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非常火的整人小程序(抖音開放小程序平臺,“羊了個羊”火在微信上)
隨著“開放”、“互聯互通”等事逐漸被提上互聯網企業的日程,許多企業便在當下的移動生態下推出了自己的舉措,比如前陣子的抖音開放平臺開發者大會,便是這類舉措的具體體現。那么抖音開放小程序平臺,可以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流量生意嗎?
在當下“開放即正義”的商業價值觀里,開放生態平臺已悄然成為互聯網企業最核心的戰略之一。
9月6日,抖音以“信見新機”為主題,舉辦了開放平臺開發者大會,首次公布抖音開放平臺及業務載體抖音小程序,進一步向外界展示開放的決心。
以小程序為載體,成為甚至超越微信這樣的超級App,無疑是抖音這次“開放”的戰略意圖。但不巧的是,就在抖音官宣后不久,一款《羊了個羊》的小程序游戲在微信上爆火了。
作為一款同時上線微信和抖音雙平臺的小游戲,在微信社交關系鏈的傳播下,《羊了個羊》迅速火爆全網,成為繼《跳一跳》《合成大西瓜》之后第三個出圈的微信小游戲。
而同樣上線的抖音,僅成為承接第二波話題討論的短視頻平臺之一。
小游戲作為抖音開放平臺的一種重要合作伙伴類型,此次在出圈上的落后一定程度上說明,以中心化算法分發為主的抖音流量,在成為開放平臺的路上依然任重道遠。
一、技術型開放還是產品型開放?
開放平臺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并不陌生,不管是早期的BAT,亦或者中期的TMD,乃至于當下的字節系。
根據《產業森林》一書的調查結果顯示,2008-2017年,BAT上線開放平臺總計38個,占比全部開放平臺的38%。除百度、阿里、騰訊綜合開放平臺之外,在地圖、游戲、音樂、智能等旗下產品的細分領域,均有開放平臺布局。
但是因為企業優勢能力的不同,各家開放平臺的側重點往往也有差異,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百度打頭的強調技術的開放平臺,比如早期百度開發平臺的“七種武器”以及當下的阿波羅自動駕駛開放平臺。
技術型開放平臺往往做的是SaaS生意,核心是互聯網企業技術能力的輸出外溢,獲取邊際收益。對于開發者來說,技術開放平臺可以幫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另一種是產品型開放平臺,典型的有早期騰訊媒體平臺、游戲平臺,都是產品和賬號接入層面的開放,主要優勢是基于社交關系鏈的用戶賬號。
在產品型開放平臺中,主要側重幫助開發者導入巨頭的用戶體系,實現流量增長。對于開放平臺來說,則是以豐富的流量池,來換取一部分服務資源彌補自身的短板和不足。
作為當下的短視頻流量巨頭,此次以小程序為載體的抖音開放平臺,走的無疑是第二種路線。比如在此次大會前,抖音和餓了么的合作,建立基礎就是通過餓了么彌補自身本地供給能力的不足。
但是不同于技術型開放平臺里的平臺方和開發者,是實實在在的技術買賣關系,屬于真金白銀的商業合作。產品型開放平臺則是一種生態合作關系,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微妙平衡。
前者是實實在在地幫助開發者避免重復造輪子,提高開發效率。后者則是一方基于生態需求,另一方基于流量需求的利益交換合作,雙方需要時刻保持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平衡。
二、強強聯合下的抖音虛胖
目前在抖音App內打開小程序一欄,可以發現在運營分類上主要有生活服務、電商、小游戲、泛知識四大類。
有互聯網從業者表示,小程序的分類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抖音在開放平臺上側重于引入的外部合作伙伴類型。
不難發現目前涵蓋的四種類型,抖音均先后進行過生態內自營模式的嘗試。除了電商之外,其余三種均是沒有取得明顯突破的領域。
以生活服務領域為例,在引入餓了么成為合作伙伴之前,抖音官方曾親自下場,最早還可以追溯到2019年2月底。
當時,抖音聯合10家民宿推出“民宿季”活動,邀請旅游達人前往拍攝短視頻,通過信息流推薦給用戶。隨后的2020年7月,抖音正式發力本地生活,先后上線門票預訂、酒店預訂、餐飲團購等功能,至此完成到店酒旅、餐飲外賣等涵蓋本地生活服務的業務布局。
但是受制于本地供給的重履約特點限制,抖音在該領域始終未能取得現象級的突破。在這種情況下,尋求外部合作伙伴就成了繼續發起進攻的另一條路徑。
對于抖音和餓了么的合作,有餐飲人士表示,抖音以短視頻流量置換餓了么的本地供給能力,二者的合作屬于強強聯合。作為各自所屬領域的平臺級企業,二者處于對等置換的生態合作,可以實現互相制衡。
