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賬戶被永久封號(兩萬五千個賬戶被封,美國用實力證明:比特幣就是一場騙局)
前言:
比特幣在中國是不被承認的!本文從比特幣的底層邏輯上揭示比特幣根本不是一種安全的加密貨幣,并且文中所用來例證的事件報道也都是權威媒體發布的新聞。
2022年3月8日,美國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base的首席法律官保羅·格雷瓦在社交媒體上發文:
“ 今天,Coinbase 阻止了超過 25000 個與我們認為從事非法活動的俄羅斯個人或實體有關的地址,其中許多是我們通過自己的主動調查發現的。我們與美國政府分享了這些信息,以進一步支持制裁執法。”
這段話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為了制裁俄羅斯,封了兩萬五千多個俄羅斯用戶的比特幣錢包。
估計很多比特幣的信徒們都難以接受,一直以來都以去中心化,避險為宣傳口號的比特幣。怎么在小小的美國制裁面前,就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呢?
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世紀騙局比特幣。
虛擬世界的中本聰與ta的比特幣
提到比特幣那肯定就繞不開中本聰。
2008年這位自稱是日裔的美國人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
不過這位名叫“中本聰”的人,現實生活是否真的存在,至今仍舊是個迷。
甚至在前段時間,特斯拉的掌門人埃隆·馬斯克還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中本聰的英文名字Satoshi Nakamoto。其實就是韓國的三星、日本的東芝、日本的中道、美國的摩托羅拉等幾家公司名字的拆解組合。
但是,這卻并不影響比特幣的信徒們對比特幣的狂熱。
在中本聰的設計規則里面,比特幣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底層基礎。區塊鏈就是一個又一個區塊組成的鏈條,也是被看做是保證比特幣安全的基礎。
那么,在這套規則里面,區塊鏈是如何保證比特幣的安全的呢?
比如說張三有一臺電腦,然后這臺電腦在凌晨一點產出了一個比特幣,此時張三的這臺電腦就可以看做是一個區塊。接著李四的手機在凌晨兩點的時候也產出了一個比特幣,那李四的手機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區塊。
而這時候,張三的電腦和李四的手機這兩個節點就會通過網絡連接起來形成鏈條,并同時記錄一件事情:張三在凌晨一點獲得了一個比特幣,李四在凌晨兩點獲得了一個比特幣。
同理,隨著后來王五,趙六等更多人加入進來。每一筆比特幣的交易都會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在所有人那里被記錄一遍。這些人的手機、電腦等設備也為整個區塊鏈系統提供儲存空間和算力支持。
這樣一來,由于不同人手里都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比特幣交易信息。只要有一個人的設備是正常工作的,那整條區塊鏈就是安全的。
理論上來說,參與的人越多,這套系統也就越安全。
因為在這樣的規則下,如果想要修改區塊鏈中的信息,并讓它成為現實,就必須要經過一半以上的人同意。
比如說,全中國有14億人都用這個系統,你想要篡改其中的信息,就需要超過7億人都同意你的要求。這個難度絲毫不亞于特朗普連任五屆美國總統,因此想要篡改區塊鏈的信息也是極其困難的。
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我們的每一筆交易都會被銀行后臺記錄下來。銀行就可以看做是一個給所有人做賬本的記錄中心,當我們對某些交易存在質疑時,都會選擇以銀行的記錄為準。
但是在區塊鏈體系里,由于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套完整的交易記錄賬本,只要輸入密碼,交易發生后就會被認定為是有效的。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一個中心機構再去記錄交易了,這就是去中心化。
你也可以理解為,在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比特幣體系里,每個人都是中心機構。
而在中本聰設計的規則之下,比特幣的上限數量就是2100萬個,并且越往后找到比特幣的成本也就越高。
理論上來說,當整個系統中第2100萬個比特幣產生的時候,就不會有比特幣被找出來。并且,目前世界范圍內確實也沒有公開承認有計算機能破解這套系統。
這種去中心化以及數據難以篡改的特點,就是比特幣信徒們狂熱的根本原因。
比特幣騙局揭秘
前邊我們已經說了,比特幣之所以會被一些人吹捧是最安全的貨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區塊鏈上的信息很難被篡改。
但是,請大家注意,很難被篡改并不代表不會被篡改。這就好比是特朗普連任五屆美國總統這件事雖然很難,但是并不代表這事兒就一定不會發生。
然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于沒有一個中心機構為比特幣進行擔保,所以密碼的安全就是比特幣系統的關鍵。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在這套系統里是只認密碼不認人的。
比如說,張三在路上撿到了李四的銀行卡,而李四由于記性不好,把密碼寫在了銀行卡上。然后張三就按照銀行卡上的密碼取走了李四的錢。
這時候李四就可以通過銀行系統來證明張三是通過非法途徑拿到的這筆錢,就可以要求張三把錢還回去。如果張三不還錢,銀行就可以凍結張三的銀行賬戶,強制把他的錢還給李四。
但是,在比特幣的系統里,無論張三是用什么方法拿到了李四的比特幣賬戶密碼。只要輸入了密碼,就可以把錢從李四的賬戶上轉到張三的賬戶上。
