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是怎么挖出來的,看完秒懂(比特幣到底是怎么“挖”出來的?)
主持人:歡迎大家收看今天的《鏈星面對面》,今天我們繼續請姜粉,給我們聊聊挖礦的那些事。首先,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姜粉。
姜粉:觀眾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昨天節目播出后,我也多了不少粉絲。我從“別人粉絲”變成了”別人的粉絲”。
主持人:恭喜姜粉漲粉了!你的粉絲應該叫什么呢?“姜粉的粉絲”那應該叫“姜絲”!開個玩笑,娛樂一下。姜粉,其實,我對挖礦也是一知半解,你能給我介紹一下,挖礦到底是怎么回事嗎?
姜粉:好的主持人。首先,我們要知道幣圈的挖礦和傳統的挖礦是兩碼事。幣圈的挖礦要追溯到2008年11月1日。那天中本聰先生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在文章里他闡述了基于P2P網絡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
主持人:這個我知道!
姜粉:時間過得很快,一轉眼就到了2009年1月3日。這天下午6點15分,中本聰在芬蘭的首都打包了第一份開源代碼,并創建了第一個創世區塊Block#0。
其實這個時候還沒有真正的比特幣,直到2009年1月4日2點15分,為獎勵中本聰挖出創世區塊,系統獎勵給了中本聰50枚比特幣。
主持人:比特幣挖礦就是不斷挖出新的區塊嗎?
姜粉:你可以這么理解。這里的區塊,準確的說應該是數據塊。
在比特幣的網絡中,大約每10分鐘會記錄一個數據塊。所有的挖礦計算機(礦機)都在嘗試打包這個數據塊提交。最終成功生成這個數據塊的人,就可以得到一筆比特幣獎勵。
主持人:那礦機如何成功生成這些數據塊的呢?
姜粉:想要成功生成數據塊,就需要礦工得到正確的哈希值。而得到正確的哈希值的方法,就是靠猜。猜中了,就能獲得比特幣獎勵。
主持人:姜粉,你說的過于專業,能給我們作個比喻嗎?
姜粉:其實,你可以把比特幣想象成一張紙幣。誰在我的評論里猜出這張紙幣的編號,我就把這張紙幣給誰。
主持人:你的意思,猜編號的過程就是挖礦。
姜粉:是這樣的。但是,錢只有一張,誰最先猜出來,錢就是誰的。
主持人:哦!你這么一說,我就明白了。那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挖礦是一樣的嗎?
姜粉:本質差不多,形式有差別。挖礦的本質是通過特有的方法來獲得獎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Token 。挖礦的類型有很多種,像比特幣挖礦,就屬于PoW算力挖礦。
其實,挖礦類型和共識機制有很大的關系。目前礦圈主要的挖礦方式還是以 PoW 算力挖礦和 PoS 挖礦為主。
主持人:聽說,以前一臺電腦都能挖比特幣,為什么現在沒有人用電腦挖比特幣了呢?
姜粉:的確,以前普通的一臺家庭電腦就可以輕松挖到很多比特幣。像中本聰的早期合作者哈爾?芬尼用自己的個人電腦,在幾個星期就挖出了幾千個比特幣。
主持人:哇!挖的真多!
姜粉:那時候參與挖礦的人非常少。最開始的時候挖比特幣的,只有中本聰一個人,他的獎勵是50個比特幣。那時候他的計算機算力,就占據了比特幣網絡算力的全部。這樣他肯定挖的快、挖的多。
隨著時間的推移,挖礦的人越來越多,他的算力占比也就越來越小,挖到的比特幣就越來越少。
主持人:僧多肉少了。
姜粉:后來,挖出比特幣需要的算力越來越大,普通的家庭電腦已經無法滿足挖礦需要,最終退出了挖礦的歷史舞臺。接著,專業礦機就應運而生了。
主持人:原來如此!我還想知道,買個礦機挖礦方便嗎?
姜粉:這個很方便,有電、有網,簡單設置一下就能挖礦。但是,電費和場地是個大問題。礦機很費電,我們以比特大陸最新的螞蟻S19為例。
主持人:螞蟻S19,就是江總預定價值數千萬左右的最新款螞蟻S19礦機嗎?
姜粉:是的。這個礦機每小時的功耗是3000W左右,也就是一小時要耗3度電,這樣算下來,一天就是70多度電,一個月就要2000多度。
居民用電完全不能滿足礦機的用電需求,更何況現在大部分地方都是階梯用電,用電越多,電價越貴!
主持人:那資金量小的普通人想參與挖礦,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姜粉:有的。
主持人:都有哪些呢?
姜粉:主要有云算力挖礦和聯合挖礦兩種。
云算力挖礦是一種新型的遠程挖礦模式。用戶通過云算力平臺購買算力合約,平臺通過自己的礦機挖礦,收益按比例分配給用戶。
聯合挖礦是就是小礦工和大礦工一起抱團,通過“礦機團購”,的方式,讓小礦工共享大礦工的規模優勢。
主持人:那它們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呢?
姜粉:它們的最大區別就是礦機歸屬權。云算力挖礦購買的是算力,合約到期,挖礦結束,沒有礦機。聯合挖礦購買的是礦機,礦機至始至終都歸購買者。
主持人:挖礦里面的事情還是很多的啊!我還想知道這兩種挖礦的優劣之分,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的節目馬上就要結束了。姜粉,明天能繼續來我們的節目做客嗎?
姜粉:當然可以!
主持人:非常感謝姜粉對我們節目的大力支持!好了,屏幕前的觀眾朋友們,今天的節目就到此為止了,明天見!
姜粉:觀眾朋友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