不過這類合作關系的建立,僅僅只是抖音作為一種流量渠道的能力體現。業內這種模式的合作還有很多,比如以“半條命”的開放戰略著稱的騰訊,先后和京東、美團等在微信生態內攜手并進。
強強合作的關系,往往建立在雙方深度競爭之后的基礎上。騰訊和京東的合作,產生于騰訊投子認輸將旗下電商業務賣給京東;餓了么和抖音的合作,產生于抖音先后布局本地生活,大力介入新賽道卻難以突破。
好處是深度競爭之后的合作關系更牢固,同時也可以實現合作領域交易額的快速增長。但是這種開放能力,一定程度上可能只是一種“虛胖”。
對于開放平臺來說,打不過就合作,本質是在高度競爭下,以開放生態換取更大商業資源的一種妥協。這種開放依然是商業內卷的產物,而真正的開放平臺,成功的標志是能否持續孕育出屬于平臺特有的產業創新者。
相比引入強大的外部力量,如何內生造血出更多的原生伙伴,才是開放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在早期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開放的安卓生態下產生的App創業潮;在微信時代,微信小程序開發平臺產生的小程序創業潮;產業創新者的數量多少,是一個產品型開放平臺能否成功的關鍵。
三、缺失的線下二維碼
2016年,張小龍一連回答了9個問題,來解釋“小程序是什么”,強調小程序是一種“無須安裝、觸手可及、用完即走、無須卸載”的微信生態應用。當時的他,應該也沒有想到,日后小程序會成為超級App平臺的標配。
2017年初,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可就在1月17號,微信公眾號大V羅振宇宣布退出小程序,順便還帶火了一篇《小程序上線7天,羅振宇帶著1000萬用戶跑了》。
文章中提出了場景定義:“什么樣的用戶角色”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產生了“什么樣的行為”,這個完整的過程可以被稱之為一個場景。在此定義下,一個具備高價值場景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用戶會頻繁地進入。
因此對于開放平臺來說,想要成功就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高頻打開,一個是使用時長。
根據德邦證券統計顯示,沒有社交關系鏈的抖音雖然是個“殺時間”利器,但人均單日打開頻率并不高。對比來看,微信人均啟動次數保持相對穩定,均值為 13.5 次,快手次之,抖音最低。
在這種場景下,雖然抖音具有最長的用戶使用時長,但是在短視頻沉浸式內容的消費中,并不具備高頻打開的優勢。
此外,在培養產業創新者的容器上,抖音同樣選擇了以小程序為載體,但與微信小程序對于開發者的賦能本質上還有區別。
微信小程序強調連接線上線下的能力,是以小程序開放平臺的數字化能力更好的服務中小商家的線下流量。
不是為了來解決目前大家的流量焦慮和入口危機的,而是為線下服務的。其本質是線上的用戶時間已經被超級App瓜分殆盡,而開發者可以從線下的場景里分到一點用戶時間。
在這個邏輯里,微信沒有小程序流量分發的初始能力,決定了小程序最初使用人數,來自于中小商家自身的線下流量。
不過,在缺失高頻打開場景的抖音小程序中,依然還是在其短視頻的線上流量中內卷。
開放平臺可以帶來的只是通過更多的外部服務供給,使流量可以觸達更多的商流,提高變現率。從根本上來說,這種變現率的提高,依然是一門流量生意。
不僅如此,在流量即權力的互聯網世界里,以中心化的算法分發邏輯下,缺失線下入口場景的抖音,無疑也將成為流量分發的絕對權力,一如既往地在付費買流量的邏輯里,完成“收稅”的流量生意。
開放平臺的概念從誕生開始,就給了平臺和開發者無限的想象空間。
通過開放平臺提供的各種功能和資源,開發者可以利用曾經自己都完全不敢奢求的資源,真正做到“站在巨人肩上”。甚至可以把原來競爭對手的服務,通過自己的平臺嫁接在一起,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平臺方則可以通過第三方應用無限擴展自己的外延,成為一個“萬能”的平臺,這一切看上去都十分美好。
但是,抖音小程序的開放平臺,既沒有新的平臺規則,也沒有新的場景入口,更沒有新的流量分發邏輯,怎么看都是在既有的算法流量漩渦中內卷。
參考資料:
數字位移:重新思考數字化
騰訊產業森林:AI時代的創業密碼
開放平臺的前世今生,從殺手到推手——鈦媒體
一體化的騰訊開放平臺,究竟是對誰開放的—品玩
作者:古廿;編輯:伊頁
來源公眾號: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業變量,探尋商業本質。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新熵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