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幣能一夜暴富嗎(還相信炒幣可一夜暴富?央媒密集發聲!挖礦在中國要“涼”了?)
5月18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3家協會聯合發布《關于防范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就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進行提示,強調虛擬貨幣交易是非法金融活動,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為其提供支持和服務。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是數字貨幣,不具有法償性和強制性等貨幣基本屬性。非法從事比特幣交易和投機,或打著“數字貨幣”幌子進行非法代幣發行融資(ICO)、非法傳銷活動,一方面可能給投資者帶來巨大風險,另一方面將可能影響國家金融穩定和社會秩序,因此必須進行嚴厲整治。
新華社:“過山車”幾時剎車?國務院金融委首次點名“比特幣”
這幾日,比特幣價格的大幅波動仍在持續,誰也不知道這列“過山車”何時駛向終點。
跌破3萬美元大關,回升至4萬美元附近,又下探3.1萬美元附近,后收復3.4萬美元關口,隨即再度“崩盤”……近期比特幣的走勢牽動著市場神經,而4月比特幣還一度飆升到6.5萬美元附近。
與此同時,其他虛擬貨幣的價格走勢也好不到哪里去。本月以太幣、狗狗幣等也一度跌幅超過50%。再加上部分投資者參與了幣圈的高杠桿交易,爆倉所帶來的損失頗為可觀,一時間幣圈遍地哀鴻。
在相關協會聯合發布公告提示“防范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風險”后,金融委日前果斷發聲!
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了第五十一次會議。會議明確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
這是金融委首次對于比特幣公開發聲,直言“打擊”,態度鮮明有力。有不少人關注到,這次金融委將比特幣挖礦也列入打擊范圍,可謂從源頭便開始扎緊籬笆。
比特幣是個虛擬商品,到底與挖礦有啥關系?
其實,比特幣需要根據算法通過計算機運算獲得,俗稱“挖礦”。2009年初第一枚比特幣誕生,起初計算機達人們的“炫技”,逐漸演變成全球的“挖礦潮”。
隨著比特幣越挖越少,人工逐漸跟不上,市場上又出現了專門用來挖比特幣的“礦機”。更有人嗅到“商機”,大規模購進“礦機”,形成“礦場”,沒日沒夜地“開挖”比特幣,并逐漸形成挖礦、交易、項目融資等產業鏈……
吳先生很早就踏入幣圈,并曾于2017年在四川投資建了一個“礦場”。在“巔峰”時期,四川某個山溝里,他的“礦場”每天有500多臺“礦機”24小時持續運轉,爭取早日挖出幣、早日回本。
不過,在親戚朋友還沒有搞清楚這個“礦”到底挖出了啥,吳先生就趕在2017年底把這個“礦”轉手了。
因為就在當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叫停各類代幣發行融資,相關監管部門指導地方政府清理整頓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場所和首次代幣發行融資(ICO)活動。這也給我國的“礦主”們高昂的投資熱情潑了盆冷水。
截至2018年7月,我國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和ICO交易平臺基本實現無風險退出,人民幣交易的比特幣全球占比降至不足1%。
吳先生抽身較早,但仍有不少“挖礦”領域的幣圈人士在觀望,即便經營“礦場”更加艱難,要面臨更高的資本投入和更長的回報周期。
挖礦的計算機一般功率較大,需要消耗大量電力。龐大的電費支出讓“礦主”們不得不將“礦場”搬往成本相對較低、電力資源豐富的四川、內蒙古、新疆等地。
但挖礦的高耗能,令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礦場”表示“不歡迎”。今年以來,內蒙古等地陸續發文,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
“上個月周圍還有‘礦主’說想繼續擴大版圖,這兩天就已考慮關停‘礦場’或轉移到海外了。”吳先生說。
虛擬貨幣絕非“一本萬利”的投資品,千萬不可忽視其背后的高風險。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常常伴隨著虛假資產風險、經營失敗風險、投資炒作風險……部分境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慫恿投資者參與高杠桿交易,自己坐莊暗中操縱市場、虛假交易,令投資人的資產權益難以保障。
