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取證app(數據版權公司采用區塊鏈技術存取證,起訴侵權APP獲法院支持)
新京報訊(記者 左琳)12月17日,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獲悉,該院近日通報8例司法助力文化傳承發展典型案例,包含司法助力文物保護、司法助力文藝繁榮、司法助力文明傳承、司法助力文創發展四個方面,涉及刑事、民事、知識產權、執行等多個領域,充分彰顯司法對文化傳承發展的保障作用。在司法助力文創發展類,該院通報了一起“某數據版權公司訴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
原告某數據版權公司經知名小說作家授權,取得了四部權利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專有使用權,并有權以自己的名義對侵犯上述權利的行為提起訴訟。
2017年11月,原告發現被告未經許可,在其經營的手機APP中提供了包含前述作品的在線付費閱讀,后原告通過IP360全方位數據權益保護開放式平臺對被告未經許可傳播上述作品的事實進行證據保全,并以上述行為侵犯其信息網絡傳播權為由訴至法院。
經審理,法院認為被告在其經營的涉案APP中提供了四部涉案作品的在線閱讀服務,侵犯了原告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提起上訴,二審終審維持一審判決。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表示,該案涉及采用區塊鏈技術存取證的新型電子數據作為證據使用的效力問題。較之傳統的公證取證、可信時間戳取證等方式,基于第三方云平臺進行網絡取證的方式極為罕見。在相關法律規定缺失的情況下,本案嘗試從存證平臺的資質、電子數據生成及儲存方法的可靠性、保持電子數據完整性方法的可靠性等方面綜合考察,明確了對于新型電子存證的審查判斷方法,首次對云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法律效力予以司法確認。該案被評為北京法院區塊鏈電子存證第一案,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50件知產案件典型案例。該案審理保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有力打擊著作權侵權行為。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表示,今后,法院將進一步立足轄區特色,積極構建“文物+文藝+文明+文創”四位一體司法保障工作體系,為首都發揮全國文化中心示范引領作用貢獻更多東法經驗、東法智慧和東法力量。
校對 張彥君