百年變局大背景下,諸多風險因素已經對很多發展中國家造成重創,未來分化可能因基礎條件和政策應對而加劇,一些國內債務偏重和外匯儲備偏少的國家明年將更加艱難。IMF預測發達經濟體2022年GDP將增長2.4%,2023年僅將增長1.1%。英國和日本的經濟預期也是看跌的。IMF預測2023年日本經濟增長1.6%,預計2022年英國經濟增長降低為1.2%。而高盛公司對英國2023年的年度增長預測已經下降至-1%。IMF同時還把加拿大今明兩年的增速調低為3.3%和1.5%。
發達國家板塊里,歐洲和美國經濟可能會在明年承受更大的壓力,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威脅。尤其是歐洲,因為集中了缺油少氣的高通脹隱患、俄烏戰爭的直接和間接損失較大而且明年還會繼續擴大支出、當前社會政治形勢較為脆弱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等諸多不利因素,整體會表現為中度的衰退狀態,時間上可能也會較早出現和確認。IMF經過四次下調已把2023年歐元區經濟增速下調到了0.5%,而歐盟委員會報告預計只有0.3%,接近零增長。需要注意的是,歐洲經濟變化可能會對其他地區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高盛預測2023年美國經濟增速為1%左右,或可勉強避免深度衰退。美國的問題則是因為高通脹而不得不長時間實施高利率政策,這對金融強國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美國債務危機有望成為明年金融市場的最大困擾因素之一,當前強勢反彈的美股也有可能在明年再次探底。
2023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情況相對較好,增速可能與上年的3.7%大體持平,其中印度經濟增速可能以6%領先大型經濟體,而俄羅斯經濟則可能會出現約2%的負增長。IMF預測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有望增長4.9%,較此前預測值下調了0.1個百分點。至于中東和北非地區預計2023年經濟將放緩至3.6%。
中國11月官方制造業PMI48,預期49,前值49.2。中國11月非制造業PMI46.7,預期48,前值48.7。????2022年中國GDP增速大致落在3.2%低位(IMF預測3.2%),低于年初規劃目標兩個多百分點,以縱向數據對比來看這實際上已經接近準危機狀態,值得深思和警惕。不過因為2022年下半年以來的一系列穩增長舉措以及明年經濟環境的總體好轉,2023年經濟發展態勢有望出現好轉。又鑒于三年疫情的綜合滯后影響以及其他意外風險,預計仍難擺脫多年來的較低增長水平。我們初步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約為5%,維持相對較好的穩定恢復狀態并略高于“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期規劃”內含的約4.7%的底線。這一預測是基于增長政策繼續加碼,并以明年春季明顯擺脫大流行陰影為基準。
歐美的經濟困境對中國而言,短期利空而長期利好,短期表現在明年主要是外需疲軟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作為在疫情三年期間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進出口增速的陸續放緩將使明年中國經濟意外承壓,因此以更多手段刺激和擴大內需必須提上日程,這是未來政策發力的首要重點。而國外經濟困境對于中國的中遠期影響則偏向積極,主要是有利于鞏固和提升中國供應鏈的國際地位。
就現有環境與分析邏輯,我們看到了世界經濟的很多問題,所以經濟下行壓力和市場悲觀預期可能還會持續一兩個季度,直到國際市場在明年上半年出現一個“至暗時刻”。然后,明顯的預期轉變大概率會發生在明年3-5月,困難的局面和動蕩的市場可能同時達到極值并由此見底回升。促使這一轉變發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四個方面:1、美聯儲為主的央行緊縮政策有望在明年春季宣告結束;2、全球疫情沖擊可能在明年春季出現較大緩和,尤其是放松管控的中國疫情;3、雙方戰損巨大的俄烏戰爭有望出現緩和跡象,明年春季存在降溫與和談希望;4、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在明年“兩會”可能會推出一系列經濟振興計劃,這不斷會強化中國經濟向穩回升勢頭,也會給低迷脆弱的世界經濟帶來福音。
二、通貨膨脹:數據高位回落,市場重拾信心
在多國央行異常凌厲的加息縮表政策打壓管控下,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通脹增速已在2022年6月末達到了本輪峰值9.1%,目前處在緩慢回落中,11月美國CPI降到了7.7%。歐洲的數據則或因多種干擾因素而相對滯后些,但對全球通脹形勢的總體判斷影響不大。我們預計至少2023年前三季度,發達國家經濟政策料將仍以降通脹為其主要目標,這是貫穿全年的首要宏觀主線之一。