從警示交易炒作風險,到明確要打擊相關行為;從關閉國內交易平臺,到切斷充值交易渠道……監管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態度愈發清晰,從嚴管理的形勢日趨明朗。
監管一再明確表態,充分進行監管提示和風險預警,投資者可不能視而不見。在暴利面前要保持足夠的理性,及時“剎車”。
經濟日報:幣圈造富神話不可信
國內虛擬貨幣迎來強監管。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明確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范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
此前,受市場避險情緒上升及國外大型投資機構、公司入場等影響,虛擬貨幣價格一路高歌猛進。幣圈“造富神話”讓虛擬貨幣走進更多人視野,大量投資“小白”也紛紛跑步入場,希望通過炒幣實現所謂的“財富自由”。但金融市場發展規律告訴我們,“造富神話”往往和“造貧奇跡”相伴而生。在幣圈,相對于財富的快速生成,財富的迅速蒸發更令人觸目驚心。數據顯示,監管部門發聲后24小時內,全網超過20萬人爆倉,80億元資金灰飛煙滅。
和早期一些經濟實力較強、懷有區塊鏈信仰的投資者參與虛擬貨幣交易不同,今年以來,大量以學生為主的年輕群體進入幣圈,他們判斷能力不足,經濟實力較弱,風險承受能力較差,這就使得“圈子風險”、個體風險逐漸有向社會領域傳遞之勢,監管部門此時發聲,正是希望通過及時的監管,防范風險繼續蔓延。
對大部分投資“小白”而言,他們大多看到幣圈的造富效應,卻忽略了炒幣的高風險。本質上,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并沒有實際價值支撐,不具備法定貨幣的主權信用,缺乏廣泛的應用場景。雖然被擁躉奉為“數字黃金”,但和真實的黃金相比,價值根基極其脆弱,監管方向的變化、幾個投資巨鱷的買賣,甚至于某些人的一句話,就能導致其價格劇烈波動。
而且,由于具有去中心化、難以追溯等特點,虛擬貨幣很難被監管,因此成為違法犯罪活動的溫床,逃稅、洗錢、走私、販毒等大行其道。在我國,一些虛擬貨幣交易所的服務器設置在海外,法律難以監管到,虛構交易、斷網跑路、侵吞客戶資金等情況時有發生,投資者一旦卷入其中,將遭遇維權困難。
此外,虛擬貨幣還是投機分子利用山寨幣、空氣幣坐莊圈錢的新手段。這些通過修改甚至直接套用比特幣源代碼而產生的山寨幣,沒有任何實際價值和意義,靠著極低的初始價格吸引大眾關注,快速吸收資金拉高價格,一旦價格達到高位,便集中拋盤“割韭菜”,使投資者蒙受巨大經濟和財產損失。
實際價值薄弱、波動性強、不受監管,種種特征表明虛擬貨幣已經離正常的投資工具、離“區塊鏈信仰”相去甚遠,彌漫著濃濃的投機和炒作味道。那些伴隨而生的坑蒙拐騙活動,不僅嚴重擾亂了金融市場秩序,也侵害了公眾的合法權益。
當前監管部門接連發聲,釋放了從嚴監管的信號,進一步清理整頓虛擬貨幣市場將是大勢所趨。對于投資者尤其是對于新入場的“小白”們來說,要進一步提高警惕,加深對虛擬貨幣本質的認識,“一夜暴富”的神話不可信,火中取栗的游戲有風險,生財還得有道,投資還需理性。
央視熱評:理性看待虛擬貨幣漲跌 別掉進非法交易的“坑”
總體而言,買賣或使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可能存在市場、交易、技術、合規等四大風險:一是市場風險。就目前來看,進入交易市場的比特幣等虛擬貨幣規模有限,容易給投資者制造一種“資源稀缺”的錯覺,極易被少數機構投資者或個人影響和控制。二是交易風險。不少投資者往往抱著一夜暴富的心態,交易杠桿通常會放大到5倍甚至更高,在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投資者的交易風險巨大。三是技術風險。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抗風險能力是否能匹配交易量的迅猛增加、所依靠的區塊鏈等技術是否能經受安全性的考驗等,都是虛擬貨幣交易市場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四是合規風險。由于虛擬貨幣具有高度匿名性、去中心化發行等特點,已經成為洗錢、販毒、走私、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的載體,交易不但不受法律保護,還觸碰法律底線和紅線。此外,與其他金融詐騙一樣,虛擬貨幣交易平臺跑路現象也時有發生。比特幣之外的形形色色“空氣幣”,更是充斥著龐氏騙局和各種謊言。