然后由于沒有一個像銀行這樣的中心機構為這件事擔保,即使把張三抓起來,只要張三不說密碼,哪怕能夠證明張三是通過違法途徑拿到了李四的密碼。李四也沒有辦法拿回屬于自己的錢。
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比特幣的密碼強度需要運算一百萬年才能夠破譯。
這個數字乍一看給人感覺是很安全的,但是這其實只不過是按照當前的計算機的算力水平得出的一個結論,而沒有把算力的快速膨脹考慮進去。
我們回想一下,在一百年前,沒有計算機的時候,我們就是用算盤來進行計算。那時候用算盤算一百萬年的事情,放到現在用不了幾分鐘就計算完了。
因此,不管是一百萬年也好,一千萬年也罷。只要計算機的算力水平是在摩爾定律下呈現指數級增長的,那比特幣的密碼體系就一定會被破解。
這里順便科普一下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是英特爾的名譽董事長摩爾戈登,經過長期經驗觀察總結出來的一個經驗之談,并不是一個科學準則。總結起來說就是,芯片上所能夠集成的電路數目,每隔十八個月就會翻一倍。
簡單來說就是你現在用一百塊錢買了一臺電腦,那么在兩年后用一百塊錢能夠買到的電腦的性能就是現在的電腦性能的兩倍。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現在會看到一些手機廠商發布的手機,會在一年后就開始降價處理的原因。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就會說了:如果計算機的算力水平不是按照摩爾定律呈現指數級增長,那比特幣就是安全的。畢竟,摩爾定律只是經驗之談,而不是必然會發生的科學定律。
確實,根據目前的一些情況來看,芯片上所能夠容納的晶體管的數量翻倍的時間,已經慢慢開始超過24個月了。也就是說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計算機的算力水平很可能會遇到瓶頸,并不會像過去幾十年那樣呈現指數級增長。
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比特幣就是安全的。因為能夠保證比特幣系統成立的前提就是摩爾定律成立,甚至技術的更新迭代要更快才行。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比特幣是需要這個體系中的所有節點都記錄每筆交易的,然后才能夠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保證整個系統的安全。這樣一來,如果摩爾定律不成立,系統的安全性就更加無法保證。
我們假設現在這個系統里有100個人,每個人手里都有一個日記本。當系統中每發生一次交易時,所有人的日記本上都需要記錄一次。
你會發現,隨著不同人之間的交易發生,日記本上要記錄的交易也就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必須盡快使用有更多紙的日記本,以便記錄越來越多交易信息。
如果說摩爾定律不成立,也就意味著你手里的日記本沒有辦法增加更多的紙來記錄以后系統中的交易信息。那么對于接下來系統中發生的交易,你就沒有辦法判斷真假。
看到這里,可能又有人會說了。不是說只要系統中有一個人的設備是正常的,那就是安全的嗎?話是這么說沒錯。
但是如果100個人中,真的就那么三五個人的賬本是可以進行記錄的,大家都以他們記錄的信息為準,那這三五個人其實也就是這個系統的中心,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就更加無從談起。
但是,這個由三五個人組成的中心跟現在世界銀行體系又有本質不同。因為你的錢如果存在銀行丟失了,那銀行是需要賠償你損失的,但是,如果你的錢在這個比特幣系統里丟失了,那只能是你自己承擔損失。
所以說,總結來說就是:當摩爾定律成立時,由于計算機水平的飛速迭代,比特幣的密碼系統會被破解,然后比特幣也就不再安全。
當摩爾定律不成立時,由于計算機的算力水平無法有效提升,系統中越來越多的交易信息就沒有辦法被每個人記錄,比特幣就無法做到去中心化,其安全性就更加沒有辦法保障。
比特幣的末日狂歡
2021年5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比特幣就是一場赤裸裸的龐氏騙局。”
2021年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通知:表示比特幣不具有法償性,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并明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屬于非法金融活動。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比特幣自誕生之日起,在所參與的各類經濟活動中。除了金融市場上的炒作外,剩下的更多都是涉及違法犯罪的活動。
比如在2021年6月9日,全球最大的肉類供應商JBS的網站因為遭受黑客攻擊,被迫向對方支付了價值一千一百萬美元的比特幣贖金。
2021年6月7日,美國聯邦調查局竟然追回了Colonial公司被黑客勒索的比特幣。在比特幣的設計邏輯上,這種事情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這件事也導致比特幣的信用崩塌。但是,至今美國聯邦調查局都沒有公布是如何破解黑客的比特幣錢包密碼的。
以上各種新聞報道,其實都在表明一件事:比特幣就是一個披著高科技外衣的龐氏騙局。
比特幣不僅不能成為交易貨幣,并且自身所宣傳的以去中心化為特點的安全性也無法得到保障。現在幣圈兒的狂歡,只不過是和其他龐氏騙局一樣,是為了忽悠更多的人入場,以便維持末日崩塌前的盛宴而已。正如多年前的麥道夫騙局一樣,即使持續了二十年,仍舊會在潮水褪去后被大眾看清真相。
只是真的到了那繁華落盡之時,在世人看不到的地方,必然會有少數人的歡聲笑語以及多數人的無限悲涼。
好了,本期內容就到這里,歡迎大家點贊評論,我們下期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