受貨幣政策和數據基數等因素的共同影響,2023年全球通脹應該基本處于見頂后的穩定回落態勢,對經濟和市場的困擾程度也會有所下降。不過考慮到主要國家貨幣供應急劇增加的刺激效應猶在,以及全球疫情和局部戰爭等因素對供應端的負面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總體物價水平可能會下降遲緩,同時能源和糧食問題繼續產生明顯弱于上年的次級擾動。總體來看,2023年全年的通脹強度及其影響將是由強到弱的大格局。
2022年底的美國CPI數據可能還會維持在7%一線高位,這距離美聯儲2%的均值目標相差過大。對此,市場務須保持警醒。美國CPI或會在明年6月底回落到5%的水平。如果沒有經濟衰退的威脅和金融市場的回落配合,到2023年年底仍可能無法低于3%,也無法滿足美聯儲的期待。
至于中國的情況,1-9月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為3.2%,較2020-2021年同期兩年平均增速回落1.9個百分點。11月CPI同比上漲1.6%,PPI同比下降1.3%。????根據中國物價和當前收入與消費情況綜合分析下來,我們認為,明年中國CPI仍能控制于3%的合理區間內,并不存在明顯的通脹壓力,因此不做過多探討。11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更加需要關注的則是高達20%的年輕人失業問題,為了避免后期隱患則需要千方百計優先解決。
三、貨幣政策:內松外緊,中國資產受青睞
美聯儲五次加息已經把聯邦基金利率的區間上限提高到了4%,不出意外12月還會再加50基點,然后明年一季度還要兩次加息各25個基點。為了避免經濟衰退和防止接近5%的聯儲利率誘發金融危機,美聯儲很可能會在明年3月停止加息和緊縮操作,但為了遏制物價反彈,以美國為首的高利率或許需要維持至少半年時間。這將導致明年經濟的恢復性增長繼續受到高利率的壓制,并在加息截止后制約金融市場的反彈力度與空間。
所以至少明年不要過早期待美聯儲會轉而降息,理論上那應該是2024年的政策使命。期間由于經濟和市場的困難,相信猜測和希望美聯儲降息的聲音會多次響起,但估計每一次都會落空,除非美聯儲改變當前不惜衰退也要遏制通脹的戰略目標。雖然美國2022年經濟增速預期已從年初的4%下調至了1.6%而且明年會面臨概率為65%的衰退風險,但我們預計美聯儲政策方向發生變化的可能性依然很小,除非美國國債市場面臨了崩盤的威脅。
如果明年通脹回落速度超預期,不排除美聯儲會在四季度考慮提前啟動降息以避免衰退和刺激增長的可能性。畢竟,中期選舉后拜登政府的財政政策將受到較大約束,這會令經濟增長面臨持續壓力,那么對過緊貨幣政策的容忍度就會逐步下降。加之,長期的高利率會大幅增加政府債務的利息支出,這是整個美國難以承受之重。如果降息提前,則會顯著影響金融資產的波動情況,也可能開啟下一個疊加去疫情沖擊的經濟繁榮周期。
不過隨著通脹回落、美國加息和貨幣收縮進入尾聲階段,境外政策變化和市場波動對中國市場的影響會逐步趨弱,尤其是股權、匯率和利率市場以及獨立的大宗商品市場。如果明年境外市場由于固有的各種矛盾而難以擺脫衰退魅影,不排除國際資金會繼續加大對中國投資力度的可能性。近期外資投行紛紛唱好中國股市,摩根士丹利預計MSCI中國指數到明年年底上漲14%,高盛預計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未來12個月回報率高達16%。旁觀者清,2023年中國股市有望在疫情防政策逐步優化的利好推動以及一系列穩增長措施激勵下,以“中國式估值體系建設”為導引,以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估值修復和業績改善為主驅動,迎來整個資本市場的新一輪可能伴隨較高波動率的繁榮期。
2023年中國貨幣政策有望圍繞“穩增長促回升、防風險保安全”的總體要求,繼續保持穩健偏寬松狀態。中國存貸利率一降再降,目前一年和五年期LPR分別為3.65%和4.3%,為多年來低位;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自2018年以來的13次下降,已經從15%降到了8.1%,老實說下調空間還有但并不大(極限低值5%),極端情況下明年也許會下調1-2次以提振市場。我們預計明年貸款利率和存準率均有1-2次下調機會,但可操作空間并不大。因為貨幣政策必須要考慮人民幣匯率穩定,否則理論上也容易誘發系統危機。較為充裕的銀行間流動性顯示經濟低迷根本不是市場缺錢的問題,所以一般情況下最好審慎使用已經非常有限的貨幣政策寬松空間。M2增速也連續數月保持在11-12%高位,比當下經濟增速高出月9個百分點,這在過去是非常少見的,也預示著某種金融隱患。2022年的寬松貨幣政策效應被疫病的大流行所誤,前10個月國內居民新增貸款總量也只有往年的一半,這是信心不足,這是一個巨大遺憾,解鈴還需系鈴人。理論來看,明年的任務應該是繼續維持較好的低利率環境而非繼續擴大貨幣和信用的寬松力度,而整體經濟復蘇狀況取決于疫情防控后遺癥的大幅消退,后者帶來的潛在效用一定會遠超貨幣寬松本身。
