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錢包原理(匿名加密貨幣錢包并不那么簡單)
聲明:本文作者:Molly White,譯者:不上DAO的老雅痞。本文旨在說明目前加密貨幣因為要兌換成法幣,造成的一些隱私安全泄露問題,匿名錢包也解決不了。我國法律嚴謹進行加密貨幣交易和OTC兌換,請各位讀者遵守我國法律,做一個守法懂法的合格公民。
在 "區塊鏈上的濫用和騷擾 "一文中,我寫到了公共賬本的一些弊端,如果一個錢包與一個人的真實身份公開掛鉤,這些弊端就會特別嚴重。對這個問題經常提出的一個解決方案是,用戶可以創建多個匿名錢包,用于需要更多隱私的交易,這是我想深入探討的一個話題。
匿名的級別
一個加密貨幣錢包是由一串字符標識的,比如0x3781d92e5449b5b689fee308ded44882085b6312。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在本質上將一個人與一個特定的個人聯系起來,盡管這些聯系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在最廣泛的層面上,有時通過自我披露或通過調查工作的結果,公開知道某個人控制著一個特定的加密貨幣錢包。還有一種情況是,錢包的所有者不為公眾所知,但卻為公司所知:例如,為了使用流行的Coinbase服務創建一個加密貨幣錢包,個人必須向公司核實其身份,以達到反洗錢的目的(稱為KYC,或 "了解你的客戶 "2)。這些信息由Coinbase保密,不與賬戶公開掛鉤,但執法部門可以要求提供這些信息。最后,有人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創建一個加密貨幣錢包,不需要向公司或服務機構披露他們的身份,還可以采取額外的措施,如使用代理來進一步掩蓋他們的身份。
目前,一個人在Layer-2上匿名狀態下運作是相當微不足道的,他們的身份被各種公司知道(如果需要,也被執法部門知道),但不公開。但是Layer-3,也就是所謂的真正的匿名,是加密貨幣從最初就一直承諾的:沒有政府和法律系統的干預,沒有人告訴你是否可以根據你的身份發送或接收貨幣,沒有能力將交易與個人聯系起來。而這種水平正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
為匿名錢包提供資金
正如我之前寫的,匿名性的真正挑戰不是來自于創建一個新的錢包。它來自于為該錢包提供資金,而不把它與可識別的來源聯系起來。
采礦
在過去,3 有人可以簡單地挖出一些比特幣或以太幣,他們就可以使用新的代幣,不受任何束縛,因為它們剛剛出現。但是,像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的工作證明鏈背后的整個想法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代幣變得越來越難以挖掘。十年前,人們可以合理地設置他們的個人電腦,在他們不使用它的時候進行挖礦,而現在,一個人正在與擁有復雜的專用設備的巨大采礦場競爭。
雖然一個人試圖用個人電腦單獨開采比特幣或以太坊已經不再可行,但在技術上(盡管不建議)仍有辦法做到這一點--通常是通過與他人共享計算資源。截至2021年11月,美國居民用電的平均成本約為每千瓦時14美分。4 我有一臺相當不錯的臺式電腦,盡管已經有好幾年的歷史,配有GTX 1070 Ti顯卡,如果你在挖以太坊,它的速度為27-30MH/s(取決于你問誰)。減去電費,我每天可以挖到大約0.84美元的高額利潤,不過這是假設最好的情況,即顯卡以100%的速度運行24小時而不會過熱。假設我的GPU沒有融化,在每天24小時挖礦的四個月里,我可能有100美元的ETH可以玩,當然這是基于對價格和挖礦難度穩定性的巨大假設。如果一個人沒有像我一樣碰巧有一個相當可觀的專用GPU來玩,他們能在電費上達到收支平衡就很幸運了,而且實際上可能會虧錢。即使他們愿意承擔損失,以獲得沒有交易歷史的代幣,他們也會花很長時間來做這件事。
將美元轉換為加密貨幣
現在,"只挖新幣 "的問題已經解決了,讓我們談談更常見的嘗試為新錢包提供資金的方法。如果有人身邊有現金,他們如何將現金放入他們新鮮的匿名錢包,而不將其與自己捆綁在一起?不乏一些服務,他們可以連接他們的銀行賬戶并購買他們選擇的加密貨幣,但一旦涉及他們的銀行賬戶,他們就會失去匿名性。
如果他們住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地區,他們可能會選擇步行到附近的比特幣自動取款機5,但他們在這里也面臨挑戰。假設他們能忍受巨額的交易手續費用(通常為10-20%),加密貨幣自動取款機仍然受到監管。如果他們幸運的話,他們可能會找到一個不需要太多身份證明的自動取款機(雖然往往以更高的費用為代價),但許多這樣的自動取款機即使不需要照片證明,也至少需要一個電話號碼,而且交易量越大,往往需要更多的身份證明。
另一個選擇是與某人見面,把現金交給他們以換取加密貨幣。不用說這是一個有風險的嘗試,原因有很多,特別是他們現在擁有的貨幣的所有權,其過去的歷史可能歸于他們,除非他們設法說服執法部門,他們真的在公園里交給某個人一個裝滿現金的手提箱,以換取一些比特幣,當然只是在他用它做完不正當的事情之后。
轉移現有的加密貨幣
這些流行的區塊鏈上的加密貨幣交易有公開的記錄,因此,當試圖保持匿名時,從現有的已知錢包轉移資金是不可能的。一個人可以說服一個朋友轉移資金,但這樣一來,錢包就只是和他們的朋友綁定了。
