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數字經濟(什么是數字經濟?專家這樣回答)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正在開啟,人類正站在數字經濟的“門口”。那么,什么是數字經濟?
一、數字經濟的概念
數字經濟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在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一種新經濟形態。其主要特征是:數據是重要生產要素,網絡是重要載體,信息技術應用是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數字經濟的概念及其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探索期。數字經濟概念源于互聯網商用及發展,主要用于指稱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新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與電子交易。同時,學界也展開了概念探討。第二階段,拓展期。政府政策開始助力數字經濟,概念內涵擴展。標志性事件:英國發布《數字英國》計劃,“數字化”首次出現在國家頂層設計中。第三階段,成型期。作為新經濟業態被廣泛認知,成為國家戰略。數字經濟已成為各國戰略部署的重要一環,數字化轉型、數據要素市場構建、數字治理、數據安全成為重點主題。在這一階段,G20杭州峰會通過的《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給出了目前公認的數字經濟的定義。
數字經濟在我國的基本共識。數字經濟已經在黨和政府的文件中頻頻出現,比如:“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涉及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字政府等概念。國家統計局曾發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對數字經濟做了一個基本界定。它把數字經濟分為兩部分,一是數字產業化,也就是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包括數字產品制造、數字產品服務、數字技術應用、數字要素驅動。另一是產業數字化,也就是數字化效率提升。
二、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2017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并強調,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進行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于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利于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態勢良好。2017年12月,麥肯錫“中國數字經濟報告”顯示,中國電子商務等數字化應用和信息技術創業投資方面發展迅速,已經進入世界領先行列。2019年9月4日,聯合國《2019年數字經濟報告》指出,數字經濟的經濟地理沒有顯示出傳統的南北鴻溝,一直由美國和中國共同領導。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增速全球第一。預計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突破60萬億元,GDP占比超過50%。
我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社會經濟數字化轉型。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建設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是新時代的必然選擇,其途徑是加快推進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其中,重點是制造業的轉型發展。這就是說,數字化轉型將從消費和服務領域向制造業領域深度推進,而且在“十四五”時期將加快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目前來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總體良好,但也存在一定問題。比如: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相較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發展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還不夠,三大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在理念塑造、核心技術和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國際化事業與人才、對“雙碳”貢獻等方面存在短板。
三、對數字經濟的認識
數字經濟的內涵、外延及特征,我比較認同G20杭州峰會給出的定義。通俗來講,數字經濟就是數字產業化加產業數字化。從外延上看,經濟發展離不開社會發展,社會的數字化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土壤,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治理體系建設等構成了數字經濟發展的環境。同時,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傳統物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奠定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
其特征主要有:第一,信息化引領。信息技術深度深入各個行業,促成其數字化并積累大量數據資源,進而通過網絡平臺實現共享和匯聚,通過挖掘數據、萃取知識和凝練智慧,又使行業變得更加智能。
第二,開放化融合。通過數據的開放、共享與流動,促進組織內部各部門間、價值鏈上各企業間甚至跨價值鏈、跨行業的不同組織間,開展大規模協作和跨界融合,實現價值鏈的優化和重組。
第三,泛在化普惠。無處不在的信息基礎設施、按需服務的云模式和各種商貿、金融等服務平臺降低了參與經濟活動的門檻,使得數字經濟出現“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普惠格局。
數字經濟是一種三層結構的經濟形態。我們看,農業經濟是單層結構,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經濟,社會分工不明顯,行業間相對獨立。工業經濟是兩層結構,第一層是裝備制造產業,第二層是工業化的各行各業,其中第一層為第二層提供能源動力和行業制造裝備。數字經濟是三層結構,第一層是信息技術及其裝備產業,第二層是深度信息化的各行各業(包括工業、農業),第三層是跨行業數據融合應用的數據增值產業。其中第一層為第二層提供計算力、核心ICT裝備,第二層為第三層提供行業數據資源。這三層可以歸納為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其中第一、第三層為數字產業化,第二層為產業數字化。
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各業態將圍繞信息化主線深度協作、融合,完成自身轉型、提升變革,并不斷催生新業態,也使一些傳統業態走向消亡。因此,“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將是各行業、企業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選擇。同時,數字化轉型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考察過去社會經濟發展的周期律來看,轉型階段將可能長達數十年。相對于工業革命的二百多年時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社會經濟“革命”,在廣度、深度和速度上都將是空前的,將會遠遠超出我們從工業社會獲得的常識和認知、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數字化轉型是一場根本性變革,它帶來的是一次范式變遷。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信息技術的角色由作為傳統行業提質增效的工具、助手轉變成主導和引領,對傳統行業造成顛覆性影響。發展的關鍵是,通過思想解放、理念轉換,實現范式變遷。數據成為生產要素將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之一。那么,數據與其他生產要素有何不同?從本體論視角,數據本身蘊含很多信息、知識、規律等;從方法論視角,數字化實現對傳統生產要素的賦值、賦能,數據成為其他生產要素的數字空間“孿生”。數據要素的特征,包括獲得的非競爭性、使用的非排他性、價值的非耗竭性、源頭的非稀缺性。
當前,對數字經濟存在一些認識誤區。比如:將數字經濟窄化為互聯網經濟、將數字經濟等同于“虛擬經濟”;研究中,經常出現用工業經濟的概念和術語來詮釋數字經濟的現象。如果說數字經濟是一場顛覆性革命,那在傳統工業思維下還能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嗎?在認識新事物初期,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慣性使然,也是必要的階段。隨著認識的深化,我們有必要跨出既有模式,嘗試構建全新模式。這里只能提出問題,給不出答案。也許認真考察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時出現的現象、議題和變化,可以對我們認識數字經濟帶來更多啟示。
(主講: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梅宏,根據《發展之策:“五子”聯動,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講稿摘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