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實質是什么(什么是區塊鏈?一篇文章搞懂區塊鏈本質)
鑒于我對區塊鏈的關注,以及很多關注我的朋友們,并不是很清楚區塊鏈的本質和潛力點,所以今天在地鐵里疏離了一下,并分享給大家。
你見過錢嗎?
你見過錢嗎?我相信你是沒見過真正的錢的。
這是錢嗎?
這是“鈔票”,而不是錢!這不是摳字眼,且聽我細細道來。
別人管你借錢的時候,給你打了一個欠條,等他有錢后,憑借這張欠條你就能換回自己的鈔票了。如果他不給你,你還可以去法院打官司,討回欠款!
作為打工人,如果你和同事們對老板足夠信任,他也可以給你們發白條,等到年底用白條換鈔票。很多農民工就是這么發工資的,都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根據記賬或是白條發錢。
但從理論上來說,只要老板不顧及自己的信譽和法律責任,他就可以簽發無數白條,直到“東窗事發”。
那么這時,白條和鈔票有什么區別嗎?
濫發白條后,有法院為你撐腰;而濫印鈔票后…等著滅亡吧!
再舉個例子:單位發的飯票。在單位倒閉之前,這個飯票就是一直有用的,從理論上來說,直到單位破產為止,可以想印多少印多少。
這個單位,可以是企業公司,也可以大到國家。在非常時期,鈔票可以貶值,一錢不值,如果改朝換代則變得一文不值。
所以:白條、飯票、鈔票、支票、匯票都是一個東西,可以當錢用,也可以一文不值。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是信任的坍塌
老板會跑路,公司會倒閉,國家也會破產。
真正的錢,是以“最牢靠的東西”為信任基礎的。
什么是最牢靠的東西?換句話說,你最信任誰?
我們文化層面中的“神明”,或是我們自己。
神明、貝殼與真錢
遠古時期,我們人類弱小,信仰神明,信奉他們給予我們的命運。
貝殼,便是神明給予我們的饋贈,將它作為以物易物的中介,也就是錢的實體。
我小時候剛知道這個歷史的時候,很疑惑貝殼為什么能做為貨幣流通,不是很容易濫制嗎?
不是的!請仔細想一想。
在沒有船舶、沒有潛水設備、沒有挖掘機、沒有人工養殖技術的時代,每個人類部落里,能得到貝殼的數量,顯然是有限的!而且這個數量,是神明決定的,是神明給予的饋贈。
去遙遠的海邊獲取貝殼,甚至比上山狩獵更難。于是,貝殼成為首個基于信任神明的真錢。
隨著古代科技水平的提升,養殖業發達后,貝殼被淘汰了,有了銅,按重量值不同的價錢。后來冶煉技術高了,銅多了,產生了通貨膨脹,銅就變成了“基于信任國家”的假錢,銅就被鑄造成了銅板,也就是“孔方兄”。
后來,鐵又被當成了錢,然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鐵很快就被逐出了貨幣圈,成為了軍事、建筑領域的新規。
但是,從原始社會到現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國家分合,我們的真錢的實體一變再變。
迄今為止,能稱為“真錢”的只有黃金。
為什么黃金成為貨幣圈的常青樹呢?
關鍵的一點,以我們當下的科技水平,我們無法“無中生有”變出黃金,任何國家or組織,無法隨意地產生黃金。
黃金是如何產生的?45億年前,地球還是個大火球。宇宙中無數的小天體攜帶著黃金奔向了地球,地球將其融化成為“熔漿”,成為了地心。
根據估計,這些黃金總量為48億噸。而迄今為止,47億噸還在地核內,8600萬噸在地幔里,而分布到地殼的黃金總數不到1億噸。即便如此,我們想要從金礦中把黃金提取出來,也要花費很多力氣。
如果你想獲取黃金,有兩種辦法:
進入地核,從近萬度高溫的溶液里,將黃金熔漿撈出來。
在火山、地震的作用下,把黃金噴到地殼上來。不過同時,我們人類大概率會步恐龍后塵。
黃金是“真錢”,但它不容易攜帶,也不容易切割、交易,所以各國政府便用鈔票,基于國家信任基礎上的貨幣,讓我們絕大部分人誤以為“鈔票就是錢”
真錢的特質
靠神明,明顯是不太靠譜,所以我們還有另外一條路——靠自己。
這個自己,并不是個體的你自己,而是自己的群體,或是說群體的絕大多數。只要群體內都認可、都信任就可以成為“真錢”。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真錢有哪些特質?
