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ndtl"></cite>
<ruby id="1ndtl"></ruby>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dl id="1ndtl"><del id="1ndtl"></del></d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span>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th id="1ndtl"><noframes id="1ndtl"><span id="1ndtl"><video id="1ndtl"><strike id="1ndtl"></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1ndtl"></strike>
<strike id="1ndtl"></strike>
<span id="1ndtl"><dl id="1ndtl"></dl></span>
  1. 首頁
  2. 同質化代幣和非同質化代幣(炫與險,全球“非同質化代幣”探看)

同質化代幣和非同質化代幣(炫與險,全球“非同質化代幣”探看)

中國商務新聞網 在今年第一季度創下164.57億美元交易量的階段性高點后,接下來兩個季度全球NFT的市場交易活躍度開始降低。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應用市場數據商DappRadar發布的報告顯示,二季度全球NFT交易量約為80億美元,至三季度則減少至20億美元。交投的平淡某種程度上說明市場參與者可能需要對NFT價值進行重新認知與思維校準,同時也意味著先前持續狂燥與勁爆的NFT正在各種風險因素的約束下趨于平靜與理性。

何為NFT

NFT,全名Non-fungible token,是一種建立在區塊鏈技術基礎之上的“非同質化代幣”,或者叫“非同質化數字憑證”。與比特幣等原生幣相比,代幣則是一個整體且不可分割,而且還是獨一無二和不可替代,前者正相反,比如一個單位的比特幣可以分割成兩個0.5個單位,而且一個人手中的一個比特幣與另一個手中的一個比特幣在價值上是相同的,完全可以互換與替代,因而就是同質化幣。由此可知,像比特幣等同質化幣可以映射任何物品的價值,即成為任何東西的等價物,而任何一個NFT卻只能映射一種東西,因此,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NFT。這樣,與比特幣因為數量有限而稀缺有所不同,NFT則是因為唯一而稀缺。

當然,從NFT可以關聯的資產范圍看,理論上說應該沒有邊際,形象地概括就是萬物皆可NFT,只是NFT問世的時間并不長,全面映射資產的能力培育與擴張還需要逐步積累,因此目前NFT項目就主要集中在數字藏品、游戲資產以及虛擬世界三個領域,其中關注度最高的是數字藏品,交易量占到NFT市場的64%。作為NFT旗下的當紅品種,數字藏品一般指一種限量發行的虛擬文化商品,包括數字形式的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等形式,通過區塊鏈技術對其發行、購買、收藏、轉贈以及使用等流程進行記錄,使其具有唯一性、不可復制、不可篡改以及永久存證的特征。

從供給主體看,全球范圍內既有眾多大型知名企業推出自家的現象級NFT產品,如NBA的NFT項目NBA Top Shot,也有無數自然人開發出的范圍級NFT產品,并且NFT不只是精英人士獨有玩物,普通百姓也可操于掌中。從需求側看,參與NFT交易的既有大小金融機構,也有各種非贏利組織,還有許多趨之若鶩的個人投資者以及藏品愛好人士。另外,作為串連供求雙方關系的各類平臺在交易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或為NFT開發者提供項目與產品的誕生與繁衍之地,或為具體的交易提供撮合服務。從交易結構看,NFT市場分為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指的是項目或內容方的發行市場,二級市場是NFT在用戶間的流轉交易場所,二級市場有線上與線下兩個部分,前者是指線上平臺支持的交易市場,后者是指線下拍賣機構主導的交易場所。

緣何火爆

全球最早的NFT產品是以太坊旗下名為Cryptokitties(迷戀貓)游戲項目,但NFT開始活躍并走進大眾視野卻是最近兩三年的事情。2019年全球NFT的市值只有2.1億美元,次年微弱擴身至3.17億美元,而到了2021年則快速膨脹超過400億美元;從交易量看,2020年NFT全球交易額只有8200萬美元,而2021年卻迅速擴張到176億美元,同比增長21350%;今年前三個季度,NFT的全球交易額達到了264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交易量。

NFT的火爆應當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數字經濟出現以前,大部分資產均以實物形式存在,但在互聯網、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的牽引與支持下,萬物從線下走到線上,通過數據化后轉化為數字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講,NFT其實起到了連接現實世界資產和數字世界資產的橋梁作用。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完全可以憑借NFT在線上創造出基于實體產品的更高溢價或者說是營銷價值。

