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未來發展趨勢(區塊鏈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機遇)
近來,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區塊鏈行業政策紅利釋放,引起社會資本對區塊鏈技術的廣泛關注。
為此,銀湖沙龍聯合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通證經濟中心以及42DAO區塊鏈投資基金,于2021年6月18日下午成功舉辦了第178期銀湖沙龍。本期銀湖沙龍邀請了42DAO基金創始合伙人周一凡先生以“區塊鏈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機遇”為主題,分享其對區塊鏈行業的政策演變、技術應用、產業發展、投資方向的深入思考和獨特觀點,用生動形象的案例與演示讓與會人員實際體驗區塊鏈如何改變世界,并對區塊鏈與實體產業的結合有了更豐滿的暢想與期待。
分享嘉賓:周一凡
堵住虛擬幣惡炒之風,廣開區塊鏈應用大門
區塊鏈是一個新興行業,想象空間無限。但毋庸諱言目前區塊鏈行業處于魚龍混雜的局面, 參與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其中不乏惡意炒幣乃至利用ICO圈錢的行為。從政策走向來看,我國正采取積極措施,加強風險防范,實施正面引導,為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一方面,嚴打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之風。從政策導向來看,一切以區塊鏈為名、破壞國家穩定和治理的行為都在打擊范圍之內。比如,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二級市場波動非常大,如果放任國內居民參與交易炒作,個體風險向金融系統乃至社會領域傳遞,對國內金融經濟穩定乃至社會穩定帶來不小影響;借由虛擬貨幣發行交易實施實質性的非法集資行為,一直以來都是重點打擊對象;通過銀行賬戶、第三方支付參與比特幣交易,帶來國內資金非法轉移、洗錢等金融風險,最近也被嚴令禁止。一個值得商榷的政策措施是清理虛擬貨幣挖礦機。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的第51次會議非常明確的講到了打擊比特幣挖礦行為。中國的比特幣算力占到全球的70%以上,可以理解為全球70%的比特幣“儲量”在中國,那意味著我國對比特幣是有相當大程度的定價權的。清理虛擬貨幣挖礦機可能是因為挖礦帶來的電力資源消耗過大。但深入分析“挖礦”行業會發現,挖礦用的電力往往都是難以使用的“廢電”,如果不使用就將白白浪費掉。比如42DAO的一個資產端業務,就是用加拿大油田開采中伴隨產生的、本應白白燒掉而且還需要繳納碳排放稅的天然氣發電用于挖礦。
另一方面,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重點是以區塊鏈技術在各行各業實體中廣泛應用拉動區塊鏈整個產業的發展。比特幣作為當下最流行的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并沒有與實體產業發展相結合,限制了其生命力,比如在支付領域。其實支付是非常大的行業,除了發揮交易雙方賬戶資金的橋梁作用之外,還包括經濟數據分析和國家經濟監控等功能,支付行業的區塊鏈應用就可以變成一個巨大的應用類別。現在美國可以使用分布式賬本或區塊鏈網絡進行支付并驗證、存儲和記錄支付交易,一方面可以利用區塊鏈永遠在線的功能“以現有美國支付基礎設施無法處理的方式提供更快的24小時實時支付服務”,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區塊鏈的交易、計算、記錄等功能,在滿足監管的條件下推動經濟活動在鏈上執行,構建全新的金融和商業模式。我國也開發了很多錢包支付產品,但主要還是在資金轉移中發揮簡單信息傳遞功能,遠遠沒有構建起支付產業生態鏈,未來這一塊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
對標傳統金融體系,金融應用全面興起
區塊鏈技術,一言以蔽之,分布式帳本。分布式帳本的核心功能就是“記帳”,與金融的本質屬性非常吻合,這使得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最為現實。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圍繞區塊鏈技術在金融的應用,也可以進一步發揮區塊鏈金融對其他行業交易、流通、信息共享、降本增效、激勵約束等方面的作用,這也正是區塊鏈在其他行業應用的具體可行路徑,也是值得大力探索的領域。