針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炒作過程中存在的種種風險和法律問題,我國較早開展整治行動,早在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發布《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明確將比特幣定義為特定的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也要求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不得開展與比特幣相關的業務。此后,金融管理部門多次進行整治與打擊。如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指出代幣發行融資(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但是,對于市場普通投資者而言,金融管理部門和行業協會所作的提示并沒有引起重視。部分金融機構、支付機構,仍存在為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提供支持等情況。特別是今年以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價格暴漲暴跌,相關炒作、交易活動非常火爆。這不但損害了投資者合法權益和財產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正常經濟金融秩序。因此,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等三大行業協會就防范虛擬貨幣炒作風險再次發出《公告》。《公告》發出之后,虛擬貨幣價格應聲而落,符合預期。
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門應加大對虛擬貨幣非法交易活動的打擊力度,維護好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對非法參與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或為之提供支持服務的機構、平臺,應聯合司法部門及時處置,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增加整治活動威懾力。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投資者教育,提高普通投資者對虛擬貨幣的風險識別和防范能力。投資者應充分認識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本質和風險,經受住誘惑,保護好錢包,不參與任何形式的交易、炒作活動。
中青網:“挖礦”或將在中國成歷史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表示,監管部門對于比特幣等加密數字代幣的監管從未松懈,尤其是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會議,明確提出“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這意味著比特幣挖礦及其他加密代幣的“挖礦”行為,在我國已確定將成為歷史。
一些地方也出手全面清理關停虛擬貨幣“挖礦”項目。5月18日,內蒙古自治區能耗雙控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印發《關于設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舉報平臺的公告》,全面受理關于虛擬貨幣“挖礦”企業問題信訪舉報,主要涉及四類企業:虛擬貨幣“挖礦”企業;偽裝成數據中心享受稅收、土地、電價等方面優惠政策的虛擬貨幣“挖礦”企業;為從事虛擬貨幣“挖礦”企業提供場地租賃等服務的企業;通過非法手段獲取電力供應,從事虛擬貨幣“挖礦”業務的企業。
由計算機和顯卡組成的“礦池”,是虛擬貨幣行業的上游產業。今年4月,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的學者發表的《中國比特幣區塊鏈運行的碳排放量與可持續性的政策評估》論文預估,位于中國的礦池占全球算力的78%左右。
如此眾多的“挖礦”設備,不僅帶動了顯卡、硬盤等產品的價格暴漲,也消耗了大量電能。上述學者分析,若沒有任何政策干預,中國比特幣區塊鏈的年能耗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峰值296.59太瓦時,產生1.305億公噸碳排放,約占中國發電的碳排放量的5.41%。這個規模,超過了捷克和卡塔爾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
有“挖礦”人士稱,內蒙古出臺的上述政策是一個信號,原本分布在四川、新疆、內蒙古等地的礦場主將會進一步向海外轉移。目前,已經有不少礦場主在發布非洲、西亞、東歐等地區的海外礦場招商信息。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彥霖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宗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