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這個詞的由來(元宇宙這個詞的由來——讓人汗顏)
元宇宙的英文名稱是Metaverse,由兩個詞組合而成,分別是:meta和verse。
我們先看meta的翻譯
然后再看verse的翻譯
這兩個詞組合到一起怎么就成了元宇宙了,完全不能理解啊,這不會是小札拍腦袋想出來的吧。
為了給小扎洗白,同時讓這篇文章得以延續,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并挑選出了下面這部分比較權威的解釋。
Metaverse這個詞可以溯源至美國科幻作家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創作并于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該書在2009年由郭澤翻譯為中文并出版,2018年再版,兩版中Metaverse均被譯為“超元域”。后來業界則更傾向于“元宇宙”的譯法。
古希臘時期,Meta一般表示“追隨、在某物后邊”的意思,有了這個知識做鋪墊,《圣斗士》其實也可以叫做《Meta雅典娜》。
安德羅尼柯(Andronicos Rhodios)在整理亞里士多德的殘篇時,將研究自然現象運動變化的著作編纂為《物理學》(ta physika),把討論抽象范疇的文章另作一冊并編在《物理學》之后,名為《物理學以后諸篇》(ta meta ta physika)(看來整理的工作比較辛苦,安德羅尼柯用上了中文國罵)。此時的meta還只具有文本編纂先后次序的意味。中世紀的經院學者們創造性地用拉丁文將《物理學以后諸篇》譯作metaphysica,并把該文本的研究對象指認為高于物理學的“第一哲學”。meta由此有了“是……之始源”等表明邏輯層次關系的含義。現代英語則主要繼承了meta拉丁文的詞意,并將其運用于各門學科的反思當中。20世紀下半葉以來,為了表明自己學術研究的與眾不同,大家爭先恐后地發表各種“元”字輩的論點,例如:元語言(metalanguage)、元歷史(metahistory)等。
universe來源于拉丁語詞匯uniuersum,并不是uni和verse的簡單組合。該詞由前綴uni/unus與詞根vertere/versus組成。unus意指“一、唯一、獨一無二”,而在基督神學語境下意即指上帝。versus意指“相對,轉向”。universe總體上代表“向著唯一者旋轉”的神創論宇宙觀:上帝造出了宇宙,宇宙是回到上帝的路途。
至此,Meta和Verse這兩個詞所代表的意思我們差不多已經弄清楚了,但是它們組合起來為什么被稱作“元宇宙”,而不是叫作“源宇宙”,或者“原神”,或者……
其實翻譯社的學者們是非常嚴謹的,我們要相信專業的力量,為了給自己洗白,同時讓這篇文章延續下去,于是我又翻出了如下解釋:
漢語學界初期對meta的接受,是希臘文與拉丁文兩種詞意交織的結果。1881年,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依據《易經》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將metaphysis譯作“形而上學”。可見,該詞在他心目中是超越形體而探求“道”的究極學問,meta有指向究極的意味。后來大量中國留日學者回國,該譯法慢慢流行開來。不過,20世紀初嚴復翻譯《穆勒名學》時曾提出,metaphysis西文原意為“出形氣學”。meta僅有“超出某物范圍”的意味,未必指向究極。目前,國內通行的譯法為“形而上學”,與此相應的meta也更傾向于表示邏輯上的始源關系。
而“形而上學”+“源頭”組合起來的的意境正對應了中文字:元。
《爾雅·釋詁》:元,始也。
《公羊傳》注:變一為元。元者,氣也。
同時“宇宙”這個詞更加的包羅萬象,細到微觀粒子,大到星系,虛無至一切時空,人類能探知的領域,不能探知的領域……無所不含;至此,Metaverse的中文翻譯元宇宙便確定并流傳開來。雖然筆者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一頭霧水,但是通過一番研究之后,發現:頭也不疼了,脖子也不難受了,一口氣能坐電梯上五樓。
夜晚,當我們抬頭仰望燦爛的星海,三個問題接踵而至:Who am I, where have I been, and where am I going?
