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職業教育發展(現場工程師培養計劃出爐,職業教育信息化前景如何?)
作者丨陳成
編輯丨王瑞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鑒于我國數字經濟高速發展新形勢,職業教育信息化轉型亟待加速,主管部門也對此做出了新要求。
11月4日,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工程院、全國工商聯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啟動實施“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專項培養計劃”)。專項培養計劃面向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計劃到2025年累計培養不少于20萬名現場工程師。
“專項培養計劃”明確了四項重點任務,分別是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推進招生考試評價改革、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助力提升員工數字技能。面對至少20萬名現場工程師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教育信息化如何與之相輔相成?
01
“專項培養計劃”出爐,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
關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相關領導早有表態。今年8月在天津召開的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大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提出,“整體提升職業院校辦學能級,加強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和數字化轉型”;會后發布的《天津倡議》強調,“加快數字化轉型,強化數字技能、綠色技能培養”。
不難看出,信息化是未來職業教育改革的核心要點,但其究竟要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專項培養計劃”中的四項重點任務指明了方向。
首先是校企聯合學徒培養,其與現代學徒制密切相關。現代學徒制是產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載體和有效實現形式,也是國際上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主導模式,倡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聯合傳授,有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
目前高職院校依然面臨“高等性”和“職業性”有機融合的瓶頸。專業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尚未完全擺脫傳統學科體系的束縛,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仍是以知識的系統性作為教學內容的邏輯主線,崗位工作任務與知識教學直接還沒有實現平衡。之于上述情況,教育信息化是打破瓶頸的有力方案。
校企聯合學徒培養需要學校、企業和學生密切配合,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這一培養過程具有高度針對性,強調個性化教育培養方案。借助教育信息化,教師可以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分析學生特點與學習狀況,制定合適的培養方案,實現“一人一課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招生考試評價是職業教育過程中的又一重點。專項培養計劃要求,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根據崗位人才需要,校企聯合招生。開展職業能力評價,設立淘汰機制,實現動態擇優增補。職業能力評價結果作為入職項目企業的定崗定級定薪參考。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招生監督管理機制。
此前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提出,要加強國家題庫建設,建成具有征集試題、研磨審校和統計分析等多功能、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統。落到職業教育招生考試評價改革,這一底層邏輯是可以復用的。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職校可以提高考試評價效率,提升安全性,確保招生考試評價公平公正。
雙師教育是一種教育和科技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一位教師在網絡上進行線上的教學,另一位老師負責線下的學生互動。在“專項培養方案”中,要求項目企業選派具有教學能力的相關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參加學徒培養,承擔專業課程教學任務,指導崗位實踐教學,與學校專任教師共同開展教學研究。
考慮到校企之間存在通勤距離,企業人員受限于生產活動安排也很難親赴學校,教育信息化可以有效打破這一局面。今年1月,中央電化教育館公布了108個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成果案例,展示了信息化手段對于職業教育的改變。比如嘉職院城市建設學院專任教師賀會團主的“基于職教云和BIM虛擬仿真的多維度協同教學創新與實踐”,該案例中,學校將《建筑工程預算》課程與云平臺、BIM虛擬仿真等信息技術融合,由多個教師團隊聯合進行課程開發,為職業教育學生打造浸入式互動學習新模式,借助現代虛擬仿真技術讓傳統教學立體化、直觀化;又如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利用5G網絡和虛擬仿真技術,開發虛實結合的新型實訓項目,讓學生進行仿真訓練,提高了學生動手參與的興趣,增強了操作能力。上述案例只是教育信息化的冰山一角,而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形式,教學安排必然更加便利。