四、財政政策:收支嚴重失衡,期待改革闖關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美國債務的利息開支占收入比重已經達到12%,比疫情前翻倍。這也是美國不斷縮小積極財政政策力度的一個重要原因,后期隨著美國的利率提升和債務總量攀升,這一支出會繼續增加并約束美國未來的財政政策空間。同處后疫情時代的其他主要國家,也面臨同樣的財政問題,很多還鑒于不同特點的經濟脆弱性而甚至更糟。
疫情下的中國財政狀況也特別令人心憂,為了穩定經濟國務院連續實施疫情救助和紓困政策,截止11月10日,增值稅留抵退稅規模已達到2.3萬億元,超過前三年總和。加之房地產市場持續走衰的綜合影響,許多地方政府收支矛盾快速加劇,一旦明年的相關政策調整不及時,就存在持續惡化的可能。
2022年1-10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173397億元,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4.5%。其中,全國稅收收入142579億元,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8.9%;非稅收入308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2%,其所占財政收入的比值達到十年來新高但很難持續。1-10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52166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7%。其中,地方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44027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9%。與此同時,1-10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3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全國收支矛盾可見一斑,而且明年地方政府債務還本付息壓力還特別大,2019-2023年地方債到期規模分別為1.14萬億、2.04萬億、2.58萬億、2.77萬億和3.66萬億。收支矛盾持續擴大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這一財政狀況也表明,未來各地基建投資的潛力和驅動力都不大。基建的黃金投資時代早已過去,我國經濟增長亟需消費帶動的新模式。
鑒于經濟持續下行壓力加大以及未來回升動能不足,2023年政府預算赤字率仍需高于3%,繼續開源節流是重點也是難點。即便約束當前經濟增長的相關政策得到調整,財稅政策改革也亟待盡快破局。其中房產稅的出臺應該盡早提上日程,因為這不僅僅要考慮房地產自身的穩定問題,三年大疫后的財政穩定高于一切,甚至比房地產和金融穩定本身更加重要。無論房產稅出臺與否,為了穩住脆弱的經濟大盤,明年的財政政策必須積極配合已經寬松的貨幣政策,才能遏制和避免經濟的進一步下滑,防止出現信心缺失、失速風險和系統隱患。三年來,專項債對穩定經濟發揮了重大作用,至今看還很不夠,2023年新增專項債額度或達4.8萬億,同比多增6千多億元。如果中央政策允許,未來的財政擴張的必要性依然較大,但也必須要在開源方面未雨綢繆,以便在民營經濟信心和動力均表現不足的情況下繼續發揮政府和國企的支撐與引導作用。
五、中國的三駕馬車:投資領銜,外貿趨降,消費回升
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明年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優化疫情防控措施,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合力。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2023年投資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其中工業投資和基建仍是投資主力,中部地區是增長重點;房地產投資下滑態勢趨緩但全年增速可能依然為負,一二線城市的投資會有較好表現。同時,消費疲軟現象預計在下半年會有所好轉,明年全年增速可達5%以上。進出口增速驟降但總值繼續保持高位運行,2023年同比增速趨零或大幅負增長。
1、投資:優先重點基建和高端制造業,房地產頹勢有所好轉
