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的情侶頭像(一個NFT頭像價值千萬?“假的吧!”)
2021年,8 月 28 日,NBA 球星庫里宣布自己斥資 55 枚ETH(約 18 萬美元)購買了無聊猿俱樂部(Bored Ape Kennel )的 NFT 作品——一只“無聊猿”,并在俱樂部社群中發布了一張模仿該頭像的自拍,也更換了社交頭像。
波場幣創始人孫宇晨也在朋友圈發文表示,其以 1050 萬美元購買了“人類目前為止最貴的微信頭像”
看到這里,想必許多人忍不住咂舌道:“假的吧!”
沒錯,雖然現階段NFT已經涉足影視、IP、數字藝術品、歌曲等多個領域,不少產品具備增值的潛質,但NFT高價的背后其實少不了名人、明星、各行各業資本家的推波助瀾。
那么,NFT價格到底是怎么“炒”起來的?
通常一場炒作具有三個要素:稀缺性、高情緒、示范性。
稀缺性
NFT的價格持續升高也是離不開這些要素,稀缺性這個就不用過多解釋了,NFT本身就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如果再加上現實意義,比如是某個著名設計師的絕品,那么這個稀缺性就會加強。
但,稀缺性存在價值嗎?
給虛擬數字物品“確權”是一件相對容易的事情,但將這一物品放在現實生活中,它依然具有價值嗎?
稀缺性本身不能賦予任何物品價值,它的作用在于強化有價值物品的價值屬性。
比如一幅畢加索的真跡與贗品,世界上都只有獨一份,但只有真跡才具有價值。
高情緒
在一件新出的NFT作品時,如果利用某種手段,比如新聞發布會、品牌聯名、緊跟社會熱點,或者用把作品燒掉這種手法得到社會的關注,就會在社會上產生較高的操作情緒,傳播性和共識就會爆炸增長。
2021年3月8日,著名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的作品《Mornos》(《白癡》),被其持有者燒毀并全程視頻直播。
畫作持有者此前已經使用區塊鏈技術保存作品,在視頻的火光中,伴隨著實體藝術的銷毀,我們看到新的NFT數字藝術品的誕生。實體作品雖然被銷毀了,但畫家本人仍然擁有作品的所有權。
有人認為“這次焚燒事件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表現”,也有人認為“這完全是一種賺錢‘噱頭’”。
雖然這一焚燒藝術品的行為引起了多方觀點的對立,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不能反對銷毀藝術品的表演給創作者和作品本身都帶來了極高的關注度。
最終,該NFT作品以約合人民幣247萬元的高價被賣出,相當于當初9.5萬美元購入畫作的4倍。
示范性
在得到一個新的事物之前,大多數人都不會輕易嘗試,這個時候如果有名人或大拿站出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那么這個新鮮事物就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目前,名人、明星、收藏家、藝術家......紛紛入局,在名人的帶領下,各行各業的玩家也下場了。
前有波場創始人孫宇晨花費1050萬美元購買人生中第一個頭像,后有著名導演王家衛根據其電影《花樣年華》的幕后花絮拍出了一張 NFT,在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得 430 萬港元(553,000 美元)。
2022年1月1日,元宇宙平臺Ezek聯合周杰倫名下潮牌PHANTACi首次限量發售NFT項目Phanta Bear(幻象熊),發行上限10000個,單價為0.26個以太幣(約人民幣6200元),總價超6200萬元。
“周杰倫一吆喝,杰迷一下子便瘋狂起來。”
由于周杰倫的加持,平臺銷售通道剛打開便涌入大量用戶,網頁一度陷入卡頓狀態,5分鐘內即售出3000個,約40分鐘全部售出。
一個NFT產品就能賺上千百萬,如此瘋狂的高價使得不少人紛紛加入這場賭局。
對于有錢人來講,NFT是一次投資游戲,而對普通人來講,NFT是一場沒有輸贏的豪賭。
作為普通玩家,無論你是局中客還是局外人,都應保持獨立思考,謹防被高價漩渦完全吞噬。
天底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呢?只有當熱潮退去,我們才能看清NFT瘋狂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