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元宇宙概念(元宇宙如何釋義?一個熱詞引發專家研討)
來源:【科學網】
近來,元宇宙成為科技和資本領域的熱點話題。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目前元宇宙在概念界定上依然存在爭議。日前,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邀請20余位來自學界、產業屆的各領域專家,對元宇宙及核心術語概念展開了研討。
“元宇宙存在著概念異化、泛化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技術和產業發展。確定元宇宙及其相關術語的名稱、釋義,將有助于夯實學術研究基礎、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指出治理實踐的合理邊界。”全國科技名詞委專職副主任裴亞軍說。
會上,武漢元宇宙研究院院長龔才春匯報了元宇宙及核心術語方案(簡稱方案)起草情況,他介紹了元宇宙的發展歷程、元宇宙相關術語的使用現狀、方案起草過程和專家組成等內容。方案在起草工作中秉持“凝聚共識、對接國際”的思路,充分征詢了計算機、哲學、藝術、社會治理等各領域學界和產業界的意見。
與會專家結合名詞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簡明性、國際性和約定俗成等原則,逐條審議了方案中提出的元宇宙、化身、數字人等9個術語的名稱和釋義,各自提出了審議意見。
“元宇宙的釋義要簡明扼要,元宇宙的本質特征是由現實世界映射或超越現實世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指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認為,伴隨著元宇宙產業的高速發展,新方法、新概念、新科技不斷涌現,大量的新詞語需要及時地規范統一。新概念的“新”,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元宇宙”這個包含綜合型、概括性、具體性、實操性的龐大概念體系,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研究,及時梳理和規范其術語體系,才能深刻理解和傳播其真實含義。
中南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侯木舟認為元宇宙的概念應當與數字孿生有本質的區別,元宇宙不僅僅是現實世界的映射,而是與現實世界相關并且與現實世界是交互的。華東政法大學數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臧志彭利用種差+屬的方式,提出元宇宙釋義為通過綜合各類數字技術構建的,能夠超越現實或能夠與現實世界映射,并與現實世界交互的,能夠推動新型社會體系和經濟關系變革的數字世界。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左敏認為元宇宙本質特征要提出映射屬性、交互屬性和時空可逆轉屬性。武漢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副教授陳國賢認為元宇宙是與現實世界高度相關,而又具有獨立性的平行空間。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副院長、元宇宙藝術與設計研究院院長盛瑨從藝術角度指出了元宇宙構建是從映射現實世界到超越現實世界的過程。
經過深入研討,會上對“元宇宙”等3個核心概念的名稱、釋義形成共識。
中文名“元宇宙”,英文對照名metaverse;釋義為:人類運用數字技術構建的,由現實世界映射或超越現實世界,可與現實世界交互的虛擬世界。
中文名“化身”,英文對照名avatar;釋義為:用戶在元宇宙的身份映射和虛擬替身,具備形象自定義、動作驅動等功能。
中文名“數字人”,英文對照名digital human,meta human;
釋義為:運用數字技術創造出來的、與人類形象接近的數字化人物形象。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元宇宙、數字經濟等“新生事物”不斷涌現,科技名詞的審定工作如何才能跟得上新名詞的出現速度?
裴亞軍說:“統一、規范科技名詞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的重要內容,全國科技名詞委根據不同學科建立專委會,設立了一審、二審、三審、批準預公布、批準正式公布等流程。下一步,全國科技名詞委將在此次研討會的專家共識的基礎上,爭取盡快發布試用元宇宙及相關術語的名稱和釋義。”
李德仁強調,科技名詞規范是一項繁重而復雜的長期工作,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科學技術的支撐條件,是現代社會信息交流、科技發展、教育普及的基礎,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本文來自【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