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區塊鏈(模塊化區塊鏈 Celestia 能否走出新公鏈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老路)
模塊化公鏈 Celestia 的聯合創始人 Mustafa Al-Bassa 先前曾公開表示,加密貨幣產業現今已陷入了難以抽離的無限循環。
「即便每一個周期都有新的 L1 平臺誕生,并聲稱要解決前一個周期的 L1 存在的問題,但它們實際上只是以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為代價,提供低廉的交易用途,并復制一個又一個山寨 DeFi 或是 NFT。」
最后他的結論是 Celestia 能夠打破這種無止盡的循環。
Celestia 介紹與優勢
區塊鏈逐漸出現了模塊化的趨勢。
例如許多主攻 rollup 賽道的項目是讓 rollup 進行執行,然后讓以太坊負責 DA、共識和結算,從而減輕以太坊的負擔。
目前最被認可的區塊鏈技術是以太坊和 Cosmos,Celestia 是結合了二者的技術重點,以 Cosmos 的 zones 與 rollup 為中心,并將共享安全性的以太坊結合起來,使用 Celestia 作為數據可用性層,讓所有交易的歷史紀錄都存于 Celestia 的區塊中。
Celestia 采用的模塊化架構,會先將區塊鏈解耦為數據、共識和執行,也就是說,執行層在區塊鏈之上,dApp 開發者在搞定執行層的基礎上,還能享有更完整地安全性和可擴展性。
并且 Celestia 的模塊化能讓節點用很小的樣本驗證一個區塊,同時可以使用等級不高的硬件設備充當節點,如家用電腦與手機等。
Celestia 技術優勢
Celestia 接收到來自 rollup 打包的交易,并通過共識協議 Tendermint 以主動排序交易。
Celestia 技術原理的優勢在于,不需要每個人都執行所有交易,節點可以自由執行與其 dapp 相關的交易。例如,游戲的節點不必執行與 DeFi 相關的交易。
而且 Celestia 也有極強的可擴展性,它的可用性規則由資源有限的輕節點自動執行,通過數據可用性采樣 (Data Availability Sampling,DAS) 來完成,也就是說, 輕節點只需下載和驗證區塊頭。
但輕節點帶來的問題則是,作惡節點發布區塊并隱藏無效交易時,輕節點無法做出判斷。但數據可用性采樣(DAS)加入一定的校驗機制,讓各個數據段之間產生關聯,即使數據丟失,只要所有輕節點采樣到的數據達到一定比例,就能把完整數據計算出來。
所以參與數據采樣的輕節點越多,網絡越安全,也支持區塊空間的適當增加,整體達到擴容的效果。當然,這些采樣節點的數量最終會與用戶需求有關,Celestia 可以隨著用戶需求的增長提供低廉而穩定的費用。
團隊
Celestia 團隊由許多區塊鏈擴容領域學者、研究人員和工程師所組成。
CEO Mustafa 畢業于倫敦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主攻區塊鏈擴容領域,甚至還是欺詐證明的發明者,曾于 2018 年與 Vitalik 發表論文《欺詐與數據可用性證明》。他曾創立了區塊鏈擴容平臺 Chainspace,后來被 Meta 所收購。
CTO Ismail 曾在 Tendermint(Cosmos 母公司)、Interchain Foundation、Google 等公司擔任軟件工程師,有著豐富的區塊鏈技術經驗。
COO Nick 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碩士學位,此前曾是公鏈 Harmony 的聯合創始人。
CRO John 畢業于多倫多大學計算機工程的博士,曾擔任 ConsenSys 的研究員和工程師,后來聯合創立了 Optimistic Rollup 解決方案 Fuel Labs。
近期發展
Celestia 讓開發者可以選擇自己的執行環境,如 Solana VM 和 EVM,團隊還為模塊化建設者提供了一系列的獎學金。在最近的融資公告中列出了三個區塊鏈項目作為其數據可用性層的用戶:Eclipse、Constellation、Dymension。
Celestia 為「模塊化研究員隊列」的 26 名成員提供每月 3000 美元資助,為期三個月。
目前 Celestia 仍處于開發的早期階段,開發團隊在 2021 年發布了一個 MVP 通知,并于 2021 年 11 月啟動了開發測試網,今年團隊也表示,2022 年更為重要,因為 Celestia 已經啟動了測試網并逐步構建主網。
點評
目前的 rollups 是將區塊頭發布在以太坊上,ZK 證明在鏈上執行,因此它們的狀態全由以太坊上的一系列智能合約決定。
Celestia 上的 rollups 的運作模式則完全不同,它對其存儲的數據沒有任何回饋,并將所有解釋權和執行權留給 rollups,這些 rollups 就像是目前大多數 L1 區塊鏈那樣運行。
因此,Celestia 上的 rollups 本質上是擁有自己主權的區塊鏈,且首次為 rollups 帶來了分叉的能力,而無需擔心安全性減弱。
多鏈和模塊化的發展必然是大勢所趨,但并不是所有的應用都適合模塊化的組件,若能在市場上達到一定運營規模并將運算性能提升而帶來產品體驗的狀態,才是模塊化發展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