1—11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20043億元,同比增長5.3%。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84109億元,同比增長1.1%。從環比看,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下降0.8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同比增長0.7%;第二產業增長10.1%;第三產業增長3.2%。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0.1%。其中,采礦業投資增長0.5%,制造業投資增長9.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投資增長19.6%。第三產業中,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同比增長8.9%。分地區看,東部地區投資同比增長3.7%,中部地區投資增長9.4%,西部地區投資增長4.8%,東北地區投資增長0.9%。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內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5%,港澳臺商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外商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3.4%。
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2.2%(增加值增速均為扣除價格因素的實際增長率)。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較10月份回落2.8個百分點。10月份制造業利潤總額51739.3億元,下降13.4%;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13943.0億元,同比增長60.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4085.9億元,增長15.5%。制造業強國,高質量高技術制造業是重點,明年制造業增速會繼續保持高位潛行狀態,但總體增速可能略低于1-10月制造業增速的9.7%。2022年1-10月基建投資累計增速高達11.4%,從當前地方政府的財政情況出發,我們認為明年的基建增速應會低于上年,但增幅可能還會接近兩位數。
為了穩住經濟大盤,2022年四季度對房地產市場的紓困救助政策頻發,有關金融和監管部門的“第二支箭”和“十六條”充分驗證了部分限制政策出現了暫時的拐點。尤其是融資方面,各大商行授信額度已達數萬億元,并且證監會也部分放松了房地產行業的融資限制。然而,這些主要為了“保交房”、“保主體”的利好政策不過是避免房地產的硬著陸而已,并不意味著包括“房住不炒”以及“不會把房地產作為短期經濟刺激手段”等產業政策和承諾的根本變化。更不是推動房地產熱潮的卷土重來。同時,原來對于“去金融化”的多數政策限制仍然有效。
我們看到,1—11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23863億元,同比下降9.8%;1—11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12125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6.2%。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5520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0%。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18.0%。這是多年政策調整以及居民購買力下降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此的銷售形勢不可能短期內逆轉,所以最終會影響到房地產投資增速,否則就會有加大庫存大增的困擾。另外,2022年1-10月全國土地銷售面積下降53%的數據也不支持明年開工擴大的猜測。鑒此,我們對明年的房地產投資與銷售繼續保持審慎悲觀,懸疑只在于明年的收縮力度會減少多少的問題。同時,居民收入連年不及預期和人口變化的不利因素等很難改變房地產下行預期,如果疊加其他因素而導致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那么未來硬著陸的風險就會顯著加大。這取決于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結果,關鍵不在產業本身而是取決于未來的經濟增速和民間財富的變化情況。
2、消費:過度低迷后見底回升,亟待給予戰略提升
11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15億元,同比下降5.9%。其中,除汽車以外的消費品零售額34828億元,下降6.1%。
消費前景與民間消費能力密切相關,這兩三年來居民收入無疑受到了疫情的巨大沖擊,這是消費增速不斷下滑的主要原因。但是也要看到隨著民間消費意愿的下降,2019年年中-2022年年中城鄉居民存款余額的三年復合增長率為13.6%,遠超此前幾年的6.8%,形成的居民超額儲蓄總額已經高達16萬億元。一旦秩序好轉、經濟復蘇、信心回歸,超額居民儲蓄就會逐步轉化為市場購買力增量。因此我們對明年的社零增速保持樂觀,預計即將見底回升,全年應該不會低于5%,也有可能達到6%。隨著餐飲、旅游、出行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回升,內需有望成為明年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
