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產業集群,推動高質量發展(聚焦產業鏈供應鏈,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韌性發展)
作者:吳松強(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李來芝(南京市浦口區工業與信息化局局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近期,各地出臺一攬子政策,積極培育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助推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當前,在疫情的持續影響和世界經濟不斷下行的大背景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水平,成為提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韌性的新視角,對我國統籌發展與安全,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已成為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韌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從理論上看,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重在“鏈”字,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集中體現在大中小企業協力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和要素,實現融通發展、內外聯動,抵御外部沖擊和實現躍遷發展的能力。作為典型的垂直型國際分工制造業,集成電路產業部分關鍵性中間品價值鏈依托高度專業化的跨國工序分工完成,而上游原料與零部件配套關系則涉及機械、化工和智能制造等多個部門,高度依賴各行業內龍頭跨國公司主導的外包網絡。近年來,全球化推動生產要素依托市場化方式自由流動,促進典型的產品內分工特征與高度外向的供應鏈形態形成,集成電路市場上系列主流的芯片產品成為貿易網絡內脆弱性較大的產品。因此,面對這種脆弱性,需要把握合理的產業鏈重構方向,在不改變既有全球化企業的國際價值分配規律的前提下,建立兼顧區域內符合全球化分工的一般規律與產業內垂直整合型生產關系的多元復雜的仿生態系統的產業集群。同時,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聯動價值鏈、創新鏈,實現產業鏈延伸、供應鏈補缺、價值鏈躍遷和創新鏈提升,將形成產品網絡、技術網絡、市場網絡,有利于共同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演化。
從實踐來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直接影響著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將有力保障多邊貿易穩定安全,有利于產業集群中貿易合作方在規模和質量上提升至高水平;同時,也意味著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保障資源優化配置的全球化體系正常運轉,從而形成更高層次國際經濟聯動,推動互聯互通產業集群合作機制發展。另一方面,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有利于消除“卡脖子”環節的威脅,從而穩定創新主體對經營的預期與風險的控制力,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提升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競爭力,開發高品質產品,重塑產業鏈價值分配體系,增強對集成電路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視角下提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韌性的思路建議
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集中表現為產業集群韌性。得益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的相對完備性,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在受到外部沖擊后仍能呈現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環環相扣,供應鏈前后端供給需求關聯耦合、動態平衡的向好狀態,表現出結構優化升級、產業提質增效的發展韌性。但囿于“技術依賴”“低端鎖定”與“政策角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仍面臨產業基礎能力薄弱導致產業鏈不完整、要素市場化程度低導致產業鏈不穩定和基礎創新能力不足導致產業鏈不強健等安全挑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不完全是本土化的問題,還涉及全球分工協作的問題。
(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實現本土化
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打造全產業鏈。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仍存在“韌性”不足的劣勢,其根本原因是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對核心工藝及零部件等中間品依賴性大,一旦遭遇國際經濟、政治及公共突發事件的影響,容易發生“斷鏈”。針對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存在的“卡脖子”問題,一是圍繞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測等行業發展重點領域,發揮龍頭企業優勢,做好產業鏈招商和延鏈補鏈強鏈工作,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強度和韌性,進一步夯實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礎。二是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通過技術進步帶動產業升級,推動供應鏈橫向與縱向全面發展,力爭打造全產業鏈。三是針對產業鏈上缺失的關鍵環節與“卡脖子”問題,加快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集中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優勢,加大現有政策傾斜支持力度。四是著力實施產業基礎能力攻關工程,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投入,提高關鍵核心技術、零部件的國產化水平,提高科技自主可控能力,進而補齊產業鏈短板。五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與國內技術出口管制執法,做好知識產權風險分析評估、儲備布局和糾紛預防與應對,避免核心技術知識產權不當流失,危及產業和經濟安全。
點鏈協同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生態化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相互支撐、協同發展。一是施行先進高效科學的點鏈協同管理,發展綠色與技術創新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產品客戶導向的附加值,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主體開展消費者需求的科學化研究,深入理解目標客戶消費行為與理念,構筑產業鏈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二是發揮“鏈主”聚合帶動效應,支持龍頭企業、鏈主企業和領航企業做大做強,使其重點掌控產業鏈供應鏈中戰略意義強、技術含量高的關鍵環節,引導其制定供應鏈風險預警和應對方案,提升資源整合能力、產業帶動能力和節點支撐能力,深化集群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合作,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粘合能力。三是探索激勵“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增鏈、強鏈、補鏈的市場機制,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供可持續動力。四是以重點產業鏈為主線,穩定供應鏈、配置要素鏈、培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強化關鍵環節、領域、產品的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化。
數字化平臺支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順應數字經濟發展大勢,推動數字技術與集成電路產業相結合,促進集成電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鼓勵在鏈企業借助數字技術在信息收集與數據分析上的優勢,有效指導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推動產業全鏈條從“中國制造”向“中國設計”轉型升級。二是開發產業鏈“一鍵通”數字化平臺,通過數據驅動改革,以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政策重構,推動企業、政府、社會高效協同,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三是構建數字交易系統,主要運用區塊鏈技術,構建“貿易信息合作平臺”,提高交易速度和監控力度,確保產業供應鏈穩定安全。
(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全球化
以內外聯動的高質量開放構建富有韌性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改善我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一是全面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產業合作與對接,深化優勢互補,打造區域發展良性循環,爭取“中間地帶”國家,阻止美國構建將中國排除在外的全球供應鏈聯盟。二是加強國際投資、貿易的標準和規則制定。積極參與WTO改革進程,加強中國與日本、韓國、南亞等周邊國家投資或貿易協定的談判,不斷發揮中國的作用和影響力。三是依托“經濟走廊”“經濟通道”等多層次國際經濟交流體系,通過“一帶一路”倡議、RCEP、自貿協定等機制,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全面融入國家開放格局,做大互利共贏的國際平臺,鼓勵更多龍頭企業、鏈主企業、領航企業加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構建富有韌性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促進跨國公司與中國市場互利共贏,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一是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高技術外資企業和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落戶,延緩集成電路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轉移步伐,延長中國產業升級的時間窗口期。二是加大與跨國公司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供應鏈關鍵基礎設施控制權等領域的全球合作,為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筑牢基礎。三是加強與跨國公司共同研發、共同制定技術標準,開展業內合作,組建行業協會,發布技術路線圖,促進產業的整體發展,實現多方共贏。四是鼓勵跨國公司提高在華研發創新戰略布局層次,構建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高水平產業鏈供應鏈。五是立足中國市場推進跨國創新孵化與項目合作網絡建設,強化中國本土高度完備的工業配套優勢及其全球制造業創新網絡中的“黏著力”,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集成電路產業集群韌性測度、影響因素與提升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1BJY020)階段性成果。)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