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科技名詞術語(科技新術語的翻譯原則——以“元宇宙”為例)

科技名詞術語(科技新術語的翻譯原則——以“元宇宙”為例)

作為人類語言中詞匯的特殊類型,術語是傳播科學概念、定義和規律的基本要素。術語既表征專業領域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同時也滿足言語交際需要,參與話語構建。隨著學科的交叉融合和語言的發展變遷,術語系統也在不斷變化,這種情況增加了術語理解的難度。在交際過程中,由于術語交際者的知識背景、認知水平及其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等因素,術語交際的語境復雜性更加突顯。術語翻譯的本質是術語相關概念跨語傳播后的二次命名過程,譯者所面臨的交際困境更甚。21世紀初,西班牙術語學家卡布雷(M. T. Cabré)提出了“交際術語學理論”,強調術語研究的概念、語符與交際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對術語的跨語交際提供啟發。術語翻譯涉及術語的概念語境、語言語境和文化語境三方面的協調,其中概念語境是術語作為概念表征符號所特有的,而語言語境和文化語境的影響則體現了術語作為普通語詞的共有屬性。譯者既需要考察源術語的概念及其屬性,也需要考察目的語受眾的文化認知語境,努力生產出概念精確、可接受性強的術語譯語。

科技新術語與新技術共生,而關鍵術語的翻譯事關技術的推廣與普及。科技術語翻譯既要遵循翻譯學的普遍原則,同時也受其術語性特征的制約。在科學術語翻譯中,語用第一,語義和語形則次之。語用價值包括修辭值、語境值和文化值。強調術語翻譯的語用價值實現度,恰好與卡布雷的交際術語學理論契合。術語的交際維對應其語用價值,概念維對應其語義價值,語符維對應其語形價值,由此可得出科技術語翻譯應遵循的三大原則——交際性優先(語用)、概念性跟進(語義)、語符性添彩(語形)。在實際操作中,語用極似是指導思想,語義極似是操作抓手,即追求譯后術語與原術語之間語義的契合度,語形上追求形象性美學效果。基于該原則進行術語翻譯操作,常用的翻譯方法有多種,包括音譯(包括語音轉寫和擬聲音譯)、形譯、意譯等,可單獨使用,也可兩相結合。科技術語翻譯的操作步驟可分解如下四步,我們以當下火爆的Metaverse為例,通過推敲其漢譯途徑來說明這個過程。

溯其源:探尋發展脈絡和詞匯來源

科幻小說是高科技新詞的重要產地。1984年出版的《神經漫游者》是賽博朋克科幻類型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威廉·吉布森在書中預言了全球互聯網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并把網絡空間、虛擬現實、黑客攻擊的技術寫成了過去完成時。他還創造了很多新技術詞匯,如賽博空間、虛擬現實、圖靈警察,還有被電影《黑客帝國》拿來作片名的Matrix(母體、矩陣)等,很多詞都進入了現代英語詞典,成為科技新術語。

Metaverse也是科幻小說中創造的術語。1992年,美國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曾這樣描述Metaverse:“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它描繪了一個沉浸式共享空間,跨越不同平臺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交匯,這就是最早的“元宇宙”概念。此外,阿根廷作家、詩人博爾赫斯1949年出版的小說《阿萊夫》中也描繪了一個虛擬宇宙阿萊夫,它的直徑雖然只有兩三厘米,但整個宇宙空間都包含在其中。根據俄國物理學家弗里德曼1922年提出的膨脹宇宙理論(這個理論已經得到證實),過去存在一個時間點,宇宙處于一個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狀態,我們現在看到的萬事萬物,都處在同一個點上,我們稱之為“奇點”,宇宙在一次大爆炸中從奇點膨脹開來。比較Metaverse和阿萊夫,后者本質上更似元初宇宙——奇點,而Metaverse則是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運行的虛擬空間。

