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基本原理(在你睡覺時,區塊鏈技術在幫你產生收益)
在持“區塊鏈無用論”的人當中,有些人抱持這樣一種邏輯:離開了通證,區塊鏈技術將一文不值。因為區塊鏈技術本身缺乏炒點,一個特殊方式加密的公共數據庫,對公眾來說有多大的吸引力呢?其之所以讓人為之狂熱,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通證。
區塊鏈本身缺乏價值,但通證自帶價值。
言下之意,區塊鏈沒用,除了炒幣。通證不是自帶價值,而是可以炒起來。原因,主要還是出在投機分子身上。但其錯誤也非常明顯。區塊鏈如果沒用,會有包括各國政府在內的各種力量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它?
事實上,自通證問世那天,區塊鏈最大的應用就已經落地。通證不是自帶價值,而是承載著價值的量化互聯。
區塊鏈基于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的分支,同時又自成一派。它們的相同之處在于本質上都是一種傳輸協議:互聯網是做信息的傳輸協議,實現了信息的高效傳輸;區塊鏈則是做價值的傳輸協議,通過通證實現了價值的量化互聯。
前面說過,區塊鏈的本質是加密的數字憑證,但如果不進一步被用作價值的傳輸協議,那么它依然沒有多大意義。而因為通證,它忽然變得意義重大起來。
首先,它是所有人都信任的憑證,不可篡改,可以交易、轉讓,同時不可銷毀,不可逆。
其次,它是價值的代表,并且只代表真實的價值。數據是價值,商業模式是價值,無形資產、有形資產等都是價值,任何價值都值得加密,都可以量化為相應的通證。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數據。大數據是當下很火的概念,凡與它沾邊的公司市值都很高,然而此類商業化公司的公信力很成問題。即使是臉譜,也會讓用戶懷疑在非法利用用戶數據,此刻,這種懷疑已經成為事實,證據確鑿:即使是滴滴,也會讓用戶懷疑不僅沒給老用戶權益,反而用大數據殺熟。沒有哪家商業公司可以自證清白,我們也不需要它們自證。
所以大家將本來屬于我們自己的數據資產奪回來,由我們支配在未來經濟世界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數據。
在未來,我們完全可以用我們手里最有價值的東西——數據,去參與未來的經濟活動,獲得未來的經濟活動當中所產生的收益的分配權。同時,用公鏈的方式搭建個人的交易所,用數據交易來幫助個人把數據進行定價。
所以,通證其實就是體現物聯網核心價值的關鍵,通證可以實現人和設備之間發生交易,設備與設備之間發生交易。通證代表著區塊鏈能夠創造一種全新的價值交換體系,激活了全新的物聯網,也幫助我們去建立一個全新的人類數據時代。
未來是一個萬物產生數據,萬物產生收益的時代。目前,我們正處于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過渡的階段。簡單講,互聯網其實是一個信息的聚合的平臺,通過大量的內容聚合了大量的用戶。這些用戶可以給互聯網提供大量的數據和價值。這些數據在早期是有利于互聯網整體普及的,但今天,這些數據的價值日益增加的時候消費者不滿了,比如像百度的財報,收入1000個億,200多億的凈利潤,這些都是基于用戶的數據產生,但是消費者在這個過程當中不但沒有享受到好處,反而有可能還會收到一些垃圾信息。
更有甚者,在扎克伯格已公開向數家英美報紙公開道歉、引發公眾熱烈討論之際,李彥宏居然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加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愿意這么做”,結果引發了軒然大波。
未來,這樣的言論不再有,因為相應的漏洞不再有,通過區塊鏈對數據進行確權,消費者將從傳統的被動的產品消費者和使用者,變成為數據的持有者。
這就是把消費者變成消費商,再變成股東商,甚至是一個移動的企業。
人們跟互聯網巨頭的用戶關系也會發生改變,這是一種生產力與關系的改變。
如巨頭想要再利用用戶數據賣廣告時,需要得到用戶的認可,同時還要將大部分的收益分給用戶(比如說百度1000多億的收入,應該拿出一半以上返還用戶),否則用戶的信息都是加密的,你拿不到,拿到了則是非法的,得不償失,這是區塊鏈對于價值互聯網的重要意義。
在未來,免費不復存在,我們所有的行為,我們所有的付出,都將得有回報;同樣,當我們得到所有服務的時候,我們也會需要付出相應的價值。也只有到那時候,我們才可以說:“在你睡覺時,區塊鏈技術在幫你產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