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與未來(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及其前世今生與未來)
出品:放牛班的秘密花園
來源:Mashable
編譯:Sail2008
責任編輯:Sunnisky
網絡文化記者Michelle Santiago Cortés簡要梳理了元宇宙的前世今生,闡述了元宇宙的實質及其終極目標——存在感,并對未來進行了前瞻性展望。
不管它看起來有多新鮮,感覺上元宇宙(Metaverse)已經遍地開花。
Facebook(現在叫Meta)最近的品牌重塑和投資激起了人們對元宇宙的新一輪興趣。它出現在各種頭條新聞、企業新聞、流行文化、游戲平臺和社交媒體上。這個詞的火遍全球營造出一種即將到來的毀滅感,仿佛我們的現實生活隨時都可能被企業符號和付費互動所吞噬。過去一段時間《堡壘之夜》和Roblox的成功引發了對元宇宙概念的熱炒,但這個詞本身實際上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呢?
扎克伯格版本的元宇宙讓人聯想到一幅萬物虛擬的景象:你戴著Quest VR頭盔,以虛擬化身的身份參加工作會議,同時用手腕上的設備偷偷給朋友發短信。外出時,你將戴上具有增強現實功能的智能眼鏡,隨時記錄下你的所見所聞。你可以通過手機、電腦、可穿戴設備和耳機或它們的組合進入元宇宙,你將在這里工作、購物、鍛煉、社交、看電影和玩游戲。
但是這個術語在許多使它成為可能的技術出現之前早已存在。Meta這個前綴意為“在后面或超越”,它還有“更全面的”甚至“變革性的”等詞義。單詞的后半部分是-verse,源自單詞“universe”,描述一個特定球體、區域或一個虛構世界。總的來說,“元宇宙”一詞通常指的是一個虛擬世界,它位于物理世界之外,或者是物理世界的延伸。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1992年一部反烏托邦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中。在這本書中,元宇宙(Metaverse)是集中在一條超長“街道”上的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總和,人們使用護目鏡并接入終端,就能以虛擬化身進入這里。公共終端用戶的虛擬化身是模糊的黑白色,付費私人終端用戶的虛擬化身則是細節畢現的全彩色。
從那時起,“元宇宙”這個詞就被用來描述各種致力于創造一種更持久的虛擬現實舉措,這種虛擬現實將滲透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一直在嘗試創造沉浸式虛擬世界,電影和游戲業構建世界的偉大成就推動了這一追求。元宇宙被引用得最多的例子之一是2003年推出的虛擬現實電腦游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在這款游戲里你可以通過虛擬角色做任何事情,比如蓋房子或結婚。這是個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真實世界,沒有比這更真實的了。
電腦屏幕上的《第二人生》,2005年,來源:洛杉磯時報
到2006年,許多嚴肅的元宇宙愛好者聚到一起舉行了一次峰會。
那次峰會誕生了元宇宙路線圖,繪制了實現元宇宙的路徑。元宇宙路線圖將元宇宙(Metaverse)定義為“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和物理持久的虛擬空間的融合”。換句話說,它就像是利用增強現實在我們所知道的世界之外疊加的又一層世界。想想Snapchat濾鏡或讓你看到全尺寸動物3D模型的谷歌功能。
元宇宙路線圖闡釋說,“元宇宙不會是互聯網的全部,但和萬維網(Web)一樣,它將被許多人視為最重要的部分。”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看到好幾輪的元宇宙炒作,但今天的許多技術布道者堅持認為,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有了加速并實現它的技術、協議和基礎設施,他們稱其為繼移動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重大技術變革。
在整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Zoom視頻會議、社交網絡、加密技術、非同質化代幣(NFT)、在線購物、可穿戴技術、人工智能、5G技術之后,元宇宙提出一個宏大的問題:如果是這樣,未來會怎樣。他們說這是未來,未來不可避免,所以必須是美好的,對吧?
多數情況下,許多人都推崇元宇宙的優點,認為它是合乎邏輯的下一步變革,他們包括硅谷精英,未來主義者(元宇宙路線圖的提出者John Smart),以及各種在元宇宙成果中擁有經濟利益的參與者。扎克伯格肯定是其中之一,風險資本家和多產作家Matthew Ball也算一個,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更有用的元宇宙定義,并將很快出版一本相關書籍。
根據Ball的說法,元宇宙是一個“持久的、實時渲染的3D虛擬世界的擴展網絡。”Ball所認為的元宇宙應當能保持身份、物體、歷史和支付的連續性,能被無限多的人同時體驗,在這里每個人都將有自己的存在感。
元宇宙是一個用戶得以存在于其中的沉浸式虛擬現實,在這個持久的空間里,可以用區塊鏈技術來付錢購買帶給我們不同經歷的物品,比如從某款游戲里得到的羊毛衫。Ball的元宇宙在不斷擴展和學習。
扎克伯格在其元宇宙中的虛擬化身,圖片來源:彭博社
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很大程度上受到Ball的影響。在Facebook Connect演示中,扎克伯格的虛擬化身穿著同樣的黑色體恤從一個平臺轉移到另一個平臺。擁有近30億Facebook用戶,扎克伯格的元宇宙正踏上容納無限用戶之路。在演講中扎克伯格反復向我們保證,元宇宙的每一個功能都將建立一種“存在感”。
如今Roblox和Epic Games的《堡壘之夜》經常被卷入元宇宙的對話中,有人說它們比扎克伯格的Meta更接近于實現元宇宙。這兩款游戲都符合持久的虛擬世界這一標準,都有數百萬玩家聚在一起既玩游戲也進行社交活動,其中的物品(衣服和皮膚)和支付(Robux和V-Bucks)都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堡壘之夜》的Ariana Grande演唱會有數百萬人參加,加上為活動定制的虛擬化身和表情包,意在培養某種“存在感”。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元宇宙不是真實的。扎克伯格說得很清楚,對他來說,元宇宙是一個目標,而對許多投資者、工程師、學者和未來學家來說,這是一個長期目標。但扎克伯格的計劃并不受歡迎,人們對Meta的元宇宙沒有信心,認為它將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壞,甚至是反烏托邦式的混亂。作為一種理念,元宇宙在一些人看來令人興奮,對另一些人來說則可怕至極。
致力于數字藝術和文化歸檔的非營利藝術組織Rhizome舉辦了一個名為“歡迎來到元宇宙”的會議,藝術家David Rudnick在會上表示,元宇宙是終極的中心化,這與我們對互聯網曾抱有的希望形成鮮明的對比。
Rudnick說,“當你聽到人們談論元宇宙的夢想時,他們真的在談論一個你能在其中做任何事的虛擬空間,一個可以從平臺交互活動中獲得價值或所有權的商業公共空間。”
在其核心,對元宇宙的恐懼和擔憂最終是對規模的擔憂。虛擬世界的任何擴展都可能放大其更加有害的屬性。這么多重要互動由一小撮營利性公司來居間調解,意味著什么呢?如果Meta目前在社交媒體上的主導地位說明了什么問題的話,那就是它并不能帶來多少希望。
從歷史上看,各國政府對技術發展往往反應遲鈍,更不用說對它進行監管了。要想讓元宇宙安全、道德和可持續,有許多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比如這樣做需要人類和環境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會帶來什么好處?
眼下,元宇宙主要還是少數人的希望,對未來的一種猜測,一種有許多待補漏洞的幻想,未來的未知數的凜冬寒風正撲面襲來。
聲明:著作權所有,轉載需授權
Come on,給你的靈魂充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