對標傳統金融體系,可以看到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再到投資銀行,區塊鏈在金融領域應用全面開花。比如,對標中央銀行,智能合約的使用可能會推動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央行”,央行的監管手段、貨幣發行規則寫在區塊鏈上自動觸發;對標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借助“區塊鏈+大數據”進行審貸,判斷借款者資產、信用狀況,若符合條件則觸發智能合約;對標投資銀行,國際上很多機構推動鏈下資產上鏈,變相實現公開發行及項目等等。除了對金融體系直接的“映射”之外,與金融體系密切相關的包括征信機構、清算機構、審計機構、評估機構等,也都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鏈上鏈下聯動,以充分發揮區塊鏈的賦能潛力。
要特別強調的是,去中心化不等于“去監管化”或完全“無中心”。金融是一個強監管行業,監管機構可以“以鏈制鏈”,利用區塊鏈不可被篡改等特征,推動監管措施自動觸發和自動執行。而且監管機構仍然是一個“中心化”的機構,可以隨時把新的規則上鏈,在確保監管權威的基礎上提升金融監管能力和金融運行效率。
積極擁抱行業監管,投資重大創新方向
著名咨詢公司Gartner發布的Hype Cycle(技術成熟度曲線)可以為區塊鏈產業發展和行業投資提供參考。Hype Cycle顯示,任何一個新興行業都會經歷一個快速興起,然后經歷泡沫消逝,最后慢慢進入平穩上升的過程。從投資決策角度,應該在周期曲線的左端,這些領域最能誕生一些百倍、十倍,或者是千萬倍級的公司或者是獨角獸。同時,從防范投資風險的角度,如果達到生產力頂峰的時間過長(如橙色三角形代表的10年以上)也面臨太大不確定性,少于2年或者是2到5年到生產力頂峰的領域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區塊鏈投資領域。
滿足上述條件的區塊鏈投資領域有三個:資產數字化、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比如,鏈下實物資產上鏈和數字化是每個行業都在探索與區塊鏈結合的領域,這背后存在著國際標準和話語權之爭。現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都在探索,很多國家都有發行NFT (非同質權益憑證)實現房地產數字化的案例。目前,這一領域還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如果某一個技術標準獲得同行業甚至更多行業的廣泛認可的話,這將產生無限的價值。誰掌握了標準,誰就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這從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的地位可見一斑。
再如,智能合約的發展空間非常巨大。簡單理解,智能合約就是一個如何把現實中的規則,用自動觸發的方式在鏈上進行表達。雖然想象空間巨大,但是這一領域真正在金融領域落地場景還比較少,這涉及到技術創新和金融監管標準之間的矛盾分歧問題。科技核心是創新和突破,金融業務需要防范風險和完全地符合監管要求,這就存在矛盾。現在很少能把金融領域智能合約寫得好的團隊和技術人員,因為這既需要具備計算機等相關專業背景,更需要了解金融體系的交易規則原理和監管要求,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反過來說,培育跨行業的金融和計算機“雙料專家”非常重要,對于培訓領域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對標金融體系與金融工具的演化歷史,從投資角度來看,有三個重大創新方向值得特別關注:
一是Web3.0。相對Web2.0,Web3.0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生態系統。需要再次強調,Web3.0 的“去中心化”不是“去監管化”或“無中心化”,而是強調最終數據的所有權和收益權要歸于用戶,推動更合理的數據共享經濟。以淘寶為例,傳統互聯網(Web2.0)雖然用戶是分散的,但權力卻高度集中,用戶的相關數據被壟斷型、集中化的平臺利用和變現。而Web3.0要實現把數據所產生的價值歸還給用戶,做到“取之于民,還之于民”。圍繞Web3.0方向,將出現預言機、開發者工具、治理型代幣、用戶隱私及數據所有權確權、零知識證明代幣等投資機會。對標傳統金融體系,需要從區塊鏈底層技術出發,完善區塊鏈金融規則,滿足金融交易需求。比如,預言機是區塊鏈金融的基礎設施之一,可以準確地將區塊鏈外信息、資產等數據寫入區塊鏈內,它的應用場景非常多,可以說一切需要滿足監管需要、與鏈下進行數據交互的金融行為都需要預言機。又如,用戶隱私及數據所有權確權也可以理解成為鏈上金融監管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真心期待看到用戶隱私及數據所有權的確權機構誕生和發展,這些機構就會代表著下一個金融時代的到來。