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另外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也明確提出“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我們認為,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經濟動能的順利切換還需要進一步增加具體政策,實施效果也需要觀察。內需的提升需要一個持續穩定的良好的經濟運行環境作為保障,當相關政策調整帶動了經濟活躍度提升,相信我們的大內需才會出現同步好轉,否則基建、制造業、社會服務設施和其他相關方面的建設也難以特立獨行。
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地產、基建和和制造業各有自己的復雜約束條件,明年需要振興的核心內需應該是不斷下滑的民間生活消費,這個明顯的終端消費短板事關各行各業,是經濟回升和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3、外貿:衰退陰影下全球經貿繼續收縮,中國進出口面臨嚴峻挑戰
WTO預計2023年世界商品貿易量僅增約1%,比2022年增速的3.5%低2.5個百分點,收縮力度可謂不小,側面反映了明年全球經濟的整體成色。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38.34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8.6%。其中,出口21.84萬億元,增長11.9%;進口16.5萬億元,增長4.6%;貿易順差5.34萬億元,擴大42.8%。以美元計價,中國11月進出口總額5223.43億美元,同比下降9.5%,較上月下降9.1%。11月出口同比下降8.7%,前值下降0.3%。11月進口同比下降10.6%,前值下降0.7%。11月貿易順差698.4億美元。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非常重要的邊際變化。
11月我國對美、歐出口同比分別較10月回落12.9和1.7個百分點至-25.4%、-10.6%,對日本出口同比由正轉負,對東盟、非洲出口漲幅較10月收窄15.1、0.4個百分比至5.2%、5.4%。11月我國出口份額最大的機電產品同比-11.4%,較10月出口降幅擴大10.7個百分點。
我們不能僅僅把中國的貿易下滑歸結為全球經濟形勢,因為數據表明歐美雙方的貿易和投資額在明顯擴大炳超過了與中國的貿易占比。同時印度和越南的進出口還在大幅增長。2022年1-9月美歐貿易總額明顯擴大并首次超過中美貿易總額。從2月開始,歐洲每月對美出口都超過了中國,意味著美歐貿易開始加強。2022年上半年美國對歐直接投資額以及歐洲對美投資額分別是對中國投資的9.1倍和7.8倍。2022年前9個月,印度商品貿易總金額超8900億美元,同比增速超過20%。2022年前11個月,越南出口總額3422.1億美元,同比增長13.4%。
疫情以來中國進出口一度展示了中國經濟特色決定的強大韌性,中國制造和中國建設有效推動了中國外貿形勢的一枝獨秀,成為支撐疫情經濟的主力軍。然而這一趨勢出現了較快的趨緩跡象,2023年總體增速可能為零或負增長。之所以不看大幅下降,是因為東盟貿易在走強而且受歐美經濟低潮影響較小。中國對東盟出口2022年1-10月,累計增長20.5%,增速較2020-2021年兩年的平均增速加快3.6個百分點,未來持續看好。由于上年基數較大以及外需的潛在減弱,明年我國進出口增速或將大幅低于上年,部分投行已經預測明年可能負增長6-8%,真若如此則壓力倍增,就看投資與消費如何負重前行了。
六、國際格局:深度博弈,危中有機
俄烏戰爭是2022年的國際核心事件,也是關乎未來格局的標志性事件。從當前態勢來看,其實俄羅斯已經處于很多人不愿意認可的全面劣勢,戰場傷亡慘重并因嚴重制裁而后續乏力。當然烏克蘭也遭到重創,而且他們將不得不面對一個饑寒交迫的寒冬。應該說雙方都有停戰休整之需要,不過這還取決于雙方的和談底限以及歐美的態度。G7及更多聯盟國家正在研究對俄羅斯的戰爭審判以及對主犯的追責,當然也提出了俄羅斯無條件歸還其所占有的全部烏克蘭領土并賠償烏克蘭的戰爭損失等。
俄羅斯應該不會很快接受西方諸國擬議中的停戰及賠償條件,所以預計還需要幾個月的較量和醞釀過程,但應該也為期不遠了。烏克蘭背后是幾十個國家的強力支持,不允許失敗,俄羅斯就不一樣了,拖得越久越難看。
另從美國的戰略利益出發,明年勸和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大的,繼續支持烏克蘭不但面臨較大的國內政治壓力,也可能會激怒窮途末路的俄羅斯并進而導致不可承受的核戰風險。不過無論如何,美國也必須尊重烏克蘭的停戰和談要求,在俄烏沒有重大讓步前,不可能單方面干預停火議程。唯一的可能是等待,等待轉機出現。也許就在明年下半年。
