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覺得當一只狗也不錯(我給寵物當 老師 :與其說是調整狗,不如說是調整人)
封面圖
勸退你養寵物的或許不是錢,而是寵物的不良行為。
《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寵物不良行為已成為養寵人士的大多困擾,“養寵影響居家環境”、“寵物吠叫”、“寵物隨地大小便”、“寵物拆家,啃咬物品”等問題均榜上有名。
Icy也曾被自己狗狗咬人的問題所困擾。直到2013年,她成為了一名寵物行為調整師。
她發現,狗的不良行為并不是狗的問題,而是主人教育的問題。與其調整狗的行為,不如說她是在調整人的行為。
從業八年,她幫助眾多主人與狗狗“重歸于好”,在她的指導下,從“熊孩子”變成“乖孩子”的寵物不計其數,當然,她也見過不負責任的主人,可憐的狗狗,與無良的同行……
究竟什么是行為調整?哪些寵物需要行為調整?寵物飼養的正確方法是什么?
以下是Icy的講述。
對狗狗最大的尊重就是,把狗當狗看
我是一名寵物行為調整師,專門調整狗狗行為的 “ 老師 ” 。
在中國,有些不會改變寵物行為的訓練師,也稱自己為“寵物行為訓練師”。因為幾年前國內有人開始學寵物行為,改了“訓練師”的title。
但在國外的專業領域里,工種劃分非常清楚。比如狗狗如果有咬人的問題,訓練師是沒辦法幫你解決這個問題的,必須要找行為學家或者行為調整師去解決。
除了針對狗狗行為的調整師,也有針對貓咪行為的調整師。不過從原則上講,貓咪不像狗狗一樣,它們是半馴化動物。一般的貓咪調整師會從貓咪的生活環境上來調整,因為貓咪有問題,大多是人、環境與基因造成的,很難通過所謂的訓練去調整。
Icy與自己的“學生”邊牧
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主人解決、調整他們身上的問題與狗狗身上的問題。
狗狗的行為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犬種、外界環境以及相關的人為因素。狗狗的心理與三歲左右的小孩相仿,所以它們與主人的關系更像是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孩子依賴父母,父母要保護和監護孩子,但是大多數主人并沒有這樣的認知。
有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老爺爺老奶奶帶的狗都賊乖。因為他們沒有什么情緒,更不會用情緒去影響狗。而且他們時間多,每天帶狗出去遛彎的時間也好,跟狗互動的時間也好,所以狗狗跟老爺爺老奶奶在一起的滿足感,與上班族是完全不同的。
上班族養的狗狗會更容易出現問題行為,這種表現狀態和它們對人類的依戀有關,因為它們一些基本的需求沒辦法得到滿足。
與其說我們在調整狗,不如說是在調整人,因為有些問題根本就不是狗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大多數主人特別喜歡把狗“擬人化”,其實對狗狗最大的尊重和對狗狗最好的一個做法就是,把狗當狗看,如果把狗當人看你肯定覺得它不正常。
例如你的狗吃屎,直觀上你肯定無法接受,會想“怎么這種東西都要吃”。但是在狗的天性行為表格里面,本來就有這個行為——在覓食的過程中,會吃一些食草動物的便便,來幫助腸道消化。它們可以聞到便便里未消化的蛋白質,因此覺得便便就是蛋白質。
如果主人自己沒辦法接受狗狗的行為,那他們之間是會一直出現沖突的,所以我要去說服主人,讓主人明白她家狗的行為完全是一個正常的行為。如果主人要是非常不喜歡,那就可以去監管這些事情。
說到底狗狗散步途中為啥會吃到屎,不就是主人連牽繩都沒牽好嗎?不可能狗狗自己背著主人把繩子解開去吃屎吧?