二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 DeFi也是一個容易引起歧義的詞匯,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更加高效的方式去做借貸等金融業務(而不是完全逃避監管)。DeFi的開源和透明特性允許社區獲得訪問權和共同創造權,以參與構建新的金融產品,實現金融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國家一直在鼓勵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DeFi在中小企業融資領域的潛力很可能還沒有真正釋放。
三是Layer2。Layer2是快速提高鏈上(Layer1)交易速度和交易吞吐量的工具,來支持所謂的去中心化金融,滿足金融交易需求。像以太坊這樣的公有鏈,要求網絡中每一個節點參與處理每一筆交易,每秒只能處理幾十筆交易,其主要局限也正在于此。未來,Layer2擴容技術研發方向將會成為接下來的新的區塊鏈產業投資布局重點。
主持人:劉國宏
講座得到了嘉賓的共鳴和互動。沙龍主持人劉國宏博士結合親身見證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比特幣期貨的經歷分享說,“有需求就有交易”是市場發展的基本邏輯,目前世界各國金融監管部門出于風險管理的需要,對區塊鏈金融應用保持謹慎態度,未來隨著對區塊鏈金融本質特征認識的不斷深入,也應依從市場邏輯優化完善監管規則,助推區塊鏈應用場景廣泛落地。
從事游戲開發行業的嘉賓提到“區塊鏈+游戲”的前景,希望未來的區塊鏈技術進來之后,打破當前的游戲商本身和玩家的不對等的關系,讓玩家參與到分布式的自治的環境中來,讓他們成為游戲的貢獻者,而不僅僅是參與者,開辟一個更大的游戲市場。
供應鏈金融從業人士提出發揮區塊鏈的增信作用為供應鏈金融賦能,現實中的供應鏈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而且信息產生的速度和變化都非常快,如果把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引入供應鏈,形成真實性交易的信息閉環,而且自動觸發放款條件,可以有效解決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的痛點問題。
來自廣東股權交易中心的嘉賓認為,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等金融問題仍然存在技術瓶頸,但前景無限。廣東股權交易中心“中小融”平臺匯集了上千萬家中小企業政務數據,包括社保、水電、納稅、交租、知識產權、資金流水、企業開票甚至企業老板的出入境等私人信息,可以成為金融交易的信用支撐。希望從事區塊鏈的專家繼續挖掘“零知識證明”等技術,搭建中小企業融資模型,未來推動形成中小企業自動化、自主化的信用融資。
從事股權投資行業的嘉賓提到區塊鏈行業發展的一些困境,雖然國家鼓勵區塊鏈技術應用,但在市場培育期大量企業面臨生存難題,倒逼一些企業進入“幣圈”“礦圈”, 當前政策進一步壓縮了相關企業的生存空間。如果大量區塊鏈企業難以生存的話,真正服務實體經濟的技術創新和深度研究也難以開展。
主講嘉賓周一凡先生最后回應有關嘉賓的訴求和問題提出,區塊鏈金融發展應該正本清源,區塊鏈金融應用是積極擁抱監管,解決市場痛點的,不是逃避監管、另起爐灶的。即使在鏈上產生所謂的幣,可以理解為積分獎勵,是對創新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開發人員的一種獎勵機制。推動區塊鏈技術應用,一方面要正確看待泡沫問題,一種新興技術引發強大投資回報預期,必然導致大量資本涌入,泡沫一定程度也會支持更多嘗試,促成很多有益創新;另一方面要正確看待所謂“行業困境”,不能因為短期內應用落地困難、沒有投資回報就去走“幣圈”的邪路,資本方應該成為耐心資本,著眼長遠,引導行業擁抱監管,往正確的方向上走,做一些真正落地應用項目,在賦能實體經濟中獲得長期可觀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