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綜研院報告:區塊鏈技術加速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7月19日,數“鏈”大灣區峰會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舉行,并發布《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提出,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破解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差異堅冰、支撐實體經濟跨越和賦能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可有力助推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報告中還詳細闡述了區塊鏈技術在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數字社會治理、數字政府建設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和應用案例。
區塊鏈技術彌合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差異鴻溝
峰會上,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談到,區塊鏈技術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具有較強的技術融合性和制度滲透性,是制度創新的基礎支撐。針對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重要特征,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大灣區的制度差異。
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大灣區融合(來源: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報告(2022)》)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國宏在發布報告時介紹稱,綜研院課題組研究發現,大灣區已有眾多機構前瞻性地布局了以區塊鏈為代表的眾多前沿科技,有效地開展了可信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國產開源創新生態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創新實踐,在區塊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中積累了諸多應用案例。
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對區塊鏈政策支持力度大,2021年區塊鏈相關政策達106部;全年有3282件與區塊鏈相關的發明專利申請,占全國總數的31%;大灣區區塊鏈創新創業活躍、應用場景豐富,“人才磁石”效應顯現。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成為眾多科技創新的試驗田,目前已有微眾銀行、騰訊、平安、華為等一批大灣區的優秀企業或機構前瞻性布局了以區塊鏈為代表的眾多前沿科技,卓有成效地開展了可信底層基礎設施建設、國產開源創新生態探索等一系列重大創新實踐。
對此,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杰在點評報告時稱,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區塊鏈應用成果已經十分豐富,區塊鏈備案項目數量位于全國前列、一批區塊鏈領先企業正在涌現,不僅能有效解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制度差異導致的人、貨、資金流通不暢,更助力數據要素的跨境、跨域使用。他認為區塊鏈等新技術應在大灣區積極開拓應用場景,并提倡具有領先技術的企業開放開源,營造良好生態。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數據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劉川意則表示,區塊鏈的一個作用是存證和溯源,不可篡改并可以溯源,這個功能決定了其可以是數字時代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為基礎設施,區塊鏈第一要開源,第二源代碼要做形式化的驗證。另外,區塊鏈應該要縱向打通,要有一些重要的應用反饋給這些基礎設施,從而加強基礎設施的不斷的迭代,讓這個基礎設施做得更加清晰。
區塊鏈技術將有效促進大灣區金融要素互聯互通
南都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灣區金融科技人才鏈”、微眾銀行金融機構間對賬平臺、粵澳跨境數據驗證平臺等一批項目正在實施,利用區塊鏈作為可信基礎設施作用,促進灣區重要數據要素的流通和利用,賦能社會治理創新變革。
對此,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在實踐分享環節指出,“區塊鏈,尤其是聯盟鏈,是技術領域公認的傳遞信任的機器。基于區塊鏈技術以及以個人為主導的分布式數據傳輸協議,可以有效促進數據要素的流動,助力大灣區一體化融合發展。”依托區塊鏈等前沿科技,在多元制度環境中依法合規安全地實現了可信數據流動或利用,提高了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效率和效益。
談及區塊鏈技術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建設中可推行落地的方向,劉國宏在會后的采訪中對南都記者表示,“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粵港澳的制度差異直觀體現就在于數據流動上,三地城市數據轉移和管理規則存在巨大差異,‘數據孤島’的問題尤為突顯。依據分布式、可追溯、不篡改的特性,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由數據權屬主體提出訴求,由專業服務機構依托哈希值比對,以驗證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及內容無篡改,真正把數據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的巨大價值釋放出來。”
“金融發展的本源在于信用,而信用形成需要交換信息、演化信任、積累信用。區塊鏈鏈上信息可以保證公開透明的優勢,恰恰對應了大灣區金融一體化發展的信任痛點問題。”劉國宏表示,“作為傳遞信任的機器,區塊鏈分布式賬本技術與可溯源、不可篡改等特性保障信息透明,降低交易執行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
據劉國宏介紹,當前區塊鏈金融服務的應用主要在金融征信服務、金融機構間鏈上對賬、區域性股權市場互聯互通、銀行跨境支付和電子錢包跨境匯款五大方面。如“珠三角征信鏈”的搭建正是以區塊鏈技術為保障,以“粵信融”征信平臺為依托,實現了跨區域、跨系統、多維度企業信用信息共享互通。目前,金融機構依托“珠三角征信鏈”平臺,累計授信5.23萬戶,金額達3233.48億元,成效顯著。
采寫:南都記者熊潤淼 實習生鐘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