元宇宙要走向何方,沒人知道。目前而言,大家只不過憑著自己的理解和手頭上的資源,打著元宇宙的旗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21年10月28日,來自中國的女婿,Facebook首席執行官小馬哥(馬克·扎克伯格)在Facebook Connect大會上宣布,Facebook將更名為“Meta”,來源于“元宇宙”(Metaverse),從此開啟了敗家之路,Meta的logo為莫比烏斯環,這個經過設計的莫比烏斯環看起來像一副VR眼鏡,又或像是……(滴滴)
對于莫比烏斯環想必大家都不太陌生,但是為了湊篇幅,這里還是要強行解釋一下。
這個就是傳說中的莫比烏斯帶,又叫莫比烏斯環,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見過相似的設計比如:
(設計師的事兒,能叫抄嗎,叫借鑒,借鑒一下而已)
莫比烏斯環讓我們作為一個三維空間的生物,意識到了一維空間生物的悲哀,他們無法認知到世界不止一個面。
就如同下面這個笑話:
青年問禪師,自己的女朋友有很多優點,但總有幾個缺點讓人非常討厭,有什么方法呢?
禪師淺笑著說,方法很簡單,但先要青年為自己找 一張只有正面沒有背面的紙回來。
青年略一沉吟,掏出一個莫比烏斯環。
從小扎的面對媒體的表現來看,他決心進入虛擬現實領域也不是一時興起,畢竟小扎帶領Facebook走過了許多年的風風雨雨,再稚嫩的小伙子也被打磨成老油條了。
我們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小扎為何一頭扎進了元宇宙
1,用戶,互聯網經歷了爆發式增長的十年,移動互聯網也高速增長了十年,現如今手機價格和網絡運營商的資費都已經下降到了一個讓人們不敢想象的程度。在國內,幾百塊錢的二手機就擁有著不錯的性能,在美國,相信情況不會相差太大,至少路邊的乞丐都能靠救濟金一個月買幾個手機,能夠挖掘的新用戶不多了;非洲還沒通網的部落應該還有一部分,但是相應的,轉化難度想必不小;總之Facebook一定長期存在著用戶低增長的情況,這種情況國內互聯網公司也正在面對。而且隨著年輕一代的崛起,Fackbook的第一批用戶逐漸老去,在美國年輕人眼中,Facebook是四五十歲的叔叔輩用的社交工具,他們根本不想用。有研究中心2018的一項研究就顯示,13 至 17 歲的青少年中只有 51% 使用 Facebook。
2,體驗,Facebook作為一家以應用軟件和內容為基礎實現盈利的公司顯然不能像蘋果一樣保持著很強的創新性,畢竟蘋果的拍照性能和單反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單這一點就可以擠很多年的牙膏了。
當下人們對于眼花繚亂的各種新功能是呈現倦怠趨勢的,對于大部分新功能的了解可能也就止步于更新說明,在各種同質化嚴重的新功能爆炸式增長的時代,人們不再對于浮于表面的新功能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感。Facebook早已觸碰到了互聯網應用的天花板,扎克伯格擁有著業內出類拔萃的產品設計師,體驗設計師,運營人員,技術人員,但是即使是這樣,也很難在現有的基礎上做出突破性的用戶體驗了。就如同現在人們看到米開朗基羅、貝尼尼創作的雕塑也會感慨萬千,因為在那個年代,這些人在雕塑領域的水平已經到達了天花板,這個天花板并不會隨著歷史的前進而抬高。
3,利潤,利潤的增長可以簡單分為消費次數的增長和單次消費額度的增長;基于上面的鋪墊,小扎發現了用戶數量的高增長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基于用戶量增長帶來的利潤增長看來是越來越無法期待了,而在產品功能和體驗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當前,增加單次消費額度比如某些服務的收費額度顯然也找不到合適的支撐,畢竟大家都很卷。自己的盤子就這么大,為什么不從別人的盤子里面搞點吃的,想必很多的美國企業家都這么想過,但是美國是一個有反壟斷法的國家,利用自己的市場支配地位去搶別人的飯碗顯然也是非常危險的,搞不好一紙文件下來公司就要面臨著被拆分的命運,與其干成了被拆出去,還不如剛開始就不干。
基于以上三點,相信小扎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掙扎后,覺得還是得找個靠譜的路子,于是Meta成立,并從兒子一躍成為老子,Facebook先來者居下,這一波操作著實讓人非常著迷。
與小扎的決心相對的是,meta在成立后一直令人擔憂,人們懷疑其宏大的構想是否能最終實現,畢竟誰也不知道現實宇宙是怎么來的,而小扎卻是要實打實的搞出一個虛擬的宇宙出來,唏噓之中不免感慨,我等互聯網基層人民也只能看著大佬們叱詫風云或者萬劫不復,時間不早了,本期先到這里,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