寵物訓練就像一個學科,也會分派系
Icy與自己的狗狗小麥
我四歲的時候家里就養狗了,可以說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和狗狗在一起。
12歲生日那天,爸爸送了我一只狗,可后來這只狗出現了一些比較麻煩的狀況,它喜歡咬人。那時候我還小,90年代末也沒有所謂的行為訓練、行為調整,只有寵物醫生、獸醫,或者傳統部隊里面出來的“警犬訓練師”。當時他們給我的答復就是“狗沒得救了”,讓爸爸把狗送走或者安樂死。
這個事情在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顆種子,成為了我心里特別大的一個遺憾。我養了它,卻沒有在它出現問題的時候去幫助它、救它。
高中的時候,我和爸爸說想做獸醫,想做有關寵物相關的行業,但是他不同意。作為典型的中國式家長,我爸爸想我去學商務——那個年代他覺得最好的一個專業。
我沒辦法硬來,來到丹麥的一所大學讀了商務。
獨自在異國他鄉,真的很孤獨,那段時間我特別想家,就在丹麥買了一條拉布拉多。
養了一段時間我才知道,原來在丹麥,是有完整的保護動物的法律的,是有專門針對狗狗的法律的。他們對于寵物訓練與飼養的理念非常先進,比如在養小狗之前,政府會有puppy class或者幼犬班這樣免費的課程提供給主人。伴隨著小狗的成長,社區也會繼續提供免費的課程。
我沒想到在國外會需要主人帶著狗狗一起上課。例如國外的puppy class,就是訓練師教主人跟狗狗一些新的行為,教主人如何引導自己的狗狗。
因為之前我接觸到的就是養狗就要打、要罵,狗不乖你要打它讓它服你,要罵它讓它聽話,餓了要喂它吃狗糧,生病了要帶它看病,出問題了要送到傳統訓練師那兒去做寄養訓練。說是寄養訓練,其實更偏向于服從訓練,例如讓狗狗學會握手、上廁所、趴下。
而且我發現丹麥狗狗之間的互動與我們中國狗狗的互動不同。丹麥的狗狗社交并不是放開繩子讓狗狗在那里瘋跑,而是主人都牽著繩子,狗狗之間彼此間禮貌地問一問,然后一起去森林里面探索,各走各的。
這些發現一下子推翻了我養寵的固有觀念。
Icy在華東師范大學教學生如何在救助流浪狗時看狗狗的肢體語言
大學畢業后,我回國找了份工作,但卻一直沒什么興趣。我和我爸說,他要我做的我也做了,要我學的我也學了,接下來我想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那時候,只有國外的大學才有所謂的犬行為專業。這些專業對大學本科的要求是有限制的,例如一定要是學醫學類的、行為學類的、生物學類的或者獸醫類的。
所以我找了一些專門針對訓練師的機構,這些機構沒什么限制,只要有足夠的熱愛,那就可以參加。
一般訓練師的課程會從最基礎的東西開始培訓。
我的第一個訓練課是跟英國的一位老師學的,機構把老師請到國內,上了整整一個月,既有理論也有實操。理論課導師會和我們分享很多他在訓練上面碰過的事情,以及一些最基礎的訓練知識;實操課就是我們親自去帶狗,在操作過程中理解他在上課講的那些東西。
說白了,這一個月的時間,就是為了讓那些不是訓練師的人,短期內形成一些肌肉記憶,知道怎樣去做一些最基礎的操作,知道怎樣去看狗的狀態,知道如何去運用我們學到的一些理論知識。
訓練本身就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東西。我曾經學過一個dog dance的課程,會教你怎樣引導狗狗跳舞,但我覺得這沒什么用,而且對主人來說也很難——需要主人每個星期都帶著狗來上課,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輔導,然后把這些動作都練踏實了,再連貫起來。
我從來沒開展過這樣的課程,而且我一直都有一個原則——狗和主人雙方都開心,能愉快和諧地一起生活。如果要讓我去做一件對狗狗有傷害,來讓主人開心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但只有我去學這門課程,我才知道它的好與壞。
寵物訓練是有不同的學習方向與派別的。
