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發展史(從以物易物到Bitcoin—貨幣的改頭換面歷程(第三部分-比特幣))
近日,各地政府加強了對比特幣的持續打擊。六月份,四川清理了大量比特幣礦場,各大礦場主紛紛關門跑路。7月6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和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聯合發布風險提示,鄭重警告相關機構,不得為虛擬貨幣相關業務活動提供經營場所、商業展示、營銷宣傳、付費導流等服務,還查封了北京取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并予以清理整頓,責令該公司注銷。而在此前,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就銀行和支付機構為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提供相關服務問題,約談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部分銀行和支付機構,勒令各機構堅決切斷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的資金支付鏈路。針對比特幣的打擊,正在逐步升級,而比特幣市場,也呈現劇烈波動。似乎,比特幣的窮途末路就在眼前。那么,真的是這樣嗎?
自2008年比特幣問世以來,短短十數年,比特幣為何如此成功?為何又遭受各國政府的打擊?比特幣的前途會走向何方?在這里,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這背后的邏輯。
我們前面討論過,傳統貨幣是從商品流通中分離出來的一種一般等價物。而紙幣作為一個國家的主權貨幣,其最初也是與金屬貨幣掛鉤的。即便是與金屬貨幣脫鉤,其背后也必須要有錨定物支撐,否則便是無主貨幣,會有超額超發的危機。
而比特幣作為一種數字貨幣,其背后沒有任何錨定物,為何價格能夠一路飆升,實現野蠻增值?了解比特幣的人都知道,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貨幣,整個網絡只由用戶構成,沒有中央銀行。也就是說,與主權貨幣如人民幣、美元不同,比特幣不用受主權國家任何監管,全世界的人,只要你有一臺電腦,或者連電腦都不需要,都能夠交易比特幣。并且完全可以逃避監管,免納稅,交易過程完全匿名。這在任何一個主權貨幣上都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比特幣雖然沒有錨定物,但是,似乎全世界的貨幣都能成為它的錨,無論是黃金還是紙幣,都樂意成為它的擁泵。因此比特幣應該有一句自身的格言,雖然我的發行沒有錨定物,但是,在座的主權貨幣,都是我的錨。
比特幣遭受各國政府的監管是一定的,且是必然的進程,正是因為其不受控制,所以會滋生走私、偷稅漏稅、軍火交易等一系列犯罪,這在任何主權國家都是無法容忍的。但是這并不代表各國政府一定會成功,因為比特幣本身自身算法的特點決定了它本身永遠不會被封殺殆盡。政府根據耗電分析也許能打擊挖礦機構,但是卻無法控制全世界每個個體的交易行為。這就注定了比特幣勢必會經久不衰。當然,政府亦可以隔絕主權貨幣和比特幣的互換過程,但是,這只有在電子化交易的時候才能夠發生作用,私底下的交易是看不見的。
比特幣的震蕩是一定會按周期進行的,就如同主權貨幣相對于傳統金屬貨幣的波動一樣。那么比特幣會長期上漲嗎?其實這不取決于比特幣,而是取決于各國的法幣。我們都知道,資本是逐利的,在通脹發生時,資本會轉入其它資產以求避險。資本有很多去處,比如貴金屬、石油、稀土,但其可交易性、便利性、安全性、私密性都比不上比特幣。也就是說,法幣強,比特幣可能就會弱,法幣弱,比特幣可能就會強。另外,全世界兩百個國家,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對比特幣出臺的法律也各不相同,板塊的分裂,是比特幣的安身立命之所。
另外,某些蹩腳經濟學家認為比特幣數量固定的特點會帶來經濟緊縮,這種觀點是非常荒謬的。傳統意義上的通縮,是因為貨幣是實物,其流轉受到車馬速度的影響,貨幣量不變,流轉速度不變,商品量大大增加時,才可能發生通縮。而電子化交易是即時交易,且數字貨幣可以無限分割,也就是說,交易金額可以無限細化,因此發生通縮這種邏輯完全是生搬硬套,無稽之談。
關注我,跟著我一起學習《資本論》,一起來還原這世界運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