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大數據平臺(大數據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學者觀察
徐紫東 李鑾淏
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為全球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注入全新動能,已成為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發展源泉。我國文化產業要積極順應數字時代的客觀發展要求,乘大數據技術之東風,促進同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培育智能交互、數據驅動、開放共享的產業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為建設更高質量共同富裕貢獻強大精神力量。
新時代文化產業發展要有新擔當
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4.50%。截至2020年,我國文化服務業、文化制造業以及文化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已經分別達到28874億元、11710億元和4361億元,文化產業整體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邊際貢獻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仍然維持在4.43%。在疫情沖擊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依然取得較大成就,展現出很強的發展潛力,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力量功不可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產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在新時代,我們要更加重視文化產業發展,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一)全面優化文化產業鏈條,營造高質量產業生態
良好的產業生態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通過完善文化產業鏈條各環節,達到合力并舉、統籌優化的效果,有效提高文化產業的生產效率和發展水平。一是推進文化產業供需兩端結構升級優化,實現供給和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一方面要以新興消費需求牽引高質量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暢通文化產品和服務宣傳渠道,鼓勵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提升文化消費的便捷性、多元性、體驗性,大力激發文化產品和服務消費主體活力,深入挖掘文化消費潛力;另一方面以高端品質的供給有效匹配豐富多樣的文化需求,注重文化產品和服務精細化、個性化和柔性化定制生產模式,向社會提供品質優良、精準匹配、客戶導向、層次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二是加速形成多點支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一方面將文化產業作為重要內容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統籌規劃全國文化產業布局,構建和強化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如京津冀文化產業群、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群、長三角文化產業群、西北絲綢之路文化產業帶等;另一方面要發揮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充分利用鄉村自身的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資源,筑造“一村一鄉,各有千秋”特色鄉村文化產業,將文化產業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性成果。三是推動文化產業同上下游行業的有機融合,營造互促共榮的良性互動氛圍。積極促進創意文化產業同旅游、制造、建筑、信息、農業、體育、健康等上下游相關產業深度雙向融合和相互促進,實現文化產業企業鏈的協同與延伸,以文化塑造旅游等產業的人文內涵,以旅游等產業引導文化領域消費,促進文化“產業化”和相關產業的“文化化”,積極探索各類“文化+”的新模式,形成多維、活躍的文化產業生態環境。
(二)有效推動文化產業創新,注入數字化強大動能
在“數字時代”,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5G、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是促進文化產業網絡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為文化產業創新和升級提供了廣闊的源泉。文化產業要積極運用好科技力量,把握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契機,以高端科技賦能文化產業,線上線下雙線融合,從而提高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益。一是加強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頂層設計,加快全國范圍內數字經濟促進法的制定,構建更有利于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支持環境。二是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超高清、5G、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基礎設施同文化產業結合的商業應用場景,助力傳統文化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充分發揮各類型數字技術的強大功能,培育開拓云演藝、云展覽、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文化產品和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體驗全新場景,引導激發產業創新和居民消費雙重潛能。
(三)積極推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合作體系