我屬于做正向理念的訓練,即強化狗狗做對的行為,而不打壓狗狗的某個(錯誤)行為。但在正向理念這個大版塊的下面,也有不同的派別,有些注重的是狗的反饋,有些強調的是狗的狀態,有些在乎的是能否幫狗狗釋放壓力。
基本上國外的所有派別,我都了解過。如果想更好地幫助狗狗跟主人的話,我有義務去了解不同的課程,去謹慎地排查現在世界上有多少知識,有哪些是適合我去教主人和狗狗的。
當然,不同派系之間是有矛盾存在的,要看訓練師自己的取舍。
培訓之后,我們就可以去實習了。收費與否也看個人,你要是敢收,那也是可以的,只要有人愿意給你付錢。這個行業是沒有一個規定的,你覺得自己的能力或者科普出去的知識已經達到可以收費的階段了,那就可以收。
2013年,我一直都是以訓練師的身份免費給狗“看病”(做訓練)。直到2014年的夏天,我才開始收費,給主人和寵物一起上課。
當你養了一個不同的物種,至少要去了解這個物種的天性
Icy上課日常——教主人如何給狗狗做按摩
起初的課程大多是針對狗狗訓練的,一對一、一對多的班我都開過,也和其他訓練師合作過。好多主人會帶狗一起來上課,我們教他們一些基本的東西,例如當狗狗不在身邊的時候,如何叫它們就能回來,或者如何讓狗狗走在主人的身邊。
但是如果涉及到行為調整,只能一對一來上,因為每個狗狗的行為問題不一樣。
寵物的行為調整的時間往往取決于主人的配合程度以及狗狗行為已經爆發了多久。如果狗狗剛出現這樣的行為,主人很快就意識到,那行為問題可以很快得到解決。有些狗狗只需要一堂課就能被調整好,例如改變它周圍的環境,以及還給它一些玩具。
如果一只狗已經有四五年的時間,一見到別的狗就要叫,就要沖上去打架,那調整的時間肯定會長。我們一般是按課時收費,但攻擊人的狗往往收費會更高一點,因為當狗狗出現攻擊人的行為時,訓練師上課也有風險。
剛開始做的時候,由于中國沒有幼犬班,大多送來的狗狗都是有行為問題或者主人對它不是很滿意的成犬,它們會有一些暴沖、吠叫、或者繩子放掉了狗狗怎么叫都不回來的問題。
然而很多主人都認同“狗不乖就要打”的理念,當狗狗要做某個行為的時候,會用牽繩拽它或者嚇唬它制止它的行為。完全不考慮狗狗心理上能否承受這件事情。
大家不知道的是,狗狗對于恐懼以及親密關系是有很明確的認知的。如果用比較暴力的手段去對狗的話,那主人和狗狗之間根本沒有信任。這跟父母和孩子說“我打你是為你好”還不一樣,因為你沒辦法跟狗解釋,它們聽不懂,只會看你的行為——如果你打它,它會覺得你很可怕。
作為一個正向理念的訓練師,我希望人和狗之間相處的生活狀態也好,教狗的狀態也好,都是用比較積極正面的態度去引導。
當你養了一個不同的物種,至少要去了解這個物種的天性,衡量自己在生活中能否滿足它的天性。如果一條狗連最基本的需求都沒辦法被滿足,肯定會出問題的。
舉個例子,有些狗會有愛撲人的問題。是因為它們在激動的時候會想要靠近主人的臉,而大部分主人都會在狗狗撲跳的時候習慣性地觸碰它,這會讓狗狗錯以為自己的行為是得到接受與認可的,所以會越跳越兇。
正確的做法是——當狗狗撲向主人的時候,主人要躲避,向狗狗表示自己不互動。而抓住狗狗四腳落地的點去表揚它、獎勵它,這樣才能讓狗狗知道,你不喜歡它撲你。
影響狗狗的,往往是主人的情緒與狀態
Icy幫助外國主人調整狗狗的散步問題
剛開始做這一行的時候,客戶還不是很多。近幾年,90后崛起了,我們的客群越來越大。
當我開始不斷地給90后上課,我發現90后其實是特別愿意學習的一代人,他們特別愿意相信科學、相信知識,而且本身也愿意為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去付出努力與承擔后果。
我遇到過一位特別好的主人。一開始我能明顯感覺到她是不相信我的,找我也是因為沒辦法——她家狗的問題要是不解決,她都沒辦法出門。
狗狗的鼻子特別靈,可以聞到我們身體里是不是有癌細胞、腎上腺素是不是改變了、多巴胺是不是改變了,它們是能夠明確地感受到我們的情緒的。
這位主人出門的時候,會有一種焦慮的激素分泌出來,也會用肢體拉開狗與別人的距離,不斷在向狗傳達:“外面沒有好人,沒有好的東西”。狗狗自然就會感覺到:“如果外面的東西是好的,我的主人為什么要這樣呢?”
