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元宇宙 翻譯(咬文嚼字講“元宇宙”的中文翻譯)

元宇宙 翻譯(咬文嚼字講“元宇宙”的中文翻譯)

摘要:

...“元宇宙”只是一個由人類,具體來說是程序員們設計出來的一個虛擬世界,把這個虛擬世界翻譯成現實世界的“元”世界,趙汀陽認為是一種拔高和美化。...

...翻譯作為拔高和美化的手段,似乎是中國人自古都熱衷的,比如把“America”翻譯成“美國”。把“Deutschland”翻譯成德國。而“中國”的英文名“China”,不論是來自“秦”還是“瓷器”,都透露著一種隨意。...

...小狗、韭菜、草履蟲、彈珠,等等,指的都是只會做出應激反應的生物。一個刺激,一個動作。中間缺少理解,研究,反思和決定的過程。等回過神來,錯誤的動作已經做完,毛都被薅光了。...

正文:

今天打開了一個視頻,名字叫?趙汀陽:元宇宙與可能世界?,才看了5分鐘,我就來寫文了。因為這5分鐘的內容已經非常干了,我需要通過寫文來理解梳理我聽到的內容,否則我無法繼續聽下去。

2021年被稱為“元宇宙元年”。自從“Facebook”(臉書)改名為“Meta”,“元宇宙”這個概念火遍全世界。我自然也是樂此不疲地閱讀相關報道,好像小狗看到自己的主人,一邊搖尾巴,一邊流著哈喇子,往上沖。

但是趙汀陽在他演講中首先就指出,“元宇宙”這個中文翻譯是有問題的。

什么?!我為什么從來就沒有想過去考究一下這個翻譯?

“元宇宙”的英文原文是“metaverse”,由兩部分組成。“meta”和“verse”。

“verse”的意思是韻文,類似于中文的格律詩,有格式、版本的意思。例如“universe”指的是世界的唯一版本,就是宇宙。

而“meta”指的是在什么什么事情之外或之后。趙汀陽教授師認為這里取“什么之外”比較合適,就是在原本的世界之外的另一個世界,也就是把“metaverse”翻譯成“超世界”更貼切。

如果取“什么之后”的意思才會翻譯成“元宇宙”,比如最早的“metaphysics”, 是“physics”(物理學)的“元”學問。物理學是關于世間萬物的知識,而在世間萬物的知識背后,還有什么更深刻的問題,就叫形而上學,也就是哲學的起源。后來有類似的結構,比如元數學,元語言,諸如此類,都意味著一種更深入的層次。這個元的維度,會有一個元系統,對被分析的系統,作一個整體性質的一個解釋。那這樣的能力就屬于上帝級別的能力,所以趙汀陽教授認為“元宇宙”的翻譯是夸大其詞的,是屬于商業的炒作。

“元宇宙”只是一個由人類,具體說是程序員們設計出來的一個虛擬世界,把這個虛擬世界翻譯成現實世界的“元”世界,趙汀陽認為是一種拔高和美化。

如果把現實世界看作是神創造的,又把這個由人類創造的虛擬世界,看作是超越現實世界的。那就是把程序員們放到了超越神的位置上。就像哲學相對于物理學的超越。這個翻譯上面的拔高,如果不是趙教授指出來,我是完全沒有意識的。

在我看來,翻譯成“虛擬世界”,就挺合適的。但是“虛擬世界”,這個詞,顯然沒有“元宇宙”來得玄,來得好吸引投資。

翻譯作為拔高和美化的手段,似乎是中國人自古都熱衷的,比如把“America”翻譯成“美國”。把“Deutschland”翻譯成德國。而“中國”的英文名“China”,不論是來自“秦”還是“瓷器”,都透露著一種隨意。有時候一個民族,太有文化,也是有原罪啊。

“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一名。”古人早就提出了取個好名字的重要性。資本收割韭菜,也不是不花心思的,取個好名字是一切的開端。

聽了趙汀陽五分鐘的講座,就足以讓我反思半天。我才明白,自己一直是像小狗狗一樣地活著。

小狗、韭菜、草履蟲、彈珠,等等,指的都是只會做出應激反應的生物。一個刺激,一個動作。中間缺少理解,研究,反思和決定的過程。等回過神來,錯誤的動作已經做完,毛都被薅光了。

在被資本洗腦的時候,完全意識不到被洗腦了。還覺得有一種參與到大事件,參與到主流生活的激動感和安全感。對著資本在天空畫出的饕餮盛宴狂流哈喇子,然后乖乖掏出血汗錢,為自己的精神高潮買單。

希望在今天這篇文章以后,我能向趙汀陽這樣的學者學習,用批評的思維去看待一切的新鮮事物。只要是人創造的東西:產品也好,概念也好,都是可能為資本服務的。

真正的最重要的,我們生活離不開的元素,比如陽光、空氣、雨露和無條件的愛,恰恰是可以免費獲得的。

而那些昂貴的需求,往往不是必須的,是人為制造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作為中年人最應該努力去發展的能力。我會繼續努力。

點個關注再走吧![贊]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