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學生就業難不難(2023年就業形勢如何?)
經受了三年疫情的影響,市場主體活力不足,普通老百姓深感就業難、賺錢更難。2022年冬疫情放開,2023年期待春暖花開,就業形勢會否會好轉,能否充分地就業,增加收入,是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天工巧匠認為, 2023年就業的趨勢向好,但形勢不容樂觀。
就業趨勢向好
疫情放開,重塑市場信心
疫情防控政策改變,不再封閉,大家重回社群模式,市場信心逐漸恢復,大多數人對2023充滿期待,經濟逐步恢復,生產重啟必將增加就業者。
行業發展回暖,就業崗位恢復
疫情發生以來,酒旅、航空、餐飲、電影等行業受到嚴重影響,隨著政策的調整,我們的出行不再受阻,大部分人都恢復了正常的生活,這些行業將會逐漸回暖,很快會迎來一個勃勃生機的春天,也將釋放較多的就業崗位。
退休潮來臨,釋放大量崗位
1962年、1963年出生的人占的比重相對較大,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次嬰兒潮,1962年的出生人口,幾乎是1961年的2.5倍。1962年、1963年出生的人,在2023年普遍都已步入退休的年齡,將會迎來一次退休的小高潮,隨著退休潮的到來,也會釋放大量的崗位。
鄉村振興推進,吸納更多就業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通過招商引資、返鄉創業等手段,打造適合鄉村發展的產業,讓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持續就業、長期就業。
系列政策加持,穩定就業
各項穩增長穩就業政策的加力落實穩定就業形勢,一系列聚焦重點群體的穩就業政策陸續發布,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文件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穩市場主體成為保就業重要舉措,預計全年退稅減稅2.5萬億,用1000億失業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2022年國考招生招錄人數首破3萬(31200人),同比增加21%。校招比例也從2019年的42.02%升至2022年的67.3%。”等等。
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企業需求產生變化
因三年疫情影響,各行各業都出現了企業崗位減少的情況。以國有企業為例,國有企業在2022年的招聘需求減少了68%,預計2023年會增加32%,兩者綜合相比以前,實際上還是減少了36%。2023年疫情放開,產業恢復尚需時間,由此就業前景并不樂觀。
數字化轉型帶來結構性失業
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的關鍵時期,會出現結構性就業難問題,一方面數字化高技術人才缺乏,如計算機科學、數據分析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計算機、數據分析與所有的學科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人才缺乏,但是市場供應少。另一方面轉型后數字化會替代一部分勞動力,因此組織會裁撤一部分人,造成失業。
應屆畢業生數量增多
2000-2022年,從95萬到1076萬,中國高校畢業生每一年都創下歷史新高,累計培養了約1.25億大學畢業生,接近日本的人口總數。其中有扎根本土的學子,還有學成歸來的海歸。2023年,應屆畢業生的人數繼續增長,預計將達到了1158萬人。大量的畢業生涌向社會,工作崗位期內不會增加,由此競爭會更加激烈,這已經是大勢所趨,畢業生要充分做好各種準備。
關鍵行業萎縮
房地產進入“黑鐵”時代。房地產關聯性極強,上下游產業鏈有一大堆跟著吃飯的人。房地產發展影響著建筑、裝修、建材,包括家居家電等行業,僅恒大一家,拖累的上市公司就超30家。
教育培訓行業持續出清,所容納的崗位數量直線下降。據統計,2022年春季,整個教育培訓行業的崗位規模收縮幅度超過30%。
互聯網大廠疲態盡顯。中央網信辦舉報中心官方微信統計,2021年7月-2022年3月中旬,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美團、拼多多、快手、百度、京東、網易、微博、嗶哩嗶哩、螞蟻集團12家企業總招聘人數29.59萬人。但若扣除總離職人數21.68萬人,12家互聯網企業凈增用工僅7.91萬人。
疫情困擾就業因素仍在
2022年底,疫情放開,預計80%-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會持續到2023年,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在2020年,一共有46萬家企業倒閉,2021年,這一數據有增無減,達到了50萬家,到了21年的年底,已經有八億人負債。
求職者如何面對?
有危就有機,保持信心。
疫情三年來,元氣大傷,2023年疫情放開充滿機遇,有危也有機。疫情給大家帶來困難,也催生了新的機遇,比如:線上生鮮、社區團購、健康洗護、電商直播等等,在社會形勢轉變的大背景下,應保持信心,積極尋找機會。
人人強化就業優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調“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就業優先不只是國家的政策,更多是要從企業、社群、個人出發,強化就業優先;積極創造和發掘就業崗位,打破就業信息壁壘,讓更多的就業信息通達到求職者,也惠及自己。
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心態
初入社會的畢業生,不宜過分強調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利益,在擇業時應充分考慮個人的工作潛能和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個人的獨特作用。
在就業困難的情況下,建議可適當放低要求,求職者可以先就業再擇業,即“先上車后找座”。即便工資低一點,工作辛苦一點,也先踏踏實實干起來。
返鄉農民工,選擇就近就地就業模式,家鄉的崗位不一定合適,可以選擇離家近的城市工作,同時,積極嘗試跨工種就業,擴大自己的就業范圍,這樣,可實現離家近,能掙錢,照顧家的想法。
培養π型技能,抵抗失業抗風險
首先要更新觀念,時代在變化,不能固守己見,要多學習,與時俱進。提高自我業務能力,通過不斷學習避免被淘汰。就業者需要從“單一專長”向“兩把刷子”轉變,培養出除了技術專長之外的多項才能,專業跨界,在2個領域融會貫通,成為跨領域者。成為π型人才,擁有兩種專業技能,并能將多門知識融會貫通的高級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提高抗風險彈性。
多途徑獲取招聘信息
就業是剛需,求職者應持續性的關注就業資訊,多渠道的獲取招聘信息,比如:公招公告、招聘會、校招活動、職業推薦會、線上平臺等,廣泛獲取信息,多渠道實現就業。
新年伊始,天工巧匠祝朋友們新年快樂!2023元氣滿滿,大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