區塊鏈公司Flow數據顯示,NFT已經為全球知名籃球賽事NBA贏得了超過11.7億美元的收入,全球領先的運動品牌耐克和阿迪達斯也從NFT獲得近2億美元和近1億美元的收入,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路易威登的NFT收入更是難以統計,而這些龍頭企業的行動,又會直接帶動整個行業進入NFT,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超過30個行業開始規模性布局NFT。值得注意的是,全球NFT產品價值的分配端呈現出了顯著的收益分化態勢,即只有那些具有真實收藏價值的產品受到市場的青睞并表現出十分明顯的溢價,同時口碑越好、客戶忠誠度越高、品牌影響力越持久的企業,越能通過NFT獲取更多的超額收益。

除了為企業創造出特有的營銷價值通道之外,由于NFT在數字藏品領域可以落地的場景極其廣闊,因此,對于文化藝術類資產而言,NFT就更能顯示出長袖善舞之力。從產權的角度講,諸如影視、文字以及文物和繪畫作品等都極易被仿制與抄襲,并且互聯網技術使得這些作品的復制更為簡易,從而對相關知識產權的傷害也更普遍且更嚴重。

但是,NFT非同質化、不可拆分的特性說明,創建了NFT就等于擁有資產排他性的占有權,數字資產的所有權因此獲得了強有力保障,而且NFT的數字作品具有唯一性,作品真實性也通過區塊鏈共識機制得到了認證,等于是給數字化作品刻上了一個唯一的原生符號,即便有人進行了復制,也不能代替原作品。正因如此,對于作品原創者來說,再也沒有被贗品折磨的煩惱。而對于數字作品購買者而言,任何數字作品都帶有原創者的數字簽名或者特定符號,并且不可更改,購買NFT作品,等于就是獲得了資產不可篡改的所有權記錄,最終實際到手的交易物品自然就沒有真偽與否的忐忑與擔憂。

風險幾何

與構筑出產權保護的無形“護城河”相并行,NFT還以數字化更新了作品的價值表達形式,從而讓知識產權獲得了更為充分與更為快捷的變現渠道。創作者不僅可以突破線下時空限制,在更寬泛的互聯網世界找到更多的作品購買方,并通過拍賣叫價機制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比如在線下世界,村上春樹的一本實體書,只有幾十元,因為市面上有千萬本一樣的,然而村上春樹如果通過NFT平臺在網絡上將自己的《挪威的森林》做成限量發行的NFT,那么NFT的價格可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另一方面,區塊鏈“去中心化”機制作用下,內容生產方可以繞過中間商直接與需求方發生交易,將過去因渠道消耗的價值歸還創作者,以激發出更大的創新。不僅如此,NFT允許作品原始創建者在每次滾動交易時連續獲得銷售價格的收益,由此完全改寫了知識產權的傳統交易模式。

動態地看,NFT還會大規模破圈,其市場交易量也肯定不會止于眼前。瞻博研究的最新研究結論,全球NFT交易量將從2022年的2400萬筆增加到2027年的4000萬筆。需要注意是,NFT目前還是一個相對早期的技術或者產品形態,對其發展過程中相應的風險不能不防。首先,是價值確定問題。理論上說,NFT的價值由其所映射的資產價值所決定,但因NFT代表的又是獨一無二的非標準化資產,而對于非標準性資產的估值,往往并沒有可以運用的統一尺度,由此使得NFT價值很難得到相對客觀的評估,其價格自然也就難以形成,實際過程中便會發生價格脫離價值的現象。

其次,是泡沫堆積問題。除少數人購買NFT資產是為了取得物品所有權從而便于自己欣賞收藏或使用消費外,眾多的參與者都是出自炒作以求謀利的商業動機,在這種投機氛圍籠罩下,NFT的泡沫往往會被吹得越來越大。

再有,違法犯罪問題。NFT可以進行類似資產證券化操作發行同質化貨幣或者將一些代幣非法融資項目包裝成NFT項目以實現非法集資,同時犯罪者可以通過對NFT的自創自買達到洗錢的目的,與此同時,虛假NFT平臺和山寨NFT平臺可以誘騙資產所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創建NFT,繼而通過欺詐投資人與購買者獲利。

(張 銳,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學教授)

相關文章
美女网站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