美國不但在疫情中增發了5萬億美元的鈔票,還成為了俄烏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以區區兩百多億美元的援烏克成本取得了國際戰略與經濟金融層面的雙贏,不但揭開了俄羅斯外強中干的本質并從綜合實力與道德審判的角度徹底削弱了歐美的長遠威脅,還同時更好地拿捏了歐洲并大幅提高了西方陣線的國際協同性。
俄烏戰爭不但強化了美元強勢,還加劇了包括制造業在內的歐洲資本大量外流,實現了美國在因嚴重通脹而不得不進行貨幣收縮時最為重要的經濟訴求。這一趨勢將在明年繼續體現,成為避免美國經濟陷入全面衰退的重要支撐力量。
與此同時,各國都在十分警惕地關注美國的下一個戰略目標,這或許也是明年宏觀體系的最大看點之一,為此大家都需要保持一份必要的歷史清醒。西方國家不斷在中國周邊制造事端,并接連組織聯合軍演,這非常值得高度重視。盡管不會很快發生什么失控性沖突,但也已經給未來發出了非常清晰的警示,不容忽視。事到如今,必須清醒看到不少國家的深刻敵意和正在做出的包括科技圍堵和眾多國家減少所謂貿易依賴在內的一系列準備,要負責任地尋找導致這一局面的內外原因,更要知道如何延緩和避免最不利局面的出現。至少不要在沒有深刻審視和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加速對抗的烈度和局勢的惡化,更不要去干一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那在歷史的兇險期不亞于自殺行為。
周邊環境正在發生的變化對經濟領域的深刻提示就是:強敵環伺,不要過分看重以往的成就,而是要盡快解決當下的主要矛盾,為一個可能會突然出現的更為艱險的未來做好充分的經濟準備。所以明年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任何理由的懈怠和對任何外交問題的輕慢或者任何對潛在國際沖突的僥幸,都有可能會帶來不可救藥的重大損失。這不是危言聳聽,真的珍惜和平和在乎國運,就不能不從俄羅斯當前的困難處境中總結應有的經驗教訓。
就金融層面的較量而言,俄烏局勢以及明年年中隱約可見的“至暗時刻”后,美國主導下的長期高利率仍將給全球各國的生產、投資與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會有很多國家的社會經濟局面遭受嚴峻考驗。脆弱國家的金融和資產市場很大概率會持續波動,會給資金充裕的發達國家提供完美的收割機會。這一場景也可以用另外的邏輯來解釋,那就是明年晚期的新興市場可能具備見底回升機會,但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國際資本。
樹欲靜而風不止。盡管國際局勢不無改善跡象,但2023年的黑天鵝或者灰犀牛事件很可能來自國際矛盾與沖突,因為包括俄烏戰爭走向的更多不穩定因素已經初露端倪,一個混戰的時代是否正在開啟是值得認真觀察和警惕的。特別是要警惕高度敏感的中美關系的變化,在這方面決不能滿足于各方的外交說辭。盡管雙方關系還不至于嚴重惡化,也不要輕易受到不現實的“脫鉤斷鏈”的干擾,但激烈競爭與世紀較量的大背景下,恐怕也不具備多大的回升基礎。
2022年撲朔迷離的大國外交格局,在明年會逐步清晰起來,兩大陣營的深度博弈一定會帶給我們驗證信仰并辨別方向和把握機遇的重要機會,尤其是中美雙邊關系的任何事件性驅動都可能會對匯率以及資本市場造成相應的波動。
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的情況下,我們希望在明年看到越來越多的好轉跡象、國際認同與友好合作而不是相反,特別希望經濟合作之外的價值認同不要激發對抗升級,就像中國與海灣國家一樣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更希望三年大疫后的脆弱復蘇能夠得以延續,以便讓更多居民和企業得以休養生息。
最后我們要說,雖然國際局勢暗流涌動,然而中國已是今非昔比,對于始終倡導和平發展并一直謀求廣泛合作的中國而言,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相信面對任何挑戰都能最終化險為夷。?這一認知,也有助于投資者在明年把握更多的市場波動機會。
后記:本人的宏觀年報已分四部分在本號發布完畢,個人愚見,敬請聯系上下文做批評性參考。已知的畢竟有限,未知的總是很多,尤其在這個變化莫測的年代,很多意外會隨時發生,甚至有些事情的演化路徑難以常理去揣度。即便對于已知的關鍵變量,其實我們也無法準確預判其重大變化的具體時點,這就可能會對相關結論造成必須加以調整的誤差。2023年,各大國內部秩序的或有變化以及國際沖突是否會意外升級等因素,也無疑會增加宏觀系統的不確定性,屆時所有常規預測均需作出應變。年度展望只能提供一個大致的研判架構,雖然已經努力提及各類投資者所關心的宏觀線索并給出了只言片語的傾向性意見,但為了避免有限條件下的先入為主帶來不必要的誤導,不對大類資產市場做專門而具體的研判,將來會適時推出專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