中華文化是中國對外溝通的重要媒介,加強文化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是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有利于各國和地區間求同存異、相互包容、博采眾長、美美與共等美好愿景的實現,推動全球范圍內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協同并進。一是要推動我國文化產業高水平“走出去”,大力建設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和會展平臺,提升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支持特色文化企業走出國門,積極向世界宣傳和推廣飽含歷史底蘊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我國先進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二是引導國外先進文化產業高質量“引進來”,實施多層次、多渠道和多元化的產業投融資激勵政策,吸納世界各地多元多彩的優秀文化,豐富廣大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文化產業領域欣欣向榮、萬物競發的開放包容、有序競爭的發展局面。
大數據賦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數據資源呈現指數爆炸性增長、海量集聚的鮮明特征,大數據等高效工具不斷涌現,實現了在有限時空內對現實世界的數字化映射,為數字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在數字化時代,文化產業要巧借大數據之力,乘新科技之風,把握好新時代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大數據賦智賦能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實現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一)以大數據延伸和暢通文化產業鏈條,提升文化產業生產效率
提高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全方位多環節合力效能,依賴于供需兩端間、文化產業集群間和上下游各產業間信息的高效互通,必須充分發揮大數據的規模性、高速性和結構多樣性優勢,強化產業鏈各環節對于數據信息的獲取、存儲、分析和預測能力,促進文化產業鏈條的統籌優化、協同發展。一是要以大數據提高供需兩端匹配度,精準反映文化消費需求內容,利用大數據云平臺打破人才、資金、資源的地域限制,有效推動文化產業供給端的結構性高端化。二是以大數據引導文化產業集群間的高效定位,準確判斷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優勢和特色所在,培育專業化、特色化、集聚效應明顯的集群式結構布局,加強文化創新創意資源聯動,擴展文化產業鏈空間,提高文化產業集聚區核心競爭力,避免集群間文化產業形式和內容高度雷同、個性化低等問題。三是通過大數據技術的普及,加強文化產業上游和下游數字化滲透,推動文化產業與相關行業跨界融合,實現信息共享、數據互通、分工協作和資源配置優化,增強智慧決策和抵御風險沖擊的能力,從而提升文化產業整體的生產效率。
(二)以大數據引領和加速文化產業創新,提高文化產業數字化水平
數字化引領時代潮流,大數據是數字化時代最重要、最典型的數據生產、處理和使用技術之一,能夠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一是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助力文化產業領域相關政策的科學制定和對接實施,加強各部門、各地區政策方案的聯動和共振效應,以創新友好型的頂層設計,夯實大數據技術等文化產業創新的底層邏輯。二是以大數據技術催化文化產業云直播、云音樂、云旅游、云會展等新業態、新模式、新體驗,加速大數據在新型文化場景中的應用落地,打造文化產業升級和文化消費擴張的數字化新突破口。
(三)以大數據構筑和開拓國際文化產業合作新局面,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以數據驅動為核心、以平臺為支撐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模式成為國際貿易發展主流趨勢,我國文化產業要構建大數據技術開拓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新局面,構筑互利共贏、各美其美、開放包容、平等和諧的文化交流伙伴關系。一是要利用大數據技術高效算法平臺、復雜信息挖掘能力等優勢,形成有利于國際社會理解、認識中華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暢通渠道,鼓勵向國際市場推廣既彰顯民族文化精髓又極具時代創新表達的數字文化精品,提升文藝作品國民認同度和海外認知度。二是要以大數據技術作為文化產業引進來的“傳送帶”和“安檢門”,一方面要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優秀先進、多元獨特的異域文化線上消費便捷性,打破傳統地理限制和疫情阻礙的壁壘,豐富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精神消費的餐桌,激勵我國文化產業兼收并蓄、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把好“核心價值”關口,發揮好和發展好大數據技術的強大功能,防范庸俗化、貧瘠化和趨同化文化產品和服務輸入所引致的市場泛娛樂化、消費者畸形落后審美以及“數據主權陷阱”問題,不斷提升我國產業數字治理和審查水平,切實做優產業數字化下文化安全保障工作。
(四)以大數據縮小城鄉文化產業發展差距,助力解決城鄉文化消費不平等問題
當前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呈現產業規模較小、人才資金短缺、市場信息閉塞、文化資源特色開發不足等短板,如何利用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發掘鄉村本土資源優勢,將文化產業融入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成為重要課題。一是要為鄉村文化產業升級注入大數據技術的數字化元素,為鄉村產品和農業產品提供文化附加值,提高鄉村文化產業生產效率和個性化發展,加快縮小城鄉文化產業發展鴻溝。二是以大數據技術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數字化,促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智慧博物館、數字圖書館、文化云平臺等文化消費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激發鄉村居民的數字文化消費熱情和積極性。
(作者單位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