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比特幣之間的關系(關于區塊鏈技術與比特幣的關系,你知道嗎?)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大名鼎鼎的比特幣和區塊鏈,那么比特幣和區塊鏈有什么區別呢?在這里,我們從技術層面進行介紹。
比特幣發明之前,沒有區塊鏈這個概念。比特幣發明之后,人們發現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應用。因此將這個底層技術抽離出來,叫做區塊鏈。所以說區塊鏈是一種核心技術,比特幣是這種技術的一種應用。就好比某個大廚發明了包子(比特幣),之后人們發現用包子的餡料(核心技術區塊鏈)可以包餃子、餛飩(區塊鏈的其他應用)等等。
比特幣與區塊鏈的關系圖
要理解區塊鏈和比特幣技術我們先來看兩個簡單的例子:
假如甲在支付寶上要給乙轉1000元。甲轉錢之后并不是真的把錢郵寄給乙,而是由支付寶將轉錢1000元這個交易記錄下來,寫成賬單,這就代表了已經轉錢成功。乙的賬單上會寫上收到轉錢1000元。在這里甲乙之前的轉賬操作需要支付寶作為中間機構來記錄轉賬交易。因為我們都信任支付寶的權威,他不會記錯賬,不會攜款潛逃,所以我們放心地將支付寶作為中間機構。這里支付寶充當了整個交易的中心。因此這種交易方式也稱為中心化的交易方式。但是如果某一天支付寶被黑客入侵了,支付寶的服務器壞了,或者數據丟失了的話就會導致交易出錯,影響到用戶之間的交易。這就是中心化的缺點。
中心化交易方式
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干掉中心呢?有一個叫“中本聰”的神秘人物提出了比特幣。為什么說神秘人物呢?因為從他提出比特幣到推廣比特幣,他始終是使用網絡上的身份在執行,后來從網絡上就逐漸消失了,因此到現在也不知道“中本聰”是誰,是男還是女,是哪一國人。那么這個方案是怎樣的呢?
如果甲要給乙轉賬,如果你告訴全世界你把錢給了乙,只要全世界超過51%以上的人記錄下來,那么你給乙轉錢的交易就成立了,你的賬戶就會少去1000元,乙的賬戶會多1000元。這里就不需要支付寶這種中心的存在,或者說每一個用戶都是中心。
那么這里就會有問題了,如果甲的數據被篡改,導致甲的錢被盜走怎么辦?一般來說,每個用戶會有一個在電腦本地生成的私鑰,然后用私鑰生成公鑰和賬戶地址(也就是賬戶ID)。每一條交易都會用自己的私鑰加密,公鑰可以證明你的身份但是不會暴露你的私鑰,如果別人篡改了你的數據,公鑰就無法解密,則這個交易是不被承認的。所以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私鑰。
那如果我讓51%的用戶承認我有10億元不就代表我真的有了十億元?理論上是這樣的,但是你讓51%的用戶承認你有十億元所花費的代價已經遠遠超過10億了。
那為什么用戶愿意做交易記錄呢?記錄交易是會有收益的,每一筆交易都有一定的交易處理費用作為報酬。一般來說,是將多個交易記錄打包成一個區塊,每打包一個區塊也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報酬。所以記錄交易會有兩筆報酬,一個是交易處理報酬,另一個是區塊打包而產生的報酬,這個報酬就是常聽說的挖礦。剛開始挖礦時,每挖一個區塊的收益比較高,過一段時間收益會減半,所以到最后比特幣全部被挖出來一共2100萬枚。數量是固定的。
那同時有那么多用戶都在記錄,到底以誰的為準呢?以記錄最快最好的為準。原本記錄一個交易是很簡單的,非常容易發生多個用戶同時記錄完的情況。所以就加大記錄難度,讓原本簡單的事情變難,用戶的電腦算力不同,就不容易發生多個用戶同時記錄完的情況。一旦有一個人記錄完一個區塊就公告全網絡,然后將這一個區塊和之前的區塊鏈接起來,這樣就將區塊形成了一個鏈條,區塊鏈的概念就是從這里來的。后面的區塊將會鏈接在這個區塊之后。但是這樣依然有可能多個用戶同時記錄完一個區塊,這時候就先繼續發展,后面的區塊可以鏈接到這兩個區塊任何一個后面,一段時間過去之后,某一條區塊鏈會比另一條區塊鏈長,那么就以長的這條為準,短的那條刪除掉。這個規則叫做共識機制 (POW)。
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等新的應用正在不斷發展。而比特幣有了價值,有了完備的反作弊機制,這套系統已經是區塊鏈技術最成熟的應用了。那么將來比特幣會取代真實貨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