1. 沒有發行機構,發行數量不可能被操縱
用術語說,就是“完全去中心化”,它不能被任何人、組織或是國家操控。
2. 有總量
真錢的總量,不能像鐵那么多,也不能像鉆石那么稀少。有一個適度的量。
3. 能匿名、保存方便
不能像現在的支票一樣,能追蹤出使用者。我們需要隱私。
4. 容易合并、分割使用,且不容易損壞
術語就是,有很好的“健壯性”。
5. 可以交易、跨國界流通
可以流通,可以買賣,操作方便。
6. 無法造假,具有專屬所有權
我的就是我的,不能莫名其妙變成你的。
以上六條,黃金滿足大多數,但流通使用起來并不容易。而比特幣,便是號稱能達到“真錢”的所有特質。
我們來逐一對比下:
特質 | 比特幣 |
去中心化 | 沒有發行機構,只能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 |
有總量 | 數量不會超過2100萬個 |
能匿名,保存方便 | 基于密碼學的匿名性 |
健壯性 | 容易轉移、支付 |
流通性 | 在網絡部落中,都可以交易 |
專屬所有權 | 基于密碼學,確保只有真正的擁有者才可以交易 |
這是比特幣。比特幣最核心的技術——區塊鏈又是什么?
官方的解釋想必大多數人是看不懂的.
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
即便是通俗的解釋,如:
數據庫就是一個賬本,讀寫數據庫就是記賬行為,區塊鏈就是分布式賬本…
對于大多數人,是一頭的霧水。下面,不會涉及到任何的數據庫、密碼學、算法原理及網絡的知識,來說一說什么是區塊鏈。
計算機并不是新穎的技術,而是現實生活的復刻。
拿我們中國傳統認知里的“家譜”為原型,我們來復現一下區塊鏈。
家譜與區塊鏈
1. 家譜的維護,是去中心化的
你家的家譜,像戶口本一樣謹慎存放著。它的復刻本,在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家,每家都有一份,而且內容完全一樣。
每次有新成員加入,更新家譜時,有族長帶領大家開家族會議,共同修訂、補充新版本。
如果你自己偷偷修改了,是不會得到家族承認的,甚至會被給予家法處置。
2. 家譜是公開的,擁有開放性
家譜是可以完全公開的,上面記載著祖先們的光榮事跡,就像一部博物館。
3. 同族信任的自治性
作為家族的成員,如果你在他鄉遇到陌生人,發現他竟然也是你們家族的成員,你們絕對不會懷疑家譜內容的真實性,而是雙雙舉杯歡飲達旦。
4. 信息不可篡改
如果要想改動,需要經過家族大會的同意,個人是無法改動所有復刻版的家譜的。僅用“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就能輕松發現個人的篡改。
所以,家譜數據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都極高。
5. 匿名性
對于改動家譜時,是誰抄上去的,并不重要。每次修改和補充的內容,是家族會議討論的結果,到底是大街上哪位寫字先生幫忙增刪內容的,后人不得而知。
區塊鏈中的每次交易,到底是誰完成的,我們也不關心。
6. 歷史可追溯性
這是家譜的基本功能,你的父親、爺爺、爺爺的父親、爺爺的爺爺…都能在家譜上查的清楚明白。
就像區塊鏈中,通過任意一個區塊,都可以追溯到與之相關的區塊,了解整個信息的演變過程。
區塊鏈的實現
有個人叫中本聰,打算生養2100萬個兒子,都叫他們比特幣。
兒子可能會死掉:比特幣被用掉或是轉移;
兒子會有兒子,也就是孫子:通過轉移獲得的比特幣
孫子也會死掉:比特幣被第二次轉移
…
戀愛循環了
為了避免家族混亂,中本聰建立了一個家譜。
【問題一:家族人口的數量是如何確定的?】
就像一個一元一次方程,有1個解;
二次方程,有2個解;
三次方程,有3個解;
…
找規律,N次方程,有N個解。
每個解就是一個一個兒子。理論上,這個養兒子的方程,有N個解。
【問題二:如何知道哪個是你的兒子?】
和解方程一樣,求解很難,驗證很簡單。帶入一下就ok了!
等式兩邊相等,就對了。
茫茫人海中,你無法知道哪個人是你的兒子,但你能很容易知道某個人是不是,去做親子驗證就可以了。
【問題三:挖礦】
現在很容易理解這個行話了。每個兒子都是“金兒子”,所以我們都搶著領養,領著就和從地殼內撈出金子一樣了。
那要如何才能領養成功呢?理論上,按照預先設計的程序,大約每10分鐘,允許有50個娃娃被領養,直到100年后,金娃娃們被全部領養。
【問題四:花錢買兒子】
我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領養的話,可以買別人的啊,所以兒子輩中的孫子輩就誕生了。
這個家族成員的人,有一個特質:
每個人死亡的同時,都會立即轉世成為下一輩的成員
并且家族會馬上修訂家譜
并且這個人會驗證家族修訂家譜成功后,才會咽氣
同樣的,每個人在出生前,也要驗證完家譜的正確性后,才開始成為新生兒。
總結
比特幣作為貨幣時,是有限制的
只能確保在比特幣虛擬部落中,不會出現通貨膨脹。
也就是說,還有其他的幣,所以不要迷信某種特定數字貨幣。
區塊鏈是數字貨幣的核心,但絕不僅限于此
當下,區塊鏈已在藝術、法律、保險、房地產等行業得到廣泛重視,今后還將在更多領域大放異彩。
區塊鏈,是建立一種信任,基于和神明比肩的群體信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