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到底是什么東西(從六大特征來理解區塊鏈到底是什么東西?)
#區塊鏈到底是什么東西#
第一個特征:分布式架構。
現在,分布式已經成為一個流行詞了。移動互聯網的深度發展,催生了像Airbnb(愛彼迎)和滴滴這樣的分布式商業形態。不過,它們依然依賴于某個特定的中心化商業公司來運作,只是提供服務的主體成為分布式的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分布式技術包含了分布式網絡、分布式存儲、分布式賬本、分布式計算等元素。在人類社會的數字化遷徙程度越來越深的時候,原有的網絡技術架構不足以承擔這么高頻率、這么巨大的數據傳輸、存儲和使用需要。
于是,分布式計算、邊緣計算等概念開始備受關注。人們在總結物聯網發展趨勢的時候,將物聯網分為了1.0、2.0、3.0這幾個階段。在物聯網3.0時代,傳感器或者芯片本身就具備了計算的能力,這樣傳感器的數據就不需要通過網關傳送到中心化的系統里去計算,而是在物聯網的邊緣端就能直接執行計算任務。在這樣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推動之下,最后整個社會結構也會趨向于分布式社會,而區塊鏈將會成為這樣的商業模式、社會結構、組織模式的基礎設施。
第二個特征:共識。
我們知道區塊鏈技術都起源于社區組織,從最早的比特幣區塊鏈開始,目前絕大部分的公有鏈都是以社區的方式在運行。在這樣的社區組織下要對這個系統做任何改進,只能是通過全網的共識來達成。這些需要共識的事項包括了記賬方式和各類規則的更改。
要是從共識機制來分析區塊鏈的三種類型(公有鏈、私有鏈、聯盟鏈),可以看出:(1)公有鏈在共識達成的問題上追求徹底的民主,不存在中心的裁決者;(2)私有鏈不需要實現徹底的民主,可以是中心化的機構來做最后的裁決;(3)聯盟鏈在達成共識時要求民主的程度比公有鏈要小一些,但是比私有鏈要大很多。區塊鏈處理共識分歧的最根本方法就是“分叉”,即從特定時間點開始運行另一個賬本。尤其是在公有鏈上,分叉往往是解決分歧的最主要方式。像以太坊這個公有鏈發展到今天,其社區的活躍程度和網絡的穩健性,就是在幾次分叉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現在比特幣社區里都在爭議比特幣的分叉問題,但那些言論大部分都是被既得利益所束縛。如果比特幣區塊鏈不能處理這些分歧,兩三年之后,它的價值會比現在大打折扣。
第三個特征:加密。
第一代互聯網是一個透明的互聯網,現在人們愿意犧牲掉一部分隱私來獲得便利,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總有一天所有人都將無法忍受。假如我們的醫療活動完全在互聯網上運行,所有的病歷、就診信息都有可能讓無關的人窺視,影響該有多大?加密機制是第二代互聯網必不可少的元素。
可以來回顧一下,發表于2008年的比特幣白皮書的題目叫《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其中特別提到了匿名性機制。不管是央行的數字貨幣還是其他行業機構發行的數字貨幣,匿名性(或者說是隱私保護的特性)都是相當重要的,這是它與傳統的電子支付系統方案的重要區別。數字貨幣結合加密機制,能夠更好地保護人們在互聯網上的交易、支付行為。當然,數字貨幣的匿名性與現金還是有差別的。對央行而言,現金交易幾乎是無法追蹤的,而數字貨幣的匿名性和監管友好性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完全有可能在保護交易隱私的同時提供反洗錢等方面的監管工具。
第四個特征:共享,缺乏共享精神的系統都稱不上是區塊鏈。
共享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是所有的參與方在一個賬本上共享所有賬目信息;二是在這個賬本上,多種信息和多種事務同時共享。傳統的賬本是由不同機構分開記錄的,比如銀行記的是資金賬,物流公司記的是物流的信息賬。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上,資金、信息、物流、設備運行的數據,都可以在一個賬本上被共享。只有這兩個層次的共享,才能真正地把區塊鏈打造成一個完全無須信任中介的多方高度互信、高度可信的平臺。
第五個特征:穿透。
在區塊鏈出現之前,各個特權參與方(如監管機關、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公證處等)都無法穿透到最底層的信息。而通過區塊鏈和對應的機制設計,各個特權節點就可以在區塊鏈賬本上穿透到最底層的信息。這些特權節點雖然不參與確認交易和記賬,但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法定角色,參與到區塊鏈上的監督工作中。例如,以往銀行業的監管者只能看到一個銀行總行報給他的數據;而在區塊鏈上,他可以根據需要直接穿透查看任一銀行儲蓄所的數據。
第六個特征:開源。
任何不能開源的區塊鏈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區塊鏈。開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底層通用協議的開源,這是去除信任中介的一個基礎。現在很多公司宣稱自己建立了區塊鏈的底層協議,但這個協議若不能開源,則很難被參與方驗證,也很難讓人相信。二是區塊鏈上的數學算法模型必須開源,需要讓其他人去驗證它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做到這兩點,才能用區塊鏈建立一個真正的信任機器,因此開源是必然的要求。
總結:要讓區塊鏈適配商業應用,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經濟激勵機制、治理機制等規則,讓人們按照這套規則自主地、自組織地行事。因此,技術、經濟激勵機制和社區治理機制要實現充分的模型化、算法化、代碼化,大規模的商業應用才有可能發生。需要說明一點,分布式商業并不是旨在取代現有的公司或取代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在市場失靈的時候,政府的管制是必需的。然而,隨著我們的經濟越來越數字化,原來的規則、機制和理論難以應對日益出現的新問題。因此,自組織的分布式商業會與市場機制、政府管制一起,互相協調配合,發揮相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