最后是提升數字技能,這不僅是“專項培養方案”的要求,同時也是市場的客觀需要。廣義上說,數字技能是指數字設備和軟件操作、信息與數據素養、數字安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相關技能。如今很多企業通過數字技術進行了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的再造,辦公自動化和生產自動化水平不斷提高。
當前的現狀是,數字化新職業人才供給速度遠遠跟不上市場對專業化數字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速,技工院校對企業需要的專業化數字技能人才培養不足,人才鏈和產業鏈出現脫節。傳統產業普通技術工人過剩,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形成技能人才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
為對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需求,未來職業教育將按照企業需要協同開發培訓資源,建立體系化的數字人才培養機制,填補市場對于相關人才的需求。職業教育院校需要根據企業運行特點,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種授課方式,面向企業在職員工開展入職培訓、專業技術培訓和數字化能力提升培訓。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學生將需要學習大量的數字化職業技能,而教育本身也將大量采用信息化技術,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提供高效的職業教育。
總的來看,完成“專項培養計劃”提出的四項重點任務,離不開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支持。而后者的實現,不僅需要學校和主管機關參與,也需要相關企業貢獻主觀能動性。從部分企業最新動向中,我們也能一窺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02
職業教育“水大魚大”,信息化升級大有可為
我國擁有龐大的職業教育規模,教育部數據顯示,中國共有職業學校1.12萬所,在校生超過2915萬人。艾瑞咨詢預計,到2023年,我國職業資格考試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兩個細分領域的市場規模將增至3671億,復合增長率高達15.3%。另據德勤研究預計,到2023年中國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將突破9000億元,在線教育市場滲透率將進一步快速擴大。
受設備更新改造貸款消息提振,職業教育信息化概念也大為活躍。此前,我國教育信息化重點投資建設領域為小初高階段學校,設備普及率較高,現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及實訓教育成為了下一個教育信息化風口,不容相關企業錯過。
尚德機構早在2014年便實現職業教育線上化轉型,2018年在紐交所上市。成立至今,尚德機構推出了直播、錄播、AI估分系統、在線題庫、智能備課系統等應用,學員學習和老師備課效率均獲得提升。作為最早投入在線職業教育的企業之一,尚德機構目前專注于成人職業與學歷類考試、技能培訓等在線職業教育業務,為學員提供490種科目、超過10萬節課程,累計服務全國上百萬學員。2022年二季度,尚德機構實現營收5.55億元;凈利潤達1.1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18.9%,連續五個季度實現盈利。尚德機構近來優異的表現說明,職業教育信息化未來有著廣闊空間。
除教學過程外,職業教育的實踐過程也存在信息化需求,云計算在其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2022年11月,阿里云發布了面向數字經濟新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需求的“數字實踐平臺”。該平臺基于企業數字經濟相關的崗位技能要求,通過AR/VR、模擬仿真、云原生等前沿技術,結合線下的實物操作,輔助基于知識圖譜的過程評價,將學生的能力模型客觀、完整地呈現出來。目前,“數字實踐平臺”已服務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工業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西交利物浦大學、淄博職業學院、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等近百所院校。
關于職業教育信息化的意義,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陳麗娟表示,“在職業教育發展上,需要適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我國經濟產業結構、人才需求結構升級的需求。無論是科研人才培養或產業人才培養,都需要以智能技術驅動數字實踐和教學創新”。
利用信息化技術優化教育體驗同樣備受關注。作為實時互動API平臺專業服務商的聲網,已在職業教育信息化領域搶占一席之地。聲網職業教育負責人邰倫裕指出,線上直播互動將成為職業教育機構進軍紅海的核心破局點。
線上直播互動玩法雖然能夠有效幫助職業教育機構提升運營效率。然而,職教機構線上直播場景非常復雜,對于直播的流暢度、高畫質、穩定性都有較高要求。同時,職教機構普遍還有內容加密、防盜錄、進行多樣化鑒權等版權保護需求。
針對上述痛點,聲網提出了線上直播互動解決方案,用一套SDK就能滿足不同職教場景不同延遲等級的音視頻服務,幫助機構提高線上化直播互動效率和體驗。據反饋,聲網提供的解決方案幫客戶降低了66.7%以上卡頓率,提升了學員線上互動學習體驗和在線時長,進一步提升了25%以上的學員轉化。
上述三家代表企業從不同維度展示了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首先,在線教育等信息化手段將會更大規模地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內,越來越多課程將采用線上授課,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也將更多地由人工智能等技術參與;其次,如何使在線職業教育體驗更好、更安全成了另一個競爭方向;最后,職業教育的實踐過程同樣會迎來信息化,云平臺服務、虛擬現實技術將讓仿真訓練更加普遍。隨著仿真訓練的大規模使用,學生的實踐過程將更加安全便捷。
此次“專項培訓計劃”的出臺對于相關企業是一大利好。為實現“專項培養計劃”的目標,需要大量采用校企聯合培養、雙師教育等模式,這些教育模式需要整合多方資源,擺脫時空限制,為提供相關產品與服務的教育信息化企業創造了發展機遇;同時,職業培訓實踐也將更多采用基于云服務的實踐平臺,云計算相關企業也獲得了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