循其法:理清構詞法則和演變歷程

Metaverse是一個復合詞,由meta和verse組成,verse是“版本”之義。Meta源于希臘語,有兩個含義:在某種事物之外的另一片領域,超出(beyond);某種事物背后更為根本性的東西(after)。哲學家趙汀陽認為取meta的第一個義項,譯為“超世界”更符合事實。《雪崩》的譯者郭澤把Metaverse譯為“超元域”。但是,《雪崩》譯本出版十幾年后,“超元域”沒有流行開來,反而是“元宇宙”大火。

Metaverse為何譯為“元宇宙”?對照《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元”的五種釋義,并無與meta完全契合的義項。義項3“主要;根本”或可與meta的義項2模糊相似。我們身處真實世界之外的另一片虛擬世界,并不比真實世界更為本質,也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初始狀態,所以把Metaverse譯為“元宇宙”顯然是夸大了那個數字虛擬世界。我們推測,“元宇宙”或許是類比具有相同前綴的metalanguage(元語言)、metalogic(元邏輯)和相同詞干的universe(宇宙)得來。

譯其義:理清概念意義和學術意義

“元宇宙”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陳序提出元宇宙的三個衡量標準——身份系統、價值系統、沉浸式體驗技術。身份系統,即用戶在元宇宙里建立的數字身份,一個身份對應一個“數字人”。價值系統就是元宇宙的經濟系統和運行規則,包括用戶在其中如何創造價值、如何消費、如何交易等。所謂沉浸式體驗技術就是元宇宙里體驗的智能硬件技術。元宇宙里的“數字身份”,不是用戶為了社交、工作、游戲等目的去建立的一個賬戶,而是跟用戶的真實身份完全無關的另一個“人”:它獨立“生活”在元宇宙里,類似平行空間里的用戶。

目前,互聯網界對元宇宙概念已逐步產生一定的共識。業界普遍認為元宇宙應包括物質世界和虛擬世界,是一個在現實世界基礎上的持久穩定的實時虛擬空間。

定其形:轉換概念意義為恰當的譯語形態

確定術語的譯語形態必須觀照其理據性。術語名稱的理據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術語認知功能的實現,繼而影響到術語的交際性,決定一個術語的生命力。Metaverse無論是譯為“超世界”“超元域”還是“元宇宙”,都是意譯。對比“超元域”和“元宇宙”的發音感受和音響效果,顯然后者勝出。此外,元、宇、宙三字的文化內涵也更深刻。用“元+宇宙”的組合來翻譯Metaverse更像中華文化經典概念的重生。在中國古代,“宇”和“宙”都指的是人們居住房屋上小小的部件,后被引申為越來越大的“宇宙”概念,宇指代空間,宙指代時間。“宇宙”一詞連用,最早出自《莊子》:“旁日月,挾宇宙,為其吻合。”這里“宇宙”的意義已是標準的時空了。“元”也是非常有文化內涵的漢字,如元神、元氣、元初等。在漢字、漢文化體系里,“元、宇、宙”三個字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強大的生命力。“元宇宙”通過擴展現實(XR)、區塊鏈、云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手段使原本抽象的三個漢字具象化,這可能是它迅速傳播的文化驅動力。

“元宇宙”這種譯法已約定俗成,似無改動必要與可能。但是,大家應該清楚,這個“元宇宙”并非“更為本質的世界”,而是“另一個版本的世界——數字虛擬世界”。

從中華傳統文化內核中找靈感

術語翻譯的過程也是符號化過程,即譯者對感受到的源術語符號的本質特征進行解釋,并以目標術語符號再現其本質內涵的過程。術語概念一經翻譯便以目標語符號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個符號在譯語讀者思維中引起源術語本質特征的感知,能夠實現譯術語的話語建構,就完成了術語跨語交際的目的。

在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中華大地上,即使小到一個術語的翻譯,也應思考詞語背后的文化內涵。術語的翻譯可從中華傳統文化內核中尋找資源,從意蘊豐富的漢字里挖掘寶藏。例如,錢學森先生把virtual reality譯為“靈境”,一個“靈”字賦予原本冰冷的虛擬時空生命力和生機感,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發生學視角下的譯病研究”(19FYYB02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外國語與國際關系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顧俊玲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