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直管房(廣州首次招募歷史建筑直管房活化利用,最長可租20年)
鹽運西一巷14號
■鹽運西一巷14號紅磚門套、樓梯扶手鐵藝、屋頂挑檐線腳、山頭、木窗扇都是核心價值要素。
■昌華新街12號保存完好的壁爐。
民國范、復古風的民宿、咖啡館、畫廊、工作室、體驗館近年來成為打卡族熱捧的網紅,活化利用歷史建筑也受到不少民間投資人、設計師的青睞,但是尋尋覓覓卻難于找到心儀的老房子,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廣州第一次向社會公開招募,引入社會力量開展直管房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啦!
廣州是全國首批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試點城市,廣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下稱:市住建局)為落實保護利用試點工作方案,樹立歷史建筑修繕活化典型,開展歷史建筑修繕試點工程,形成可展示、可借鑒的實踐案例,將兩棟直管房歷史建筑移交給廣州珠江住房租賃發展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珠江租賃公司)管理、運營。
今年8月,珠江租賃公司在廣州產權交易所發布了這兩棟歷史建筑的招募信息,引入社會資金,打造歷史建筑修繕精品工程。
這兩棟歷史建筑各具特色,區位絕佳:
鹽運西一巷14號民居是一棟早期現代式風格的紅磚樓,與廣州千年文脈所在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北京路步行街僅相隔約5分鐘路程;昌華新街12號民居是獨棟帶花園的西式小洋房,緊鄰最美騎樓街恩寧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永慶坊。
你一定很關心,它們的現狀如何?租金、租期是多少?可以作什么用途?有什么出租要求?快跟著新快報記者一起一探究竟。
1 探樓
兩棟歷史建筑核心價值要素基本保存完好
鹽運西一巷14號:有精美紅磚立面、樓梯扶手和防盜網鐵藝
鹽運西一巷14號民居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在傳統中軸線(近代)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
鹽運西街因是清代鹽運司所在地而得名,民國時期,此處多是二級官員(即市級各局長)私宅,也曾是歸僑、僑眷居住集中地,多是中西結合的磚木結構建筑,從廣州傳統民居竹筒屋的基礎上演變而來。這里雖毗鄰北京路步行街,卻鬧中取靜。
這是一棟早期現代式的紅磚建筑,磚混結構,建于民國時期,高四層,建筑面積約525平方米,是廣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
“外立面很漂亮!”專門活化歷史建筑的民宿主Frank一看到這棟房子就贊嘆道。
這個主立面也是這棟歷史建筑的核心價值要素,紅磚門套、綠色的雙扇平開木門、屋頂挑檐線腳、山頭、木窗扇都得以保留至今;
S形的樓梯扶手鐵藝,每層樓梯間窗戶上正方形、半圓形、半橢圓形的防盜網鐵藝也都是民國原物,也是核心價值要素, Frank的太太Chloe邊看邊連連贊嘆:“鐵藝好漂亮啊!樓梯也沒怎么損壞,這些民國的水磨石現在做不出這種款式了。”
不過由于年久失修,老房子出現了局部殘損,像門洞上楣裝飾被砂漿填抹,木窗扇油漆老化、脫落。由于曾作為公租房,房子每層的格局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房間內普遍加建了閣樓,從改動較小的3樓可看出,房子每層原有5個房間。
部分墻體出現開裂,由于漏水,墻和天花有大塊泛黃的水漬,部分批蕩已剝落,甚至露出紅磚。
但歲月的風霜難掩其綽約風姿,有待珍愛她的有心人令她再現芳華。
昌華新街12號:有拱券、立柱門廊、小陽臺和壁爐
另一棟昌華新街12號民居也同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筑,在昌華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
據傳這片街區是南漢“昌華苑”故地一部分,從民國起,這里是擁有風格各異的建筑的別墅小區,每棟小樓都帶有不同風格的小庭院。民國時期這里是廣州達官貴人的居住首選地之一,被稱作西關中的“小東山”。
昌華大街歷史街區保留著原來的街巷肌理,但與西關其他狹窄的歷史街道不同,這是一個具有現代社區規劃雛形的街區,小汽車可以順暢出入,街邊院前還有停車位。
昌華新街12號民居是一棟兩層高的西方傳統式小洋樓,建于民國時期,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面積約339平方米,分主副樓,它是廣州近代小洋房住宅的典型代表。據街坊老人回憶,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中將張翼一家曾居住于此,新中國成立后由政府接管,曾為省屬單位職工宿舍。
走入小院,拱券入口門廊,兩根仿塔司干式立柱、兩根倚柱映入眼簾;而門廊之上,就是一個外挑的小陽臺。立面和院門是這個房子的核心價值要素,原來都是水刷石飾面,但可惜的是,現在被藍、白色抹灰覆蓋。
窗戶雖被涂料覆蓋,但仍可從其材料和歷史痕跡辨出它們是民國原物,這也是建筑的核心價值要素。
屋內,兩層客廳里有保存完好的壁爐,還有通道中少見的天花飾線,木樓梯和木扶手都是民國原物,令Chloe驚喜連連。
不過和鹽運西街14號民居相似,這棟建筑也存在著像陽臺欄桿局部風化、木窗腐朽等核心價值要素局部損壞,建筑內部被加建、改建,因漏水導致部分樓板保護層剝落、鋼筋外露等問題。
但相信懂得其價值的人能妙手回春。
■策劃:何姍 ■采寫:新快報記者 方汝敏 何姍 楊喜茵
編輯:Giabun
來源: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