也許轉移現有的加密貨幣而不被鏈接回來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加密貨幣翻滾器(也稱為 "混幣器")6。這些服務試圖打破源錢包和目的地錢包之間的聯系,將來自許多來源的大量貨幣匯集在一起,然后在隨機時間將其分配到目的地錢包。雖然有可能看到一個錢包向混合器轉賬,另一個錢包從混合器收到轉賬,但由于通過這些服務的資金量和涉及的隨機化,很難將兩者聯系起來。然而,這種情況越來越少,因為正在開發更復雜的技術,使其更容易解除翻滾的資金。
使用這些資金
因此,讓我們說一個人已經設法把他們需要的錢弄到他們的匿名錢包里,而不把它與自己聯系起來。他們是黃金,對嗎?
嗯,不完全是。讓我們大膽地假設,這個人能夠持續創建和支付匿名錢包所需的手續費,而且是永久的。他們永遠不會把它和他們的其他錢包混淆,并進行一個不明智的交易,可以鏈接到他們身上,他們永遠不會做足夠多的交易,可以與他們的已知行為進行比較,并用來推斷一個鏈接,他們永遠不會在這些天需要KYC自我識別的許多服務中使用這個地址,而且他們在訪問基于網絡的加密貨幣服務時,總是小心翼翼地使用注重隱私的VPN7,以便他們的真實IP不會被記錄。
現在呢?好吧,如果他們持有加密貨幣是為了其投機價值,他們將沒有任何問題--它將只是待在錢包里,根據給定貨幣的表現而獲得或失去價值。如果他們想在加密貨幣領域進行交易,比如用一種加密貨幣交換另一種加密貨幣,或者用它交換其他基于加密貨幣的資產,比如NFT,他們可能會有一點問題。
但是,我們已經開始越來越頻繁地看到,有匿名資金的錢包的用戶在把他們的加密貨幣拿回去兌換成傳統貨幣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要找到愿意遞給你一疊現金以換取你的加密貨幣的人并不特別容易,但這仍然不是核心問題。對于那些愿意深入到暗網9的人來說,可能會更容易一些,盡管這幾乎沒有風險。
雖然DeFi平臺已經允許各種加密貨幣之間的交易而不需要自我識別,但真正允許你兌現為傳統貨幣的平臺相對較少,而那些允許的平臺的使用率也越來越低。
恰恰是這個 "關口問題 "阻礙了加密貨幣的犯罪分子和合法用戶。比特幣的假名發明者中本聰的身份近15年來一直不為人知,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試圖對自己持有的大量比特幣做任何事情。中本聰在2010年莫名地消失了,而他們持有的75萬至110萬枚BTC也沒有被動過,盡管其目前的價值為數百億美元。大型加密貨幣黑客的肇事者如果不立即拋出加密貨幣,就很難將其變現(而且拋出的金額越大越有挑戰性),一些此類黑客的不義之財在之后的幾年里只是在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中沉睡或跳動。
請閱讀這篇文章的后續內容:"加密貨幣的‘出口’,以及走向中心化的壓力"。
注釋:
It is worth acknowledging that there are “privacycoins” like Monero that enable private, anonymous transactions, though they have their own unique sets of issues as a result that are out of scope for this post. These are not the focus of this essay, which is instead focused on the most popular cryptocurrencies (Bitcoin, Ethereum, etc.) which feature public transaction records. ??
“Know your customer”. Wikipedia. February 12, 2022. ??
In what one might reasonably call the early days… ??
“Average Price of Electricity to Ultimate Customers by End-Use Sector”,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
“Bitcoin ATM””. Wikipedia. February 12, 2022. ??
“Cryptocurrency tumbler”. Wikipedia. February 12, 2022. ??
This is not a given with VPNs, which often themselves require self-identification or store extensive logs that could be used to identify a user. ??
Exposing one’s real IP allows websites and apps to trivially see approximate geolocation of a user, and with a subpoena to an ISP can sometimes reveal specific user identities. ??
“Dark web”. Wikipedia. February 12, 2022. ??
“Cryptocurrency Crime and Anti-Money Laundering Report”. Mastercard, February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