所以她家兩只性格完全不同的狗,會表現出截然相反的行為。勇敢的那只就覺得“我要保護主人,所有事情都應該我來管”,出門對所有東西吠叫;膽小的那只就覺得“外面太可怕了,我不要出去”。
后來我才知道這個主人童年有一些不太愉快的經歷。她的父母離婚后,爸爸就消失了,媽媽和后爸對她也不是特別好,這也導致她對人不是很信任,對人是有敵意的。所以她才會養狗,因為她覺得狗比較單純。
我知道這個情況后,就開始慢慢和她溝通。
一開始不能直接說狗狗是她影響的,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主人都沒辦法接受這種原因,會有一種逃避的心態在。所以我告訴她,牽狗的時候不要太緊張,不要拉動牽繩,先從這些技術方面調整。
等她開始向我展現真實的自己,至少沒那么排斥我了,我才會慢慢告訴她,其實主人的情緒和狀態也會影響狗狗。我和她說,我能感受她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是外面這些人沒什么好怕的,因為他們根本沒辦法傷害她。只要主人的行為改變,狗狗的行為也會跟著改變。
我給她的所有方案,她都會認認真真去做,哪怕自己本身的狀態不是特別好。
很多這樣的主人就讓我覺得自己做這份工作是有意義的。可能對于主人來說,我幫了他們很多,但對于我來說,是他們教會了我很多。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
因為我自己也是單親家庭,對童年有一些不美好的印象才會選擇這個工作。但是在我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不好的,也碰到過特別美好、狀態積極的主人,也碰到過特別有愛的主人夫婦。
被“磨”掉的正義感
在領養日推薦待領養狗狗的Icy
這份職業其實是個特別容易有挫敗的職業。因為做調整也好,行為評估也好,肯定是希望自己給出建議之后,狗能變好。
我以前總覺得,主人給我錢,我是去替他解決問題的,但現在我發現主人是從我這里買經驗和知識的,他不愿意做,我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遇到過一個主人來加我微信,說自己的狗愛咬人,但沒錢上課,希望我免費幫他,如果我不幫他,他就把狗安樂掉。
我去到他家,給他提供了一些比較輕松的方案。例如環境管理,完全不需要他去做什么,只需要把家里圍一圍,該管理的管理,該移除的移除就可以了。
我也和他說得很清楚。狗的行為就像人一樣,它是需要一個時間段的。如果它的行為已經出現了,并且延續了一段時間,那不是一次、兩次就能解決掉的。哪怕一個人,他一天到晚熬夜,想要改變這個習慣,也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到的。
可從他家離開后,他就不再和我探討關于狗狗的問題了。我去問他有沒有堅持方案,他也很敷衍:“做的,做的。”后來又說:“我哪有時間做啊,我每天在超市里那么忙。”
不知道他是把狗送走了還是安樂了,我再也沒在他的朋友圈里看過那只狗狗。
慢慢,我覺得這份工作把我原來特別有正義感的東西都“磨”掉了。
我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個博主自稱有10年正向訓練經驗,頂著很多看上去很厲害的title,卻用錯誤的知識點誤導主人。還在相關視頻里打著科普的名頭去打廣告,去賣課。
寵物行為調整師是一個面對生命的職業,這不像淘寶賣東西,出問題了還能七天無理由退貨。我們是要給主人上課的,人家主人帶著狗,這是牽扯到生命的。
往往主人信任你的時候,他是不用腦子“思考”的,遇到問題的時候更是容易病急亂投醫。我之前微博就收到過一個主人(的私信),狗都吐血了,不帶它去看病,發私信問我。我相信它可能把這張狗吐血的照片發給了每個寵物相關的博主,可我又不是獸醫。
而且這種東西是相互反噬的,當主人買課之前沒有搞清楚這個產品或者老師值不值得自己去花錢,被一些不靠譜的人騙了錢,就會覺得我們的行業有問題。
我們這一行,“德”是最重要的,雖然很土,但這是大實話。知識上面的東西,可以靠經驗積累,靠后天努力學習,但是沒有道德的話,根本不管對不對,就敢給主人“熱心”建議。
所以這個行業對自我的職業道德約束是很高的。確實現在這一行有些混亂,也沒什么準入門檻,但我覺得只是沒到時候,肯定會有相關政策出臺的,當我們這一行哪一天或者哪個機構出了很大事情的時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楊小彤、薇薇子,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